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Chen
IrisChen

愛書人/曬書娘。【另類讀書筆記】不算書評,是分享我和愛書們約會的點點滴滴。 支持連結:https://liker.land/iriscanada/civic

【2020台灣文化節】【讀獨書店】台灣歷史補課書單

2020年因為Covid-19疫情被打斷或改變的專案計畫很多,【台灣書店】和【讀獨書店】在台灣文化節的整個專案規劃也只能改弦易轍。台灣團隊造訪了三家獨立書店,我則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煩悶不安丟一邊,埋首在書堆中,趁此機會把幾本買了但是只是挑自己有興趣的段落翻翻的歷史相關書籍,好好地從頭到尾讀一遍。

我雖然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身為國民黨威權教育下最成功的一代,我的台灣歷史知識是典型的「三不一沒有」: 不清楚,不知道,不要問我,老師沒有教。離開台灣時,又正好是台灣整個民主進程轉捩點中,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就這麼錯過了親身體驗臺灣人激情熱血的一連串行動。

「台灣模式」是否可以讓人更容易想像不一樣的中國?

今年的台灣文化節的【希望講堂】系列中,Georgia Straight 的總編輯 Charlie Smith 分享他對「台灣模式」的看法,其中的一席話令我熱淚盈眶。

他秉持著資深媒體人的專業和風骨,不只是自己深入瞭解各個離散族群之間的複雜歷史和連結,也積極培養訓練團隊新一代的記者,讓他們在報導族群相關議題時能更深入更抓到要點。他對台灣歷史文化和議題的瞭解,書本和作家的熟悉程度,讓我這個台灣出生的人也自嘆弗如。

說起加拿大人對台灣相關議題的天真無知, 他提到史明的《簡明臺灣人四百年史》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Taiwan) is not a long-lost province, it was a colony. 
歷史文件顯示......台灣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而是一個殖民地。

手上的多本台灣歷史書,從東番時期、荷西時期、鄭氏時期、清朝時期、日本殖民時期、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殖民史。

但是把我的眼淚逼出來、無聲哭泣的是下面這段話:

Similar to Canada, Taiwan has a history of colonization, and it has left a lasting legacy.
Taiwan did a better job of decolonizing their minds, and appreciating the impact that colonization has had on their identity, and forging a new identity, an independent identit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hina, very different from from the identity of its other colonizers, Japan, Spain, Netherlands.
台灣和加拿大一樣都有殖民歷史,而且(殖民在)台灣留下了恆久的遺產。
台灣在思想上去殖民化做得比較好,甚至以感恩和欣賞的心態處理殖民對他們的身份認同產生的影響,來鍛造重鑄一個新而獨立,非常不同於中國的身份認同,也非常有別於日本、西班牙、荷蘭等歷來殖民者的身份認同。
Charlie Smith, Journalist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台灣通史

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歷史」往往由勝者書寫,後代史學家只能從斷簡殘篇和口述歷史去拼湊還原。事實(Facts)並不等於真相(Truth),但絕對有助於還原瞭解真相 。


台灣歷史補課書單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第一本想介紹給大家的書,就是翁佳音和黃驗爬梳以荷蘭文、西班牙文、新港文、日文寫就的各種文獻、史料、老地圖,還原解構因不同文字和讀音導致翻譯成漢文的差異性。如果你只有時間讀一本台灣東番和荷西時期的歷史,這本就是最好選擇。

書中提到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都曾想將台灣賣還給荷蘭,可惜對方沒有興趣。不然,今日臺灣人的平均身高應可傲視亞洲。

歷史是個有機體,形狀像一塊五花肉,皮肉相連,肥瘦相間,一層一層之間存著各種連續性,因此有「荷規鄭隨」、「鄭規清隨」......讓具體的史實自己說話,提供一個對話空間,避免強求標準答案......觀點、視野不能偏執。
從老地圖和文件還原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

因為作者史明的知名度,這本書在近年自帶光環,大概是目前最為人知的台灣歷史書。裡面有漫畫也有文字敘述,但腔調用詞帶有濃重的「無產階級革命色彩」,習慣某些論述的會覺得很親切,不習慣的讀起來會覺得蛤蜊雖然鮮美,吐沙沒有吐乾淨。有些段落的確如書名,非常「簡明」,失之簡略,但是作為台灣史的入門書還是不錯的。

其中的「台灣戰後史年表」整理得簡潔明快,是瞭解臺灣人的反殖民運動大事記的捷徑。

有溫度的台灣史(上)

如果你對在台灣島上「真正生活過、奮鬥過的生命......一個個有尊嚴的微塵,晶瑩而可貴的容貌」有興趣,這本非常有溫度的台灣史就是你的好選擇。兩本厚厚的書,當床邊故事讀,每天讀一個被時代撥弄命運的小人物的抉擇和悲歡離合,應證兒時長輩們悄悄的低語,新聞和雜誌不經意灑出的吉光片羽,記憶中四散一地的珠子就慢慢串連起來。

唸到「新台幣與土地改革」那一章,就會想起祖父談起「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時落寞的眼神。數代辛勤耕耘累積的土地,只拿到一疊如同廢紙的股票,就這麼被徵收了。讀書從事教育,不了解股票價值的祖父,和許多地主一樣,把股票賤價賣出。聰明靈活的弟弟每談起這件事,就咬牙切齒。不能守護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對把家族看成是自己的責任的人,應該是很難受吧?

有溫度的台灣史 (下)


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

一本偶爾會提到台灣老故事的搞笑散文。

如果你在歷史課上永遠打瞌睡,看到年代大事表就頭暈,或是在戒嚴時期成長,對台灣歷史知識近乎零,但是家裡有聰明又求知若渴、纏著你問東問西的小孩,這本書就是「讓你讀了,能馬上假裝比孩子更懂的特效藥」。

裡面的網路語和鄉民哏超多的,不習慣的得頻頻翻註釋,習慣的會哈哈大笑,讀得有滋有味。即使你對台灣歷史毫無興趣,讀完這本書後卻一頭栽進去,導致剁手買了一大疊歷史相關書籍,本人(以及作者)概不負責。

自治之夢

這本書探討日治1920年代到戰後初期臺灣人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
臺灣人肯定日本的近代性,追求台灣的本土性,卻也懷抱文化血緣的中國性,其政治認同顯然更為複雜。

「在那個識字率只有3.9%的年代,知識份子僅是台灣社會中的極少數。」這些出生在仕紳家庭的極少數,為公共議題獻身的勇氣和事蹟,不應該被歷史埋沒,也不能被執政者收編,而是應該「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

讀這本書宜搭配侯孝賢的電影《好男好女》、《悲情城市》,或是林強的歌曲《愛情研究院》。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史料解讀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功,也是其核心,影響歷史論述的方向。

在「史料大數據」的時代,似乎人人都可以當歷史學家,依據史料對歷史做出詮釋和推論,歷史寫作方興未艾。

如何將歷史研究化諸文字,甚至流傳於世,則是歷史寫作的重點。

我輩中人大概沒有誰不知道柯旗化是誰吧?就算不知道,案頭也應該有一本他寫的《新英文法》。讀到「柯旗化的獄中家書」那一章,看到他的兒子柯志明以注音符號寫的明信片:「爸爸我愛你,你快回來」,就覺得轉型正義絕對不能再拖。唯有誠實面對歷史的傷痕,社會才能凝聚共識,才能一起往前走。

台灣之春

這本書原名《百年追求:民主的浪潮》,在2013年出版;現以《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為名重新出版。一口氣讀完,驚心動魄之餘,感嘆台灣的民主真是得來不易,原來是有「那麼多人用勇氣,智慧和生命換取回來的」,而且歷史的事件時間點只要有一點點偏差,台灣就沒有今日的民主自由。

真正能讓人無限感動的,是一個成熟的人(無論年紀大小),真誠而全心地對後果感到責任,按照責任倫理行事,然後再某一個情況來臨時說:「我再無旁顧:這就是我的立場。」
許多人在歷史的轉折點,沒有徬徨,沒有退卻。他們聽到,並回應了召喚。
深刻地反省「不民主」的過去,將替獨裁政權壓制的過去與民主轉型的未來提供一個積極的橋樑,使威權遺緒得以轉變為民主的資產,刻劃出民主的前景與未來,這是一種「詩意正義」(poetic justice) 的形式。

建議搭配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專輯,聽林暐哲和陳明章略帶沙啞的聲音唱《民主阿草》、《台北帝國》,個人偏愛的《抓狂》,文英獻聲的《計程車》,或是葉樹茵在大提琴的伴奏下低吟的《傷心無話》。

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I. 縫上新舌頭

這本書我之前寫文介紹過,在台灣成長的五六年級生,是國民黨黨國教育最成功的世代,也是最該讀這本書的人。在經濟起飛後的新中國成長的80後和90後,也不妨讀讀,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和經驗,是不是能讓你們多花點時間思考?

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II. 惡夢醒來

老紅帽

二二八之後,台灣還有一段更加禁忌敏感,更不為人所知的歷史- 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這本口述歷史就是還原那些沒有名字的熱血青年,被打成「匪諜」關了多年的政治犯。在「反共教育」下成長的作者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呢?

我歷來的立場就是回歸到歷史現實,把他們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來寫。不能以現在的政治立場來曲解過去的歷史與人物,這是歷史報導的基本原則。

我的青春 在台灣

看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片的人,對這本書的作者應該都不陌生。《我的青春 在台灣》,是傅榆本人的自我探索以及反省深思。

我最深刻的領悟,就是真正的「青春」與「成熟」並存,是願意承擔起責任,去做自己真正想做但需要衝勁甚至是傻勁的行為,那,才算是真正在實踐屬於自己的信念。

台灣的前途,應由在台灣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共同決定。如何在中美角力間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是台灣人民正在一起書寫的歷史。是繼續被殖民的悲情,還是自信勇敢的踏出獨立的第一步?國際局勢詭譎,台灣能夠再度抓到機會和時間,繼續保有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嗎?這段歷史,以及做決策者的評價,就有待後世評斷了。

讀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小說《證詞》,我還是抱著希望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讀獨

IrisChen

因讀而獨。曬書娘分享私人讀書筆記,和在閱讀虛擬人生的過程中,漸漸成形的獨立思考。期待因書結緣,分享暢談,共同創造新的閱讀經驗和方式。

149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