古塵
古塵

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電影|迷失時間與記憶的臉龐——《父親》

英國電影《父親》是一部關於老人罹患「失智症」後,處於時間與記憶迷亂的意識混亂現象,以及後續與家人相處的過程。導演透過時空交錯的畫面設置,讓現實與虛構相互交纏,營造出「失智症」的特徵表現,並且描繪家人對待無法以「同理心」理解所謂「失智症」時的態度與相處困境。
《父親》電影海報(資料來源:YAHOO電影)

中文名稱:《父親》
英文名稱:
《The Father》
上映時間:
2020年
國家名稱:
英國
類型:
劇情
導演:
弗洛里安·澤勒(Florian Zeller)
編劇:
弗洛里安·澤勒(Florian Zeller)/克里斯多夫·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
演員:
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 / 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 馬克蓋蒂斯(Mark Gatiss) / 奧莉薇威廉(Olivia Williams) / 愛莫根波茲(Imogen Poots) / 魯弗西維爾(Rufus Sewell)/ 阿耶莎達爾克(Ayesha Dharker)

前言

  英國電影《父親》是一部關於老人罹患「失智症」後,處於時間與記憶迷亂的意識混亂現象,以及後續與家人相處的過程。導演透過時空交錯的畫面設置,讓現實與虛構相互交纏,營造出「失智症」的特徵表現,並且描繪家人對待無法以「同理心」理解所謂「失智症」時的態度與相處困境。

  本片從老人的內心戲作為聚焦之處,搭配親子關係的互動,以及時空環境的轉換,讓觀眾得以體悟「失智症」的外在現象與內在本質的表現,深具特色與教育意義。

  《父親》一片榮獲許多電影獎項的肯定,包括「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78屆金球獎」等。尤其在「最佳男主角」的獎項,收穫滿滿。《父親》一片在飾演老人的老牌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詮釋中,精彩且深刻地將「失智症」的言行特徵與意識錯亂的情緒延展出細膩而深邃的印象,是《父親》一片獲得成功與讚賞的最大功臣,是本片最受注目的觀影重點。

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同樣痛苦,彼此都無法理解對方的言行為何不可理喻。

  所謂「衝突」,就是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故而引起爭端的現象。在罹患「失智症」患者的眼中,自然是不自覺地產生現實時態與幻覺畫面的錯亂,因此讓心智難以形成連貫的邏輯,導致自我意識與外界的解讀產生落差。對於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而言,自然也是無法釐清患者內心世界的變化,故而,以「常理」推斷患者的言語和行為,當「失序」的表現不斷上演之時,就會造成患者家屬的疑慮與不滿情緒。當兩者都處於自我視角的觀看與理解之時,就會產生誤解與痛苦,各自將對方視為不可理喻的對象。

  《父親》一片飾演父親角色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以「遺忘」作為最明顯的言行特徵,其次是產生幻覺的想像,甚至性格都可能發生變化的「失智症」患者形象。因此,「失智症」就像是腦袋出現亂碼,意識隨機跳出過往視窗,或是瞳仁上演AI變臉戲碼,讓患者處於假性當機的狀態,生活在仿若「斷片」(不相聯屬的、零碎的片段)的情節之中,茫然無措。

  《父親》另一項觀看的重點,就在家人的部分。父親與女兒「安妮」、女兒丈夫「保羅」的相處態度與方式貼近常人的狀態與思考模式,對於採用「看護」或直送「安養院」的手段,值得觀眾細細琢磨與體會。

同理心: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對方的言行,而是站在對方的視角思量

  所謂「當局者迷」,當事人往往陷入自我意識的立場,以自以為是的「常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一般來說,這是普遍的認知現象,但是透過教育可以改變我們認知的慣性,培養「同理心」的態度面對「私我」以外的人事物。

  因此,無論患者或家屬,都陷入一種「自我視角」的觀看,需要藉由「同理心」的養成,方能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與相處。人的記憶會暫時喪失,但是言行卻能夠成為慣性,甚至影響整體社會意識的無意識傳承,如同儒家觀念的集體無意識融入在倫理道德的意識延續。

  故而,「同理心」的教育必須從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學習與實踐,方能杜絕衝突產生與可怕發展。所謂「同理心」,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對方的言行,而是站在對方的視角思量。

  不只是電影中父親與女兒的關係需要「同理心」,觀眾(旁觀者)與電影敘事(情節當事者)之間的連繫也需要利用「同理心」作為觀看與省思。

結語

  看完電影,對於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是否有了新的思考與自省?面對可能患病的陌生人,是否能夠不以歧視或厭惡或惡意等負面情緒作為相處的回饋?甚至,不以患病為界線,而是對於一般人都能以「同理心」的方式與態度理解其作為的可能,不隨意地批判與嘲諷,多一些觀察與邏輯思考,或許就能少一些獨斷的傷害與不經大腦省思的「假正義」言行。

  人心雖然複雜難測,但是總有個言行脈絡可依循作為判斷與思考,在情緒衝動之前,先試圖冷靜下來,在難聽話脫口而出之前,在憤怒高漲的時候,讓自己用換個角度的看法,用站在對方的視野思考,或許理解與詮釋就會變得不一樣

  題外話,「對事不對人」,應該是處世的根源原則與實踐言行的態度,當反應落在「人」的身上時,就容易產生道德偏失,流於私我的價值利用,讓「正義」感染惡意,那就是思想患病的時刻,人往往處在此陷阱之中而不自覺。慎醒之!

2022.02.23|初稿-讀雨居書房-午後寒雨
2022.02.23|首發-方格子

2022.02.23|分享-Matter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