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Chang
Yi Chang

媒體編輯|上升雙魚、太陽處女、月亮射手

直至今日,我才知道自己不是同性戀

性別非二元論,更像是一種光譜。

我相信,人會隨著時間不斷演進,這部分指的不只是生理層面,心理亦是,甚至是性向都有變化的空間,如同光譜般。一切取決於我們在環境中所接收的訊息,我們如何去接納並接受而改變自己的身份與認同。

Photo by Elyssa Fahndrich on Unsplash

我從國小就知道自己喜歡男生。從一個擁抱開始,心中揚起的情感與情緒,我想就是所謂的好感吧?可後來便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也了解自己跟其他人不同。

年紀還小時,常聽大人說著,每件事並不是非黑即白,可我疑惑,為何在性別和性向方面就一定是二元論。生理上非男即女,性向非同性便異性,而忽略心理與社會背景的改變。我曾以為我已經夠了解自己,可事實上並不,甚至覺得似乎我們不會有真正完全了解自己的那天。

即便我喜歡男生,但我時常覺得,自己與同志群體有種距離感,甚至是格格不入。我仍記得第一次到同志酒吧探險,當時仍以為自己總算找到歸屬,可心裡始終不斷地追問:

「如果我真屬於這個群體,為何我仍覺得孤單?」

我了解 LGBTQIA+ 是個大分類,Gay 僅是其中一種解釋,其中依然有許多可深究的地方。我便開始想,或許我對自己認識還不夠,中間似乎少了什麼,我需要再挖深一些,去解開那個疑惑。

然後,我找到了「非二元性別(Non-binary)」一詞。(可點擊連結看影片解釋)

在歐美,非二元性別者之代名詞多用「They/Them」。

據定義:「非二元性別是不屬於社會上建立的二元性別。」聽起來很拗口對吧?以我的方式解釋便是,我對於自己的性別認同是非男非女,像是流動於兩者之間(Genderfluid)。

近年有越來越多人公開表示自己的非二元性向,多半以歐美地區居多,不乏藝人代表,像英國歌手 Sam Smith、美國歌手 Demi Lovato 等等,他們多半都在曾報導中透露對於自己身份認同的疑惑。

Sam Smith:「我非男非女——而是在這之間流動著。」

世界的多元性不會有定型的一天,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我們會不斷演進,發現更多可能性。

過去某段時間,人們曾將同性戀看做是精神疾病,隨著各式人權運動的解放與平權意識抬頭,同性戀在今日變得自然。如今,作為性別流動的一員,我們或許顯得小眾,可我們是確確實實存在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