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
虹膜

Curious sloth

Le Sel de la vie / 生命中的鹽 / 生活之鹽

(编辑过)
Le Sel de la vie 繁體中文版與簡體中文版封面

書籍繁體版譯名為「生命中的鹽」,譯者是尉遲秀,由愛米粒出版;簡體版書名則是「生活之鹽」,譯者是周行,由生活書店出版。

作者所說的「生命中的鹽/生活之鹽」(le sel de la vie) 是一種生活中的輕盈、恩典,是所有人都被賜予的生活中的小小添加物,能夠幫我們的生活提味,讓生命更美好的基質。英文書名是 Sweetness of Life,但不管是甜是鹹、是鹽還是糖,總之如果用我們更熟悉的中文詞彙來說,這 sel de la vie 或者 sweetness 就類似「小雀幸/小確幸」吧。

這本書的寫作契機是一張來自蘇格蘭的明信片,作者很喜歡的 Piette 教授寫給她的明信片開頭寫著:「『偷來的』一個星期,在蘇格蘭度假。」(Une semaine "volée" de vacances en Ecosse.)

作者想問:為什麼說是「偷來的」呢?是「誰」偷了「什麼」?難道一直為了工作和工作對象而活的 Piette 教授應該全心全意奉獻給身邊的人?給自己的一點點喘息時間都是偷來的?好像人們偷了他的生命,而他偷回自己的生命。

作者想問教授:「如果一切將從生命中消失,您最想念的會是什麼呢?」(繁體版 p.22)

在本書中,作者羅列了 2011年8月13日~2011/10/10 這段時間裡各種生活之鹽/生命中的鹽,這本書與她從前寫作的人類學專書非常不同,像是一本關於感官的私密詩集,一些私人的回憶,看似轉瞬即逝的瞬間感受,卻是經久不息,永遠以強烈的影像固著在心裡的記憶片段。作者寫到:「而這種感官性是可以分享的,是『人的命運』的根本基質」。(繁體版 p.99) 在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感受之中,或許也有些幸福的感覺是 Piette 教授,或者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曾經感受到,或者一直在感受的。這些生命中的鹽可以在未來突然湧現,陪伴著、支持著我們,就像鹽巴能讓我們烹飪的食物更美味,作者寫到:「生命中的鹽是我們生命美味的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 […] 這一切,沒有任何人可以從您身邊奪走。」(繁體版 p.95)

「世界先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存在,之後才以有秩序的方式存在我們的思想之中,而我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才能在生命的過程中保存感官這種創造性的能力:看,聽,觀察,聆聽,碰觸,撫摸,聞,嗅,品嚐,對一切都有興趣,對於他人,對於生命。」(繁體版 p.102)

簡單說,就是保有對生命的「興味」吧。

簡體中文版,Piette 教授從蘇格蘭 SKYE 島上寄給作者的明信片

我覺得繁中和簡中版各有千秋,兩個版本的翻譯讀起來感覺不太一樣,但都譯得好。書籍的編輯與裝禎上也各具巧思,繁體版書封是個沙漏,但裡頭裝的不是沙,而是雪白的鹽片。簡體版書封則是一幅描摹書中作者照片的插畫,內頁也增添了多幅精美插畫,目錄也以日曆行編排,整體是一本非常精美又值得收藏的書。譯文方面,尉遲秀的翻譯讀來有種輕盈感,很符合我心目中本書的調性。周行的翻譯則是在探問「我」是什麼、省思生活與生命意義上特別讓我感動,很符合作者說話思考給我的感覺。我尤其喜歡繁體中文版開頭幾頁的譯文以及簡體中文版最末幾頁的譯文。

簡體中文版內頁插圖
簡體中文版內頁插圖
簡體中文版目錄
簡體中文版目錄
簡體中文版註腳編排


以下摘錄自「生命中的鹽」p.9~p.11,尉遲秀翻譯,愛米粒出版:

以下的文字可能會讓那些透過人類學著作而認識我的人感到驚訝。我只能很虛心地告訴大家,這些文字是我一時心血來潮,筆隨意走而生的,它們的背後有個故事。在一個美好的夏日――不知道能不能這麼說,因為那天的天氣很糟――我收到一張來自蘇格蘭的明信片。我很喜歡的一個人――尚-夏勒‧皮耶特教授,我在心裡稱他為「皮耶特先生」――他從斯凱島(Skye)給我捎來了幾句話。信的開頭是這麼寫的:「『偷來的』一個星期,在蘇格蘭度假。」
皮耶特教授是巴黎慈善醫院(Hôpital de La Pitié)著名的臨床醫師,也是內科醫學的教授,很得病患喜愛――我也是其中之一,受他照顧三十年了。他只為這些病患和他的工作而活。我所認識的他永遠都在身體和精神耗竭的邊緣,他在每位病患身上貢獻了許多時間,如果他讓當天的最後一位病患等候太久,他可以送他回家,他也可以去火車站接病患(這樣的榮幸我也享受過一次),他可以做出瘋狂的慷慨之舉,他的率性也可以同樣瘋狂。那麼,這樣的說法從何而來?「偷來的」一個星期,在我眼前逐字跳出來。是「誰」偷了「什麼」?是他從他應該全心全意為他們奉獻的一群人那裡偷來一點喘息的時間?還是他不願讓虎視眈眈圍繞在他身邊的這群人、這份糾纏不休的工作、這些繁重無比的責任剝奪他的生命?我們偷了他的生命。他自己偷回自己的生命。
於是我開始從這層意義上給他回信:您每天都在將那些生命中的鹽變不見。為的是什麼呢?難道是因為罪惡感,覺得自己做的永遠都不夠?一開始我只是提出幾條大的線索,可是我很快就對這遊戲著迷了,我很認真地問自己,過去、現在、未來,有哪些事物是我覺得確定的,是我生命中的鹽。
繁體中文版封底

以下摘錄自「生活之鹽」p.160~p.163,周行翻譯,生活書店出版:

拋開可以給我們下的外在定義,拋開外表長相,拋開大體個性,拋開與他人的關聯,拋開職業和個人的活動,拋開親友關係,拋開名聲,拋開承諾與立場,拋開所屬的各種圈子,拋開這些不無道理卻是人為創造且具有迷惑性的定義,內心深處的 "我" 到底是誰?而這個 "我",作為我們的財富,是通過與外部世界建立連結而形成的――通過觀察的能力,通過與有生命的東西產生共情,通過與真實合二為一的能力。"我" 並不僅僅是一個有所思有所為的人,而且是一個依照某種不斷再生的隱秘力量之法則而有所感有所覺的人。如果完全失去了好奇心、共情、慾望和感到痛苦與愉悅的能力,這個我除了思考、說話、行事,還剩下什麼?
我想捕捉推動我們前進、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那股難以覺察的力量。這股力量當然依存於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但它並非只偏重過去,它也是當下和將來任何行為的本質和理由(儘管後者往往被忽視)。假如某些引導人生方向的事件不曾發生,假如 "我" 不曾有機會感受到某種情感,在某種場景裡激動不已,通過身體得到某種體驗,"我" 就不會是現在的 "我"。
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到,塑造我們的並不僅僅是純真的童年那一段短短的經歷,還有間月累而成的深厚養分,而這兩者還在不斷地塑造著我們這樣有感覺的生命;為了讓我們不被要實現的目標――建立事業、創辦公司、確保收益――遮蔽了心靈,看不見與之相關的 "我";為了讓我們明白,在不斷努力活下去這件了不起的事情背後,深層的動機是好奇心,是 "我" 看待周遭世界時所帶有的同情、善意的目光或批判、建設的目光。
要留給自己一點而時間來打造這樣一個關於感覺記憶的私密收藏,這個收藏雖說私密卻可與人分享,因為它屬於 "人的境況" 的根本基質。[...(略)]
世界先通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然後在我們的思想裡以有序的形式存在。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終生保持這種感官創造力:看、聽、觀察、聽見、觸摸、撫摸、感覺、嗅聞、品嚐,保持 "興味盎然",對一切,對他人,對生活。
簡體中文版封底

很不錯的一本輕盈小書,推薦給認真生活、喜愛閱讀的朋友。

法文版 Le Sel de la vi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