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Chang
Yi Chang

媒體編輯|上升雙魚、太陽處女、月亮射手

曾出國留學的你,是「海歸」還是「海廢」?

先釐清最初出國唸書的動機,或許可以避免成為海廢。

第一次看見這詞是從一個豆瓣社團「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社團人數目前已達三萬多人一起取暖。簡單來說,海廢指的是多數學子從海外學成歸國後,並未得到理想的待遇,所以覺得時不我予,而陷入一種自怨自艾的態度。留學歸國後便一直盼望想再出國發展,總感覺自己出國後生活應該會比較順,遠離辛苦的就業與生活環境。

說實話,海廢這詞並不特別,因為這年頭外國學歷已經不等於鍍金了。以前或許外國學歷很稀有,但在今天國外學歷真的算滿普遍,例如今天每個人都有大學學歷,可除非是名校,甚至有是特定學科有突出表現,或是你在學校外有特別花時間投入的愛好,不然其實你跟其他人的差異不大。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一堆人甚至繳了高額學費卻只能上線上授課,甚至整年沒認識幾個人。

雖然我自認,取得外國學歷不是萬用解,端看想做什麼事,很多人都選擇去國外唸某個特定科系,是因為那門專業對當地來說已經有很多權威研究,所以想去源頭的地方取經,若想讀時尚,可能就會選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之類的。可即便你費盡心力,在當地做了相關市場研究,國外市場與本土市場依然是有落差的,甚至是工作方式也會不同。所以最終國外學歷對雇主的價值,可能只剩外語能力吧?

有趣的是,今天多數人都認同拿學位不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個人發展的同時,大家也同時抱怨花了大筆學費拿了學位後,求職薪水卻不成正比。

有時,長久以來在學歷至上價值觀的薰陶下,自己在思考方面上還是會陷入某種制式的範疇,例如唸什麼系就應該去做相關領域的工作。或是唸名校就應該去做對社會更「有貢獻」的工作。

某種程度上,潛意識下會覺得對社會的幫助與工作薪水成正比。可最近我體會到,只要是真心認真投入自己的工作,就會對社會或是你的社交圈產生正向循環。想想看,自己身邊有多少人是認真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通常不喜歡自己在做事情,多半都是因為薪水低,但很少人會提及工作內容是不是自己有興趣的部分。

努力是一輩子的事,而選對職涯的發展方向,或許能讓你比別人少花點力氣卻走比較快,職涯有多少影響力,取決你對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少熱情與認同感。當然,除了努力之外,還需要認清整個產業的變化、前景,是否能夠在持續變動的大環境下不斷自我提升。而說到底,這都需要時間。而你有多喜歡正在做的事情,就決定這個影響力的極限值在哪。畢竟熱情不是硬技能,有些事情不是多花時間就會變得有興趣,這點是騙不了人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