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二譯社
人二譯社

翻譯圍爐💬👻📑📚📝🗺

翻譯冷知識|SC vs TC:「簡轉繁」一個掣就可以搞掂?

這些由語言衍生的用語差異,在日常交流和應用中漸漸成為各地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又同時影響著語言的發展。

新年前,樓下巴士站掛起一條賀年橫幅,祝福大家「牛轉乾坤」。雖然明白他想表達什麼,但總覺得怪怪的,後來才想通奇怪在「牛轉」二字。懂得普通話的人,或許能明白這是在玩食字,因為「牛」同「扭」普通話讀音是一樣的。然而,放在大多數人都講廣東話的香港語境裏,這句祝福語難免顯得格格不入、怪誕可笑。

雖則同為中文,卻又有不同語言(廣東話、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等等)和文字(簡體和繁體)之分。「牛轉乾坤」令人莫名其妙,足以說明適用於某個語境的文字,未必能「橫行」中文世界,其表達效果會因各地受眾語言習慣和文化不同而產生差異。忽視這一點的人,或許也以為簡繁轉換只是「撳個掣」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事實上,簡體中文又分為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不同用法,而熟悉繁體中文的香港人,你又是否留意過港澳台三地的用語習慣有何不同?

語言和文化總是互相影響。以大陸和香港為例,由於兩地使用的語言不同(普通話 vs 廣東話),某些外來詞語或專項名詞的翻譯會不一樣。例如,人名David Beckham和George W. Bush,香港譯為「碧咸」、「布殊」,而大陸則譯作「貝克漢姆」、「布什」。日常生活中,「三文治」還是「三明治」,「結他」抑或「吉他」,根據目標讀者不同,譯者會採取相應合適的翻譯。又例如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歇後語、諧音、潮語,當中牽涉的文化博大精深,也並非逐字「簡繁轉換」可以解決。廣東話的「二五仔」「山草藥——噏得就噏」,又例如「憨居」「煩膠」和我最近學懂的「荷蘭風扇」(唔知係咩就自己Google下啦!),即使轉為簡體字,也非大陸讀者能明白的。相應地,大陸潮語如「沙雕」「草泥馬」「666」,若不懂普通話,香港人應該也很難理解吧。

這些由語言衍生的用語差異,在日常交流和應用中漸漸成為各地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又同時影響著語言的發展。曾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形成中英夾雜的語言特色,而生活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人講求效率,慣用節奏明快、精煉簡潔的中文。例如,商業廣告、電影片名的翻譯,大多簡練而吸引——比起電影「Sankes On a Plane」簡單粗暴的大陸譯名《飛機上有蛇》,香港譯作《毒蛇嚇機》應該更具吸引力吧?相比之下,大陸的文字較為歐化,不但多用名詞,常見「XX化」「XX主義」等字眼,句子也偏冗長,這可能是受了「官話」的影響。至於台灣的中文則受台語和日文影響,保留了不少獨特用字,例如「宅配」、「甜不辣」(原來係「天婦羅」咁解!)。為何總覺得台灣的中文讀來文縐縐、很文青?或許與其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也有關係吧。

所以,還是要謹記語言不單是語言本身,更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近年來,「方方面面」「優化強化」「閨蜜」這類中國特色用詞在香港語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不禁令人擔憂此為語言層面的文化滲透。文化既然開放交流,就難免互相滲透,重要的是如何堅守自己的語言特色和文化——或許首先要明白,簡繁之間絕非僅僅字型之差,其背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差異,註定二者轉換遠非「撳個掣就搞得掂」。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 | 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inbetween.trans@gmail.com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