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絮
杯絮

人生必然是風雨飄搖 只是我被怎麼搖跟你怎麼去搖 基本上完全兩回事

一直想成為別人症候群

「別人比較好,所以要向別人看齊。」

那自己呢?我們可以成為怎樣的自己,又應該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我還是會下意識的把看到的東西跟自己連結,再往外投射到「外界可能是怎樣」的一種情境中,這個外界可能是台灣,可能是其他國家,可能是文化,也可能是種族,或是其他能夠類比的對象。

剛剛看美國女孩,有一些片段很有感觸,包含媽媽生病,爸爸說出願意賺錢讓孩子回美國,還有在學校考不好被打手心,這些都很像自己的童年。

這個標題對應到的事考試被打手心這件事,其中也包含一部分,對於很會說英文的人的那份憧憬。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很羨慕英文沒有口音,或是說的很自然的人,或許是一種缺乏自信,也或許是一種對於說話很自然的人的仰慕,畢竟那就是一種能力,就好像我很會講台語,我也可以很順其自然的跟老人家聊天(但通常這種能力是沒什麼好羨慕的就是了)。不禁想起小二的時候我媽就讓我去補英文,但我真的很沒fu,表現出很不開心的樣子,後來就沒上了,直到國中才又開始補習,雖然成績算是還可以,但畢竟語言這種東西,早一點接觸總是好的,想想也是蠻可惜。

但考試被打手心這部份,跟學校老師對成績的要求,真的就很真實的反應我自己的感覺。小學的時候老師也是用分數在區分學生的等級,成績差的就會一直被酸言酸語,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樣的心情複雜。

原本覺得這個社會經過這麼多年,會不會比較不一樣呢?

想起之前在台北搭公車,聽到一個媽媽一直耳提面命的說,等一下去補習班,要好好考試,不要不專心,一邊拿出課本幫小孩複習;也想起某次經過火車站地下道,一個爸爸跟小孩說,如果不用功的話,以後就找不到工作。還有前幾天,黃國昌發文說小孩多益考很高,但沒有滿分還是有點可惜,之類的話。

以上云云,都只讓我覺得,我們的意識也好,社會框架也好,都還是活在滿分的標準下,活在別人的樣子底下,只能一直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不是把標準放一邊,好好做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不管是考試應該要考很好,還是英文要好,還是用社會的標準、工作的現實來督促、要求還在青少年階段的子女,好像只有變成別人的樣子,變成跟別人一樣好,才是對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你想要變成誰,沒人在乎,也不需要在乎。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會有自己的樣子,自己喜歡的事,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樣子,那變成誰的樣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也不曉得,現在的我是否就有比較知道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子,而且有時候,只能想像著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想像不出來,就只好找一個好像還不錯的模版來效仿,但可能也只是覺得,那看起來比較安全,而不是那比較適合自己,大概如此。

就盡量朝著自己喜歡的樣子前進吧。人生,道阻且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