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philia迷影
Cinephilia迷影

誕生於2010年的「影癡」文化網站:https://cinephilia.net/

王羽:演而优则导的超级巨星!(作者:Quentin Tarantino)

《独臂刀》中的王羽

在李小龙崛起之前,香港电影界的头号武打明星是王羽,在美国被称为“吉米·王羽(Jimmy Wang Yu)”(不得不说,这个称呼更为有趣)。当时在日本电影界,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正统的动作男明星。但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界还没有一个像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高仓健(Ken Takakura)或胜新太郎(Shintaro Katsu)那样的明星。

直到1967年,王羽出演了由邵氏兄弟出品、由武侠电影圈的约翰·福特(John Ford)和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合体的张彻执导的《独臂刀》(The One Armed Swordsman,1967)。和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电影一样,当时香港出品的电影大多是以女性为观影对象。在王羽之前,香港电影最大的明星是女演员凌波,她极受欢迎,既演女主角,也出演男主角(九十年代的林青霞也如此做过)。观众宁愿看凌波饰演一个男孩,也不愿意看真正的男演员表演。

但是,《独臂刀》在香港电影界的震荡,就像塞尔吉奥·莱昂尼的《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1964)在意大利电影界的影响一样。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有武侠电影,都是随着《独臂刀》的成功而涌现出来的。它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香港电影;它让王羽成为香港乃至亚洲地区的大明星;也让张彻顺理成章进入了“百万美元导演”行列。

张彻的电影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男性阳刚的主题和暴力美学。比起当时以女性为导向的京剧风格的香港电影,它更多的是日本武士影片的暴力,剑术格斗不再只是芭蕾舞蹈的质感,满场都是杀伐,包括那些砍断躯体的镜头(就像被砍断手臂的主人公一样);当角色们被利刃劈砍时,血肉横飞。

但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焦点是忧郁气质的英俊小生王羽。他不是老观众们从小伴随成长的老爷子关德兴,也不是女扮男装的凌波,而是一个出来报仇血恨的英俊帅气的男影星。这部电影的成功,让王羽和张彻成为业界第一个动作明星/导演团队。随后,他们为邵氏兄弟影业拍出了《鸳鸯剑侠》(The Twin Swords,1965)、《大刺客》(The Assassin,1967)、《金燕子》(The Golden Swallow,1968)和《独臂刀王》(Return of the One Armed Swordsman,1969)等经典之作。王羽的演艺生涯也因此到达了巅峰,他远赴日本,在首部日港跨界电影《座头市与独臂刀》(Zatoichi Meets The One-Armed Swordsman,1971)中与饰演盲剑客座头市的日本巨星胜新太郎演对手戏。

当时的王羽虽然已经是香港最大的电影明星,但他依旧在为邵逸夫打工。邵氏兄弟不介意制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明星,但却不愿意支付该有的薪水,就像共和影业(Republic Pictures)刻薄小气的负责人赫伯特·J·耶茨(Herbert J. Yates)不愿付钱给他旗下的偶像高尔沟牛仔明星(Gower Gulch Cowboy Stars)一样。于是,王羽选择了吉恩·奥特里(Gene Autry)一样的道路。当奥特里熬到成为周六日场上的头号歌唱牛仔时,他就离开了共和影业,去拍自己的电影。王羽从邵氏兄弟公司跳槽了,转战到了台湾第一和联合电影公司(Taiwan’s First Films & Union Film Company,也正是该公司出品的《侠女》[A Touch of Zen,1970]和《龙门客栈》[Dragon Gate Inn,1967]),以及邹文怀的嘉禾影业。

张彻对王羽这次的分道扬镳事件大为恼怒,私下里发誓要毁掉王羽,将姜大卫打造成比前者更为伟大的动作巨星。就像赫伯特·J·耶茨想对吉恩·奥特里做的事情一样,他挖掘了李奥纳多·施乐(Leonard Slye)并将其打造成为罗伊·罗杰斯(Roy Rogers)。张彻甚至不惜和姜大卫合作翻拍了一部《独臂刀》,还特地将之命名为《新独臂刀》(The NEW One Armed Swordsman,1971),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盛赞姜大卫的同时不断诋毁王羽。虽然姜大为和张彻一起合作了很多好电影,包括《保镖》(Have Sword Will Travel,1969)、《报仇》(Vengeance,1970)、《大决斗》(Duel Of The Iron Fist,1971)和《新独臂刀》(The NEW One Armed Swordsman,1971)等,但姜大卫毕竟不是罗伊·罗杰斯,也成不了王羽。直到张彻开始和傅声一起合作拍电影,他才算找到了王羽真正的替代者(遗憾的是像李小龙一样,傅声在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之前也不幸逝世)。

《龙虎斗》(The Chinese Boxer,1970)|©️Celestial Pictures

王羽离开邵氏的时候恰逢他自己开始执导电影。而作为导演,王羽也是武侠电影史上最伟大、最具创新的导演之一。他为邵氏兄弟拍的最后一部电影《龙虎斗》(The Chinese Boxer,1970)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在武侠片的发展史上,甚至比《独臂刀》更具有历史意义。

《龙虎斗》是王羽执导的功夫电影杰作的第一部。它于1970年在香港上映,是当年亚洲最为鲜活的电影之一,只有三隅研次(Kenji Misumi)的《带子雄狼》(Baby Cart at the River Styx)可以与之媲美。张彻的电影在港台都掀起了一股动作片热潮,但它们都是以武侠剑术为题材;《龙虎斗》是第一部在武侠类型片中以拳头代替刀剑的电影,从那天起,功夫格斗电影就此诞生了。

后来,无论是在茶馆、赌场还是武馆,英雄单枪匹马对付一屋子的无赖,就像西方的酒吧斗殴或快速决斗一样,成为了这种类型片的主打内容。但王羽在《龙虎斗》电影里第一场赌场赤手空拳的对决,却从未被超越过。只有李小龙在《精武门》(Fist of Fury,1972)中去日本空手道学校砸场子的场景可以与之抗衡,即便如此,后者更多是因为李小龙的个人能力,而不是电影制作上的成功(尽管罗维的电影制作能力比李小龙或影评人给他的评价要好得多)。

邵氏兄弟起诉王羽违约,并赢得了那场众所周知的诉讼,结果是王羽不能继续留在香港制作电影。被迫搬到台湾之后,他用第一部后邵氏电影、也是他自己导演的第二部电影《黑白道》(The Brave and the Evil,1971),证明了之前《龙虎斗》的成功绝非偶然,王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清楚如何执导一部王羽的电影。该片是他第一次与台湾传奇动作女星上官灵凤(胡金铨的《龙门客栈》的主演)联手合作,从此之后他们成了一对充满活力的合作搭档。就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和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一样,王羽自己就是王羽合作过的最好的导演。和张彻、孙仲(邵氏影业的库布里克),还有台湾动作大师李作楠一起,王羽是老派功夫片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人(而《猛龙过江》[The Way of the Dragon,1972]证明了李小龙是一个没有天赋的电影人)。就像成龙之后做的一样,王羽对夸张的、视觉刺激的动作场景情有独钟,这些场景也在他的电影中占了主要部分。

但是和上述导演相比,王羽的电影有别具一格的视觉设计(就演员而言,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英雄,但作为导演,他更多的影响源自于日本电影)。《龙虎斗》里和两位武士在大雪纷飞中的搏斗;《黑白道》中从夜幕至白昼的高潮打斗,同一部电影中城堡护城河中湿身肉搏的致命一击;《战神滩》(Beach of the War Gods,1973)里夜色海滩上火把燃烧的战役场景。和伊斯特伍德一样,王羽比大多数人更了解自己所拍摄的电影类型,也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他自己的角色。以台湾为新阵地,贯穿整个七十年代,王羽参演了一系列血肉飞溅、残肢断臂、肝髓流野的暴烈血腥的动作片,如《侠义双雄》(The Last Duel,1971)、《霸王拳》(Furious Slaughter,1972)、《一夫当关》(Invincible Sword,1972)和《四大天王》(Dragon Squad,1974),算是王羽的“硬派系列”作品;还有完全疯狂的《英雄本色》(Knight Errant,1973),在美国上映时改为《功夫妈妈》,因为王羽在电影中的对手是一个武功高强的胖老太;还有那部惊天动地的《追命枪》(Blood of The Dragon,1971)。跟王羽其它电影比较起来,它有两个很大的区别:其一,它是有史以来最为暴力的电影之一,这部时长九十分钟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里王羽单枪匹马、手执长矛血洗了整个军队;其二,这部暴力血腥电影的导演是高宝树,她是武侠类型电影中唯一一位女导演。

转投嘉禾后,王羽与当时靠《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一举捧红李小龙的导演罗维合作拍摄了两部野蛮残酷的动作片:《龙虎金刚》(The Tattooed Dragon,1973)和《冷面虎》(A Man Called Tiger,1973)。《冷面虎》应该是罗维与李小龙合作的第三部电影,有人说是李小龙要执导他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猛龙过江》所以放弃了这个角色。罗维的说法则不一样,他声称自己更青睐于让王羽代替李小龙来出演此片。我很难相信后者这个说法,如果李小龙要出演这部电影的话,嘉禾是不会说不的。不过很显然王羽是更好的选择。这也说明了在离开邵氏兄弟后王羽角色的变化。

总的来说,在邵氏的时候,王羽饰演的多是英雄正义的角色类型,恶棍无赖的卑鄙角色一般都是罗烈扮演的。离开邵氏之后,王羽更多时候扮演的是狂妄自大、口无遮拦、暴取豪夺的混蛋角色。譬如在《冷面虎》里,他不是假装帮派分子混入杀害他父亲的黑帮组织里。他是真的成为了一个暴力残酷的黑帮成员。有时候,在一些电影里,某种程度上你几乎会为这些坏蛋感到惋惜。就在那段时间里,他被大众称为“亚洲的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独臂拳王》(The One Armed Boxer,1972)

他的另外三部武侠电影的杰作是《战神滩》(Beach of the War Gods,1973)、《独臂拳王》(The One Armed Boxer,1972)和《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The Master of the Flying Guillotine,1976)。

《战神滩》(这是王羽在英国最为知名的电影)是王羽预算最大,造型最为震撼的史诗片。(译注:昆汀以下原文和电影情节所有出入,这里按照电影情节进行适当编译)它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海边渔村李镇的故事。一个日本先遣部队来到小镇,告诉村民日本军队将于十天之后到来,他们需要在这之前凑齐一笔资金,要不所有村民将要遭遇灭顶之灾。惊恐万分的渔民们无法凑齐这么大的数额,也无法理解即将到来大军的残酷。这时一个神秘的流浪剑客(王羽饰演)出手相助,杀死了日本武士,同时安慰村民自己将会出去需求帮手回来继续帮助抵御日本军队的到来。

这部电影像是《七武士》(Seven Samurai,1954)和《三百个斯巴达克斯勇士》(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的《斯巴达300勇士》[300,2006]更像是《战神滩》的翻拍版本)故事的有趣结合。从电影学角度来说,这是王羽最具黑泽明影响痕迹的电影,不过充斥电影的狂热的反日情绪让它变得狂妄自大又可笑。王羽招收来的杀手之一回复他的条件时说:“一般来说我要收钱杀人,但是我可以免费杀几个日本人。”另一个则开心地说:“杀日本人,你为何不早说?”

日本反派是当时中国、香港、韩国、菲律宾等国电影的主打题材。在电影《唐人镖客》(The Screaming Tiger,1972)中,王羽要找日本人报仇,因为日本人杀光了他家乡渔村里的所有人,于是他去日本,把他遇到的日本人都杀了。罗维《精武门》的英雄主义着眼点就是李小龙为了证明“中国人不再是亚洲病夫”,单枪匹马砸了日本空手道学校,还伤了数十个日军。同样的,洪枫导演的《合气道》(Hap-ki-do,1972,美国版标题:Lady Kung Fu)和《跆拳震九州》(When Taekwondo Strikes,1973,美国版标题:Sting of the Dragon Masters)也是如此,香港娇小的火球女郎茅瑛与跆拳道大师李峻九联手打败日本人,或者如张彻的电影名所描述的 “英雄打败日本人”(Heroes defeating Japs,译注:或许是昆汀笔误,这部电影中文名字叫做《术士神传》,郭追导演的1981年的电影)。

静默的夜色下,火把燃烧的亮光中,王羽在战神滩上宏伟的战争场面占据了整部影片的后半段。这是七十年代所有香港武侠电影中,最具电影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战斗场面。不过这个评价似乎过于局限了,这就是一个他妈的伟大的战争场面。它完全碾压了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午夜钟声》(Chimes at Midnight,1965)那过誉的战争场面。中国流浪刀客和全副武装身着盔甲的日本武士之间的最终决斗如此精彩,它占据了电影后半部的很长时间,以至于电影开始不再被感觉只是一部武侠片了,更像是类似于《七武士》、《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和《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之类的历史战争片。

《战神滩》(Beach of the War Gods,1973)

他的另外两部经典,《独臂拳王》和续集《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是王羽在美国最为知名的电影。在主流观众已经转为新时尚(汽车追逐[Car Chase movies]、美国西部牛仔[Good Ol’ Boy movies]、义务警匪片[Vigilante film]、星球大战-大白鲨-异形的系列翻版)之后,是那些狂热的黑人观众,让这个类型的电影在电影院里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电影正是王羽成名的原因,他将之加以修改以更适应武侠电影的观众。可是,相对于《独臂刀》电影里经典的英雄侠义精神,《独臂拳王》则像是怪诞狂妄的漫画系列,充满了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与另一批疲于激战的拥有超能力的坏蛋之间的斗争,就像是杰克·科比(Jack Kirby)本人精心编排的一样。

我并不是现在才做这种比较,我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了。

在七十年代,这些电影最接近于当时影院上映的强大的漫威世界,光是《独臂拳王》电影一系列反角名字和他们的“超”能力(功夫野兽、空手道杀手、暹罗恶魔、藏传密宗、跆拳道大师、柔道大师和无敌的瑜伽大师),听起来就像是以亚洲为主题的超级坏蛋阵容,足以满足神奇四侠一年的连载需要。1973年《独臂拳王》(美国版标题:The Chinese Professionals)在美国上映时恰逢功夫片热潮,当时由美国公众影业(National General Pictures)出品,票房表现尚可,但需要和当时几十部香港进口片争夺影院资源,同时期上映的还有张彻的《新独臂刀》和王羽的《龙虎斗》。

不过1977年赶上热潮晚期上映的《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却在《综艺》杂志的排行榜上名列前矛,并在刑房影院(Grindhouse)里的巡回放映持续了数年之久。和李作楠描写李小龙生平题材的电影《天皇巨星》(Exit The Dragon,Enter The Tiger,1977)一起,我看过王羽电影场次比其它任何功夫电影(chopsocky flick)都要多。两次是在卡森双子影院(The Carson Twin Cinema,我在此看过的大部分电影之后都因为影评人而开始怀疑我自己的审美),还有是在三个不同的电影院的三部联映,一次是在位于高尔好莱坞大道上的世界影院(The World Theatre),它是好莱坞最主要的剥削影院;一次是在洛杉矶市中心的洛杉矶剧院(The Los Angeles Theatre),它和百老汇剧院在同一条街上;还有一次是在长滩宫殿影院(The Palace in Long Beach,皇宫名不副实,只能勉强算是个剧院,当时连映的三部是《破胆三次》[The Howling,1981]、《符碌奇兵》[Rolling Thunder,1977]和《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后来KTLA第五频道买了这部电影,在八十年代早期一直在“第五频道影院”轮流播放,我从电视上用VHS录了下来,之后随时就可以看了。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没有获得《龙虎斗》或《战神滩》那样的成功。即使和《独臂拳王》比较起来,这部续集也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只能勉强称其为一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甚至也很少有戏剧性冲突。引导这个故事冲突的主因是独臂拳王杀了血滴子大师封神无忌(一个瞎眼的西藏密宗)的两个门徒,而这个情节发生在这部续集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那就是《独臂拳王》提到的两个藏传密宗弟子。

也许很难将《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称为一部好电影。但如果你是这类电影的拥簇,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它是一部非常棒的武侠片。我从小就喜欢这部电影,随着年龄渐长,对它的好感愈发增加。对行外人来说,它可能看起来像是一堆滥俗的垃圾(比如说如果我要让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喜欢武侠电影,那我不会把《《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作为第一部推荐的影片)。但对于一个武侠片行家和王羽影迷来说,这就像是只有品鉴家才能欣赏出门道的葡萄佳酿!

|原文2020年3月23日发于昆汀拥有的电影院New Beverly Cinema网站|翻译&注解:佚名 @迷影翻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