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m

I,Robot

區塊鏈是世界計算機還是技術吹噓?

我一直不知道Hype 該如何翻譯,因爲中文裏面一直沒有這個詞(如果說技術創新是一個褒義詞,大概Hype是諷刺的說法,雖然也可能是創新,但是有點“吹噓”,我就暫且稱之爲“技術吹噓”。)。 有關“技術吹噓”,國際信息諮詢公司Gartner 有一個著名的“吹噓”曲線,成爲了科技領域最重要的一個參考。 也就是某一種新技術出現後的過度發燒到低迷到重新進入實用階段的重復模式(一般分爲五個階段:Innovation trigger ->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 Drough of disllusionment -> Stope of enlightenment ->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從這個曲線發明至今,大概所有的技術都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發展過程,好像很少例外。Gartner 也在每年更新一次這個曲線的內容,反應最新的候選科技和其階段變化。

Blockchain (中文翻譯爲“區塊鏈”)正處於Gartner 的2017年“技術吹噓”曲線的下滑部分,也就是其承諾已經開始被質疑並開始向低谷滑落。我自己在親身實踐Blockchain 的應用,所以並不是冷眼旁觀者。實踐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夠認真地看待這個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潛力,認識到Blockchain 不過是一個技術,而不是萬靈丹。

這就是我非常不同意 Ethereum (中文翻譯爲“以太坊”)所吹噓區塊鏈是 Web3,可以將全世界的算力集合起來,將其變成一個“世界計算機”。 這可能不僅是“吹噓”,更可能是誤導。 因爲區塊鏈的最大弱點就是必須得到所有計算節點的共識,這中間需要的不僅是計算,還需要通信。和人類一樣,如果希望所有人的想法都能夠傳播到所有人,那就必須得有大量的交流過程,而這種成本是區塊鏈遠遠無法承載的。

舉例來說,比特幣是一種輕巧的區塊鏈協議,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區塊鏈應用。當然它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形成一個全球的“超級賬簿”(super ledger) ,紀錄和確認每筆交易的真實有效性。但是即便如此,比特幣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交易量增加後,難以伸縮,所以直接導致了交易性能下降和交易成本上升(礦工們開始歧視不願意支付交易費的交易單,拖延他們的確認時間,甚至流產)。基於比特幣現在的價格,這可能是區塊鏈可以承載的最大故事了。

以太坊不滿足於僅僅是貨幣交易,它的創始人們提出了在區塊中放入小程序的想法,並美其名曰“智能合約”。這個想法很天才,但是也很天真。因爲通信成本的問題,不但基本的交易都難以伸縮,更不用說還要將算法放在礦工的節點上執行計算。想象一下,如果某個合約編寫不當,就會悔之莫及,甚至像病毒一樣蔓延爾難以控制。這個悖論從以太坊開始大規模運行後幾次得到印證。例如,2016年的一個極其烏託邦式的以太坊智能合約應用,叫做DAO(分布式自治組織),因爲一個極其明顯的漏洞,被黑客利用後損失投資者高達數千萬美元(按照今天的價格是數億美元)。這些問題不是偶然的,以太坊之後的”硬分叉“,又擊碎了區塊鏈的“不可更改歷史”(Immunity)的承諾,讓區塊鏈徹底失去了純粹性。

但是營銷和缺陷永遠都是平行世界。 區塊鏈的“技術吹噓”在很大程度上使2017年成爲了一個ICO元年,當然也可能是末年。有超過3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到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虛擬貨幣發行體系,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發行一種代幣,然後向市場公開發售。既然是發售,就要附加一個故事。所以白皮書滿天飛,遠遠超過了當年互聯網泡沫的規模。更何況這是一個全球遊戲,似乎人人都可以“革命”一把。但是恰好這不是一個理想國。智能合約已經被證明並不智能;世界計算機的性能不是在提升而是在下降;區塊鏈自身的定義還在不斷修正 ,市場的投機更可能讓泡沫加速崩潰。歸根結底,區塊鏈並沒有找到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炮制出大量的新問題。 這就像信息行業長期的名言:當你有了錘子,什麼都像是釘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