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Wu
PhilipWu

酒与城

Ornette Coleman:他改变了爵士乐

1930.3.9—2015.6.11



I didn't know that 

you had to know music. 

I thought that 

everybody just played music.




1959年11月,Ornette Coleman在纽约的Five Spot演出两周。


演出开始前,他有固定的「磕儿」是说一句「I’d like to go out in space tonight」,然后打破常规的声音从台上涌出,流淌到四面八方。


台下的观众反应哗然。有人为此叫好,但不多,更多的人忿然离场,还有一小拨人甚至要登上台动手动脚。


这不是Coleman第一次因为自己的音乐出糗。五十年代初,他在路易斯安那州演出,被同台的乐手殴打,只因演奏得太奇怪,不断变化曲调,从不重复变奏。他们把他的乐器抢走扔到街上,抛下悬崖。为了替代失去的金属萨克斯风,他在1954年买了一把塑料的白色中音萨克斯风——日后成为爵士乐的标志物件,与Dizzy Gillespie那把弯曲的小号齐名。




当年的《卫报》解释了人们为何如此愤怒:「Coleman经常被当作骗子或傻瓜。 因为他放弃了爵士乐通常以之为基础的流行歌曲的和弦序列,因为他和他的乐队成员肆意在琴键间游荡,因为他无意识地让小提琴和小号上即兴发挥」。


传统爵士乐哪怕是即兴演出也并非完全毫无章法。以Bebop的领袖 Charlie Parker为例。他借用了当时流行的标准曲目的和声结构,杂糅进自己的作品,扩展了即兴创作的领域,但依然在头脑中保留了原有曲调的结构,并在作品中隐微地再现与复制。


而Coleman保留和声,放弃固定和弦,当灵感来临,即可自然而然地匹配并流出。对他来说,即兴演奏没有结构,不存在什么可以弹奏什么不可以弹奏。自然也不需要钢琴这样的主要声部的乐器。




Coleman的画家朋友们常说:「我喜欢你做的东西,但不理解它」。Charlie Parker后,爵士乐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音乐,即一种可以被逻辑理解的音乐。而Coleman后的爵士乐成为了超越知识分子的音乐,一种用理性和专业技术无法分析的音乐,因为它真正根植于无法被量化的即兴。


这种不可量化也发生在可被定量的音调上。他发现萨克斯风上的C调其实是钢琴上的E调后,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固定的音调——任何人唱Do-re-mi的音准都不一样。他想,即便是同一个场演出,每个音乐家都有各自的音域和维度,将各异的维度发掘出来,有机组合来呈现。




Coleman奉Charlie Parker为偶像。四十年代他宁可被解雇也要教别的萨克斯风手当时还被当成异端的Bebop。但现在,他用白色塑料萨克斯风吹翻了Charlie Parker缔造的Bebop大厦。这不是敌对,而是对偶像的最好的致敬。但Coleman的音乐对正统音乐家依然带来了挑战。


因此,他遭到严峻的批评乃至打压。Dizzy Gillespie怒斥:「我不知道他演奏的是什么东西,但肯定不是爵士乐」。萨克斯风演奏家Dexter Gordon直接命令Coleman退出舞台。为了和Max Roach的乐队一起演奏,Coleman在台下等了四小时,终于被允许上场时,乐队里其他人立马收拾乐器走人,避之不及。好心的指挥家Bill Holman收留了Coleman后,俱乐部老板直接开除了整支乐队。


对于那些社会地位、艺术才能、经济收入建立在即兴创作,即兴创作根植于形式和技巧有章可循的和弦的爵士家来说,法无定法的Coleman横空出世,就是一种威胁。


Coleman的音乐哲学就是打破陈词滥调,用自由的理性为那些被认为是必要的概念祛魅。这威胁到了约定俗成的观念,冲击了既成的音乐体系和概念。因此,他招致了乐界的批评。


好在那个年代,爵士乐代表反叛与创造的风气还在,Five Spot的老板见到引起轰动,索性将两周的合同延长到两个半月。


自由爵士与Harmolodic


Ornette Coleman到了纽约演出,发行了专辑《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让1959年成为爵士乐的分水岭。




他来了,他带着自由爵士来了。梳理爵士乐的历史,Coleman的地位和意义无可争辩地跃然纸上。先是大乐队,然后有了Bebop,接着Hard Bop出现,再往后,就是他引领的Free Jazz(自由爵士)。


什么是Free Jazz?


1961年的辛辛那提,一起观众和俱乐部的剧烈冲突爆发。这场乌龙仿佛是自由爵士定义模糊的隐喻。路人们看到招牌上写着Ornette Coleman还有FREE JAZZ的字样,觉得可以不花钱听一场,就走去找座位欣赏,散场时却被要求付款。人们齐声拒绝,并以「Free」来质问主办方。


音乐由多个维度构成,有声响,有速度,有音色,有和声,还多多少少有清晰度一说。在Ornette Coleman之前,爵士乐流行的是标准曲目,哪怕是即兴演奏,也服从于既定的音乐规律。这些音乐用到了音符还有时间这两个维度。


以谈话作比,标准曲目就是口中传出的声音,一个维度的存在。但在制造声音的同时,身体中有更多的东西在发生,眼睛在观察对面的状态,鼻子在闻空气的味道和氛围,大脑在高速处理信息,这些复杂的多维度并没有呈现在对话中,但他们却是对话的滥觞和核心。


自由爵士就是尽可能回归音乐本真的滥觞。它有着明显的结构和旋律,但是它完全废除了所有的限制和规则。


比起音乐家们演奏的内容,这种音乐形式侧重于同台演奏者之间的关系,和声、节奏、旋律有机配合而不是各有从属,所有演奏者都能随心所欲。上升到乐队的范畴时,自由爵士的乐手们并不跟从乐队领袖,一个乐器并不是另一个乐器的基础和衬托,而是跟随各自的感受与意志顺其自然地表达。这是一场激烈的、有声的冥想,浸润着自我与无我边界的哲思。




Coleman创造了一个词「Harmolodic」来形容这种状态。他对这个词的解释颇具东方禅修的意味——「个人将自身逻辑的身体和精神运用到声音的表达中,从而产生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完成的和谐的音乐感觉」。他在七十年代暗示自己会进一步解释,但一直没动手,令其停留在模糊中。这本身就是对玄妙的「Harmolodic」的最佳诠释。


非要从现有的音乐体系中寻找一个最接近的,那就是非洲中部原始部落的交响乐。


土著们保留了文明刚开始时的音乐形式, 将节奏、旋律等不连续的单元组合在一起,乐手平等都能发出自己想发的声音,整场演奏则是一个自由的空间,等待灵活的创造力去填满。


1973年,在发明自由爵士多年后,他去了非洲,还这个冥冥中的愿。他在与世隔绝的山区中寻找未有尘世沾染的声音。摩洛哥山村Joujouka中的土著治疗师世代相传的节奏、尼日利亚村庄中为了标记日常生活事件的声响,都成为了Ornette Coleman的素材。他带着原始丰饶的声音回到纽约,推进自己的音乐实践哲学,Harmolodic。



Coleman改变了什么?


Ornette Coleman作曲时坚持「Follow The Idea,Not The Sound」。某个和弦之后要跟上某个和弦,这种固定的聆听美学搭配在岁月中沉淀,成为既成的声音的章法。但这并非音乐的本质,而是形式。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但却与人的精神与思维互动的存在。音乐家,特别是爵士音乐家,其天职就是去创造、捕捉这种灵动的不可具像化的东西,也就是时刻跳跃的涌动的Idea。这与诗歌创作类似,不是编织,而是生长。一个念头诞生,牵引思维向前,不管遇到彩虹还是暴雨都忠实记录。Ornette Coleman的音乐也如此。


他颠覆的并不是既成的音乐形式(那些沿袭陈规的爵士家们可休矣),而是一切架设在事物本质上的东西,乃至思维的基础——语言。


Ohad Talmor是布鲁克林Seeds音乐厅的创始人,他曾和Ornete Coleman对席而坐,讨论音乐。他也演奏萨克斯风,但听着Ornette Coleman的讲述,变得对趁手的家伙陌生起来。因为后者用的并非传统视野中想的到的词语,而是从个人宇宙的词典里摘录出来。


Ornette Coleman语言和他的音乐同根同源。他花了三年时间,在街上擦皮鞋攒钱,十四岁时才拿到一把萨克斯风。她没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习得音乐靠的是聆听电台的演奏,感受音乐,而不是接住一个又一个飘进耳朵的音符。他把握了让一连串空气震荡成为音乐的东西——近似十九世纪绝对音乐理想中诞出音乐的更高存在的音乐。


只有从未接触乐器和乐理的人,才会在第一次比划的时候偶然地吹出这种声音。他成名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觉得我昨晚吹得好吗?我十四岁时吹的和它一样好」。


所以才会有《Lonely Woman》。


插入音乐



五十年代初,Ornette Coleman在洛杉矶的Bullock百货公司做仓库保管员。午休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幅画,描绘了一个富裕的白人女性的生活。那个女人物质优渥,面部的神情却很萧瑟。画面中生存状态传达出来的东西击中了Ornette Coleman,他受此感染,回到家一口气写出了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名曲。他创作靠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背后本质的东西。


「May the stars always shine their beautiful brilliance down on your creative soul」,愿星辰照耀你的才思。这是Ornette Coleman对其他音乐创作者的祝福,秉承了他一贯的认知。这句话作何解读?往庸俗了说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往确切了说依然是追溯创作之本进行创作,内向关照自己的感受力。


自由爵士是反类型的爵士乐。很多反类型者没有逃脱成为类型的宿命。但Coleman凭借此成为例外。


他改变了爵士乐


现代爵士四重奏爵士乐协会的创始人 John Lewis认为Coleman是自Dizzy Gillespie,Charlie Parker 和 Thelonious Monk 在四十年代中期革新后创造真正新爵士乐的人。


对已经内忧外患的爵士乐来说,Coleman是在造血续命。


爵士乐的领地——传统的俱乐部日渐凋敝,人们不再去现场听乐队而是购买唱片,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接受学院派教育;摇滚乐日益蓬勃,侵吞受众。Coleman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爵士乐,就像爱因斯坦改变了20世纪的物理学一样,宣告爵士不死。 


在今天,我们提到爵士乐,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奔放无章、异想天开音乐,几乎完全归功于他。因为Coleman的作品让他之后爵士音乐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宇宙中一统空间、时间和韵律,狂野地奔驰在现代爵士乐的大道上。




Coleman在纽约演出的时候,台下常有一个热心观众。他在附近的城市上大学,总挤出时间来追随Coleman的演出足迹,踏遍纽约的酒吧。如果他进不去,就会趴在窗户上偷看。这个年轻的大学生还在学校里创办了一本杂志,叫《The Lonely Woman Quarterly(寂寞女人季刊)》,名字直接取自Coleman的歌。


他整日阅读艾伦·金斯堡、休伯特•塞尔比的小说,哼唱酒吧演出里听来的Coleman的三重奏和四重奏,感受其中的和谐与自由。等到他开始搞摇滚的时候,这些精神养分注入了一支传世乐队——地下丝绒。这个学生叫Lou Reed。


插入音乐 


后来Lou Reed和他的偶像合奏了专辑《The Raven》,并让Coleman做专辑封面。

更深远的地方在于,Coleman真正意义上拓展了音乐的疆域。他的创造打通了殿堂音乐与民间音乐、现代主义与传统积淀之间的界限。他揭示了人类最大的冲动是探索和寻找美,并留下丰厚的作品,向后世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宣告此行可行。


Coleman之前,音乐讲究体例,一段音节必须归属于某一类型。但他的自由表达,让音乐脱离了专业精英的束缚。当Coleman被人接受后,二十世纪先锋音乐家们追求的「一切声音都能成为音乐」的观念和实践才成为可能。


后记:


Ornette Coleman就读于I.M Terrell High School。这所高中是现代美国爵士乐名副其实的发源地。 Coleman未来的三位乐队成员——萨克斯手Dewey Redman、鼓手Charles Moffett和Ronald Shannon Jackson,都毕业于此。而叱咤爵士乐坛的萨斯风演奏家King Curtis、Prince Lasha和Julius Hemphill、单簧管大师John Carter和Red Connor等人,皆在此求学。



阅读更多我的爵士乐文章


  1. 抨击Coleman的Dizzy Gillespie在去年10月21日出现:《为了帮助黑人小伙找到工作,他放下小号去竞选总统》。


  1. Bebop之父Charlie Parker的文章:《迈克尔·杰克逊生日这天又见酉时,来听凯鲁亚克诵上一首<都挺好>:Charlie Parker诞辰的一杯》。


  1. 与Coleman合作经典《Lonely Woman》的Charlie Haden也已写过:《今天就是Charlie Haden八十二岁诞辰,这事儿咱得喝一杯吧



欢迎关注双烽镇酉时的网易云歌单


聆听Ornette Coleman的了不起的爵士乐


Peace


Eventually


Ramblin'


Free


Police Peopl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