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塵
古塵

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當實體書店消失在你我的視界……

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實體書店時,象徵人類的閱讀習慣正在改變,書籍不再是一種人情交流與文化交際,更是離閱讀品味越來越遠。科技化、商業化的時代,人文素養被排斥到邊緣地帶,人文領域的實用性備受質疑……

  當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實體書店時,象徵人類的閱讀習慣正在改變,書籍不再是一種人情交流與文化交際,更是離閱讀品味越來越遠。科技化、商業化的時代,人文素養被排斥到邊緣地帶,人文領域的實用性備受質疑。世界各國不斷提升短期內看得到用得到的科技成果,強調「短視近利」帶來的效應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價值。當實體書店消失在世界的實體展出時,即是象徵人類文明將走向「唯利是圖」的生活慣性。因此,人生可以漸漸被機械取代,文化、知識、品味等人文素養的要求都會成為被歷史強制標記的淘汰品。

  我記得每家實體書店都是很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專賣詩集,有的獨愛小說,有的雜七雜八的收藏連棋譜都有賣。實體書店有大有小,新書大多打八九折,二手舊書價格通常五折,若是跟老闆談得來,二手舊書買一送一,或是乾脆聊到免費贈送等等,都是逛實體書店的樂趣之一。有時,想要找一本絕版書,詢問老闆後,說不定三天後就有機會買得到。若要講到二手書店,舊光華商場肯定是許多愛書者心中票選第一名的聖地。

  其實,當連鎖實體書店一家一家複製貼上在城市的各個精華地段時,就已經改變了許多舊時代逛實體書店的樂趣。雖然打造出閱讀的時尚氣質,精品化的販售書籍的方式,提升了整體書籍的質感與重要性,卻被多元且浮濫的出版品質拖累,形成實體書店空有富麗堂皇的外觀,內藏書籍的價值卻越來越廉價的趨勢。當人人都是作家,讀者產生的是疲憊感的回饋,所以閱讀傾向沒有負擔的非文學類書籍賣相最佳,因而造成惡性循環,令真正的文學作品成為沒有銷路的倉庫存貨。

  我記得以前很喜歡聞書頁裡的氣味,新書的味道像是剛蒸熟的綠意,舊書的味道則像是烘焙過的夏天,二手書醃製著各式各樣的氣味,有的甜澀,有的酸苦。重點是每本書的價值都是值得收藏的珍品。作家是專業的人士,是職業化的藝術工作專才,筆下揮灑的盡是經典之作,是引領讀者人格成長的先鋒指揮官,字字句句都是人生鍛鍊後的成果。如今,書籍翻來翻去,像八點檔慣用的模式一再複製,誰有勇氣新創而召喚賣座,後續來者就開始爭相仿效。作家到處冒生,一切以商業價值為優先,作家不再是編輯培養的千里馬,編輯也不再需要多少專業與內涵,公式化的經營模式,讓書店越開越空殼化。現在,書籍都被鑲嵌在網路上,文字死板板的被烙印在牆上,「閱讀」這件事成了隔空抓藥的魔術,越來越便利的科技。或許有一天,連「閱讀」都可以省下,直接用儲存的方式灌進腦袋的記憶層中,人類將比機械更機械化,活著連意義都不需要了。

  我想起大學時期辦刊物,自己一個人當編輯邀稿、自學電腦軟體程式排版,與印刷店洽談印刷細節,自己一個人裝訂,完成後免費贈送。結果是看到自己苦心編輯的刊物被丟進垃圾桶,甚至還有當下被撕毀的,心疼心痛之餘,仍是繼續實踐理想。甚至還傻傻地舉辦讀書會,掏自己的零用錢提供飲食與影印資料,結果遭來酸言酸語的打擊。我想,「閱讀」這件事需要的是「教育」先行建立優良認知的本質,才能一層層的改變。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在告訴我們「唯利是圖」與「短視近利」才是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時,很多現象的崩壞,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如同實體書店的消失,以及不久之後即將被遺忘的「閱讀」的感覺。


2021.06.20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8.19 修稿,全文的「書店」前加「實體」二字。
2021.06.20 首發,方格子
2021.08.19 分享,Matter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