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m

I,Robot

比特幣帶來的去中心化和財富重新分配迷思

我從2010年最早接觸比特幣,當時所顧問的項目 Tor Project 接受我的建議團隊接受比特幣作爲捐贈,年終理事會得到團隊匯報說獲得2000+ 個比特幣,大約價值8000多美元可以支付當年的服務器費用。想想看,這筆錢今天是3000萬美元誒。

之後幾年,挖過礦、買賣過、花費過、丟棄過、研究過、投身過,所以算是體驗了其風雨歷程。如果不是它無意間解決現金流問題,爲 Musicoin($MUSIC) 的開發提供了足夠的資本,還真不知道是愛多還是恨多。

除了貨幣體系,中本聰確實貢獻非凡,在加密的交易鏈條上設計了“共識”(Consensus)邏輯,讓機器系統可以在規模化的過程中也可以保持共識。 共識是Bitcoin Blockchain 的核心價值,是希望所有人遵循相同的確認算法而無需認識對方,或者信任對方。但是中本聰不是神,他顯然低估了人性。那些匿名的網絡節點,既然可以運行相同的算法,就可以運行修正的算法。所以在“共識”的基礎上,“聰明”的人們又發明了“社會共識”(Social Consensus),也就是當人們覺得需要的時候,可以修改過往的算法,從而讓之前的共識可能一文不值。但是什麼是社會共識?幾次大規模的“硬分叉”(Hardfork)證明,“社會共識”和社交媒體一樣是迷思,最終仍然是少數人的決定或根本就是一種網絡暴力導致的錯局。

我所擔心的,正是在社交媒體時代更多的人們開始聚集於比特幣的投機,利用人性的弱點將其推至100萬美元/比特幣,而可能隨時在瞬間歸零,如果那時的總資本額是今天的10^6倍,世界會因此而毀滅。

在社會功能方面,比特幣也在失去合理性。在追逐比特幣的風潮中,大部分的鼓吹者都在試圖誇大它的社會作用,原因很簡單:持有者的心態會驅使他們成爲布道者。比如其中有一點是“重新分配社會財富”(聽上去是不是很耳熟?)。然而這個說法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因爲事實上是: 超過58%的比特幣財富掌握在0.01%的比特幣地址中,甚至無人知道他(們)是誰。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不是來自於合理的機制,而更像是一種新的黑洞。


另一個迷思是,比特幣承載了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是消除無能和無賴政府的最佳範例。在傳統的貨幣體系中,人爲的調節司空見慣,就像空調的調節器一樣。這是靈活的貨幣政策的優勢(例如 @Wenyi提到的"彈性"),但也備受詬病。顯然每個國家的貨幣政策都有利己的特色,更不用說還有很多貨幣政策如同在洗劫大衆財富。但是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貨幣發行方式,顯然忽略了貨幣應當與真實經濟的關聯。從今天比特幣和很多衍生幣種根本”虛高卻無用“來看,這個理想也正在遠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