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
李恬

a migrant worker

tiktok文化输出的三个维度

tiktok在美国经历收购风波,先是Trump威胁要禁掉tiktok,之后又被强迫出售,潜在买家传了几家巨头后固定在微软;收购还没谈成,Trump就公开表示美国政府应该因为“促成交易”得到一大笔佣金,如此公开的寻租让人惊叹;之后字节跳动也不服软,宣布起诉美国政府;再后来中国政府也入局规定出口“推荐类算法技术”也要审批,等于进一步拖延交易,整个事件短期内显然只能搁置。

 

tiktok被“强迫出售”在国内引发了很多同情,字节跳动得到了很多“爱国”的民意支持。这种支持的基础当然是“中国公司被美国政府欺负了”,延续的是“华为被美国打压”的基调。然而,字节跳动又区别于华为。华为是硬技术超过了西方被打压,而字节跳动的独特之处在于“软实力”、在于“逆向的文化输出”被西方打压。而这个立足点/假设,正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因为在此事件之前,我从未认为tiktok是逆向文化输出。所以有必要分析这个观点到底是如何立足的。

 

这段文字只是为了厘清到底所谓的“tiktok文化输出”是从哪些维度来阐述,而不是为了给国内民众科普,所以略过一些典型的双标,例如字节在美国遭受的待遇其实远比很多西方科技公司在中国的遭遇要好、字节跳动在西方面临的内容审核问题和中国的内容审核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等等。

 

认为tiktok是中国逆向文化输出,我想有三个立足点大概可以考量,同时可以明确有两种逻辑肯定不成立。不成立逻辑之一是中国企业/互联网企业出海本身,因为这基本上是资本的输出,和文化关系不大;不成立逻辑第二是中国的短视频内容输出,因为tiktok作为抖音海外版,内容其实和抖音国内版异质性很大,其实并不是真正流通。

 

第一种是逆向输出了短视频平台这种内容传播形式。短视频的内容形式、配音的内容创作等等,以前外国没有,是中国人创造出来再逆向传播的。这和过去的社交网络很不一样。但是“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构成“软实力”或者“文化输出”,应该值得辩论。或许它确实可以代表某种“思维方式”,但是其实也可能什么也代表不了,“内容”才是根本。

 

第二种思路是说tiktok一定是个偏向中国的内容平台,所以内容审核上会更偏向中国,会产生某种“底层意识形态”影响。大概结果就是,越用tiktok越潜移默化地喜欢中国。这个想法在国内可能很有市场,虽然在实际上可能不过是痴人说梦。作为内容平台,tiktok在美国的内容审核和在中国根本天壤之别。当年的涉及新疆视频被下架事件对字节平台妨碍言论自由损害很大,同时美国又非常敏感中国公司“影响大选”的审核操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字节跳动希望完全按照美国的“审核规则”来。实际操作和国人想象的“文化输出”可能正好是反的。

 

第三种思路其实和传统的中国企业出海比较类似,那就是输出了“让外国人有好感的中国平台”。tiktok直接代表中国企业,外国人爱用tiktok这种内容平台,也就会顺便爱中国。就好像中国人爱用iphone,就会顺便觉得美国确实好。这种效果可能确实成立。特别是made in China在美国其实是非常mixed的形象:虽然是世界工厂,实惠又好用,但是在很多西方国家眼里也是cheap wz low quality,一言难尽。所以字节跳动可能确实代表了中国整体文化软实力在提升这件事。

 

这三个维度只是可能性:如果说字节跳动确实是文化输出、软实力逆袭,那么大概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证明;但是这三个维度是否可以成立,我觉得都值得讨论。问题是除此之外有一些人“出于直觉”、但又没有实际理由来说明字节跳动在逆向文化输出,大概需要好好反思。当然,在国内舆论中,字节跳动(或者一些自媒体)到底怎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代表中国软实力、逆向文化输出的公司,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