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thenewords
intothenewords

純粹認為隨心所欲地寫感覺很爽!唯心地“說”感覺很愉悅!挺奇葩,不從眾,只隨心。

為什麼年輕時面對選擇可以很乾脆?

我知道世上沒有如果,但假設、如果、倘若偶爾還是有必要存在的。不是說這樣可以“未雨綢繆”,也許可以是一種自我檢視。過去在專訪藝人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問他們,“如果你沒有當上歌手或藝人...現在會是?”

一名廣告公司的職員?955的上班族?還是自己創業?

我記得年少輕狂時寫下的“我的志願”是醫生,結果那都是小時候的無知,或只對專業職業有認知而已。從來沒有試過反問自己,“如果沒有混娛樂圈,我現在會是...”現在終於明白,為何當時那些藝人會說:沒有想過耶!然後,他們還是被迫要回答。

我,也沒想過耶!從小到大,“選擇”這件事都沒有自主權,小時候念哪間小學、中學,甚至是上大專也不是自己的意願,媽媽說什麼是好的就依她就對了。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概念,因為當時沒有急著要長大,要賺錢養家,或要成為一個很厲害賺錢的人。念大專的時候,就只是很專注地唸書,還有享受那三年的校園生活。沒動力時可以隨時擺爛,可以不用面對社會大學那些繁瑣的事。只需要想,課堂結束後去哪裡浪、去哪裡瘋狂。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念完大專,要從事什麼工作,當然更沒有想過自己會當上娛樂編採,在自己憧憬的雜誌出版社上班,猶如圓夢般。

唯一能選擇的事跟隨自己的心走

或許,那時候不認識自己,不了解自己,做任何事都很靠感覺。大專念完之後,我連應征都很跟自己的感覺走,那是我唯一能自己做選擇的事。記得投下履歷表的那刻是超緊張的,也萬般期待。然後,這個夢在我踏足社會第一天就圓了,厲害吧!我做到我喜歡又夢想的工作耶!

跨過十幾年的娛樂圈生活,“離開”、“跳出舒適圈”這個念頭一直都有產生。你說不害怕跳出來嗎?我當然害怕啊!因為“你只會寫”相信至今仍是被許多人“瞧不起”的事。寫,誰不會,只要懂得中文,就可以了。當產生想離開娛樂圈的念頭那一刻,我一直檢視自己,未來可以做些什麼?

若熱情投入對了就能長久

這是我前陣子才明白的一件事。也是透過蔡康永老師才明白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熱情這回事。

以前對於熱情的想法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才有興趣去做,才會投入無限的熱情與感情。也就是說,我是先有熱情想做那份工作,所以就加入了雜誌出版社當編輯記者。因為喜歡,我才願意花時間花心思投入很多心血去完成一本又一本的雜誌。因為喜歡,我願意耗掉十幾年的熱忱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上,也妥協了很多我不認同的事。比如,對公司的方向不明朗而提出轉型建議,卻不獲得高層接受。或對上司對待同事之間的賞罰不分明,甚至有分化的現象感到不滿,卻無法把想法坦白地傳達,也無法改善局面。即便雜誌在業界已數一數二,但網路在那時候漸漸崛起,不追上的話,只能等著被淘汰的命運。但終究才發現自己只是打工的職員,你不是做決定的那位,是無法改善你想改善的問題。久而久之,熱情耗完了,心也累了,既然改變不了環境,又無法改變自己的心境,那就只能離開。

而蔡康永老師所說的熱情,原來是可以這樣產生的。比如,你可能做著一份不是很喜歡的工作,可你並不討厭,做著、做著,有點績效、有點成果了,甚至完成後讓你有滿足感了,慢慢地你就對這份工作產生熱忱,而想把它做好。這樣反倒能令自己的熱情在這職業生涯上,能持續得久一些:這樣才不會把熱情消耗到體無完膚。這感覺有點像,你要一見鐘情還是日久生情?這兩者只是一個選擇。

雖然最後還是離開了,但我還是很感謝自己年輕時很乾脆地跟隨感覺走,也重新看待熱忱、熱情這回事。我只想現在也繼續帶著十幾年前那種乾脆,跟隨感覺走,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說真的,只要選擇了,你已經沒有時間去後悔,而只能繼續走下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