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文母语者,但我看不懂白酒品鉴词

《余下只有噪音》的书评

从前贝多芬的受众和当下野狼迪斯科的受众就不是一拨人,我不知道如何比较。以及在文化消费中,热度与质量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是绝对。

哪里慢?可否具体说说
《人民日报》的这个标题宣布简体中文退化到了「弃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新阶段

这我同意

文化差异不等于逻辑差异。圣经也不是什么都对。如果神全知全能,当然要为每个人区别定罪,而不是一网打尽。

完全同意!

知乎已经是民族主义的粪坑了。我多年前就弃用。但现在想来,还是要用,不是去辩服他们,而是示范如何包容地沟通。

人民日报当然有创造卑劣文化的自由。但我们不能追随它,恰恰相反要坚定创造体面文化的立场。

这当然是悲哀之处。更悲哀的地方在于,我不能改变民粹和反智泛滥。但我有能做的,那就是尽量不犬儒,尽量去记住,一如去年垂泣维园。

文化用来传承不假,但文化更是用来创造。

兄台,我对你并无恶意。很高兴你愿意沟通互动,若你能分清我不等于全体大陆人就更好了。以及是否全体大陆人都不知道六四呢?关于我是否知道那件惨案,还请移步之前的拙作香港酒吧游记。

我不觉得在手写输入占比不到5%的当代社会中,人的语言水平高低能从繁简体体现。诚然,繁体中文世界里的语言和文化更发达,但这不代表简体是导致不发达的原因。恰相反,简体不发达是结果,而原因有待找出并改进。
同时,什么是中华文化?不是古代的东西,而是今天的中国人用的形而上的东西。

我不觉得在手写输入占比不到5%的当代社会中,人的语言水平高低能从繁简体体现。诚然,繁体中文世界里的语言和文化更发达,但这不代表简体是导致不发达的原因。恰相反,简体不发达是结果,而原因有待找出并改进。

我不觉得在手写输入占比不到5%的当代社会中,人的语言水平高低能从繁简体体现。诚然,繁体中文世界里的语言和文化更发达,但这不代表简体是导致不发达的原因。恰相反,简体不发达是结果,而原因有待找出并改进。
有個學生在課堂上問我,「中國既然那麼強,為什麼它的文化傳播和影響力在歷史上還是侷限在東亞?」

「現在被從歷史書堆中挖出來大肆加工的「絲綢之路」,其實是德國人為了遂行其殖民利益所發明出來的詞語。』还能再拓展一下,单独成篇。期待您的大作😄
《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巫乐,是侗族大歌的咏叹

YouTube或网易云音乐上搜吴虹飞
基本上品鉴不是什么学术,就是味觉的描述。只能说现在的描述体系很粗暴,颗粒度不够(这个被用烂的词在这里好贴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