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塵
古塵

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誰是被害者》——追查死亡圖像背後的意圖與故事

台灣電視劇《誰是被害者》是一部懸疑推理劇,藉由一連串詭譎「命案」的生發,拼湊出「死亡」圖像背後真正的意圖與故事。這部電視劇的主軸很明確,在加害與被害的視角轉變中,引領觀眾思考「真相」該如何發現與解讀。

中文名稱:《誰是被害者》
英文名稱:
《The Victims' Game》
上映時間:
2020年
國家名稱:
台灣
類型:
懸疑推理
原著:
天地無限(鄭惠文)《第四名被害者》
導演:
莊絢維、陳冠仲
編劇:
梁舒婷、徐瑞良
演員:
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林心如/李沐/黃河/陳家逵/丁寧/夏靖庭/鄭人碩/張再興

前言

  台灣電視劇《誰是被害者》是一部懸疑推理劇,藉由一連串詭譎「命案」的生發,拼湊出「死亡」圖像背後真正的意圖與故事。這部電視劇的主軸很明確,在加害與被害的視角轉變中,引領觀眾思考「真相」該如何發現與解讀。

  本劇曾獲第五十五屆金鐘獎八項提名,最後只獲得「戲劇節目最具潛力新人獎」,可見本劇在專業評審眼中,仍欠缺不少細節方面的扎實發揮。

  從劇名來說,英文取名是「被害者遊戲」,用「遊戲」一詞表現「操控」的一面,暗藏情節本質早已設定在某種框架之下運行。至於中文取名「誰是被害者」,具有反思效果,將被害者的意義引出層次感,暗示被害者有多重詮釋的可能。

敘事架構:剝洋蔥式的真相追尋

  本劇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敘事架構的安排,利用剝洋蔥式的模式,解開一個謎之後,再發現內含著另一個謎題的產生,如此接續下去。如同「俄羅斯娃娃」製作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每件命案的發生看似「他殺」,其實都是「自殺」的案件,背後隱藏的目的,就是為了透過「替身死亡」的手法,讓「下一位死者」親眼見證遺願的實踐,而後心甘情願地成為下一場遺願的替身死者。最後,情節在一環緊扣一環的命案生發過程中,驚見被害者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來自一處「自殺心理輔導」團體——成為本劇收尾的關鍵。

  簡單來說,這種「謎中謎」的敘述方式,不僅強化觀眾對於情節深入探索的渴望,也藉由解讀重構的手法,從不同層面的視角觀察每個案件的故事生發與影響。

  另外,本劇在「死亡預告」的關鍵作用下,鋪陳與串接每段故事人物的悲與痛——來自社會文化的歧視霸凌、親人之間的背叛與欺騙、工作不順遂的壓力等等……。然而,這些人物都想以「死亡」的名義,完成逆轉人生結局的交易。只是,他們沒有想到故事並不會因此而完結,而是成為漣漪,繼續在他人的人生與生活中掀起痛與悲的波瀾,不已。

遺願:以「死亡」作為交代,是負責還是逃避?

  本劇透過「遺願」命題串聯劇中各個故事,讓「死亡」現象的產生不只是解謎的關鍵線索,也是開啟下一場謎題的條件。換句話說,「死亡」成為完成遺願的交代,讓「假象」代替「真相」成為「現實」,此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交纏出唯一的路徑。往好的方向而言,每場死亡都想召喚正義作為結束;往壞的方向來說,每場死亡的儀式都是短視人生且自私的行為。

  這裡就要探討一個問題,究竟「死亡」是對人生負責的表現還是逃避呢?面對生活種種不公義的現象,有必要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做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因為痛苦與悲傷,所以不選擇面對面雙向的對話與討論,而採用間接的手法(死亡)作為單方面的回應,是否已經陷入一種自我侷限的泥沼之中,擔心或害怕「面對」的處境,因而利用死亡完成單方面的詮釋與自我滿足。所以,本劇的「自殺心理輔導」成為一種諷刺,不但沒有引領這些輔導對象改變心態,反倒用一股信仰式的美好遺願將輔導對象化作犧牲奉獻的祭品,為了反噬不公不義的對待。看似理所當然的反映,實際上是用「絕望」替代了可能改變的「希望」。

活著,才能改變

  過於過往的一切,必須從多方角度觀察的心態開始,當人只專注在某一個視角的解讀與發酵,很容易陷入認知貧乏的問題,因而產生不夠周全的反應。如同《誰是被害者》陳述的核心,都是困鎖在某一執著的切入點中無法自拔的結果,因此導致極端負面的選擇。

  其實,真正要改變的不是一時的態度,而是能夠持續延伸影響的效果才有真正意義與價值。換句話說,死亡帶來的影響是短暫的,因為人類善於遺忘,然而活著可以發揮長期影響效應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想要針對的對象進行審判或諒解,這些都是個人式的需求。若要針對現象進行檢討與省思,就要善用「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形成「教育」理念,藉由傳承知識或理想的方式,從根源處徹底改正,才能杜絕同樣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所以,活著比死亡更有意義與價值,讓改變呈現長期影響,且可以深入根源處進行導正。因為時間就是機會,只要活著就有不斷再生的可能性。相較於死亡帶來的短暫震撼與延續,我個人認為嘗試對話的勇氣,或說嘗試面對面的勇氣,比死去的作為更具有扭轉的作用。人生僅有一次,懂得珍惜,才能明白尊嚴值得不斷努力再努力的面對生活種種困境與壓力。

結語

  我覺得《誰是被害者》有著創新的敘事概念,提供觀眾深入思考事件脈絡與暗藏心思的效用,是具有深度與層次的一部優質電視劇。只是,也許集數不夠或編劇與導演企圖過多,導致情節串連的細節不夠扎實,且專業方面的相關表現也顯得薄弱許多,這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值得稱讚的部分在於演員的發揮具有高度的水準。我個人覺得林心如與季芹的演出特別吸引我的目光。林心如的眼神有一股變態的執著與瘋狂,唯一可惜的是最後似乎還留有不少人性與理性。季芹的無奈神情隱約帶著傳統婦女的堅毅,對於痛苦與哀傷的不會太過分,只是情節沒有給予更多的角色發揮,甚是可惜。

  我認為《誰是被害者》若濃縮成電影會有不錯的表現,要不然就是再加長集數讓各個故事顯示出飽滿與細膩會更好。另外,「鑑識」在本劇沒有發揮出該有的主軸特色,淪為陪襯角色與情節的工具交代,顯然是本劇最大的破綻。

  總而言之,整體來說是中上水準之作,在敘事架構方面有獨特之處,刺激思考,值得省思。

2022.01.11@初稿-讀雨居書房-午後有雨
2022.01.11@首發-方格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