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絮
杯絮

人生必然是風雨飄搖 只是我被怎麼搖跟你怎麼去搖 基本上完全兩回事

做台語podcast

文不對題的一篇

做到月底莫名其妙要兩年,一毛錢都沒賺到,噗。

但我覺得很好玩辣,中間做了好幾集是跟朋友討論不同東西,算是很有趣。有些人東西很多,就剪成兩集,前前後後起來六十集上下,之後有空還是會繼續做,畢竟講台語就是好玩開心,每集看下來大概都有兩百次收聽,我都會想到底是哪些人在聽我節目,有夠好笑,而且我也沒有宣傳,還有些人聽到之後自己跑來問說這是不是你,我覺得很好笑。

台語文化有過去的記錄,也會有現在的發展,母語傳承這件事情必然是重要,但會往哪邊走其實我們不太能掌握,即使後面可能會歪樓,也還是只能繼續努力,畢竟我們無法阻止大家邁向國際化的道路,英文會不會讓華語式微,或者繼續淺碟化都很難說。

我其實也沒有什麼大想法,就單純只是無聊想講話,順便回味一下自己以前是怎樣跟阿公阿嬤講話的這樣,也是慶幸自己有蠻長一段時間一直講台語,小時候是阿公騎機車接我跟我地上下學,雖然沒住一起但距離大概一公里而已,後來小六阿嬤大腸癌開刀才搬到我家,後來就一直到高中阿嬤過世,大學阿公過世。這中間不到十年,講真的那個時期根本沒人把台語當一回事,是直到前兩年開始有人重視台灣價值這東西,台語才開始變成文化復興的一部分。尤其在反共意識逐漸上漲之後,強調台灣本土化跟在地族群連結就變成一種潮流,我只是剛好搭上這順風車,只是很多本身就在這個圈子裡的人就突然變成時代寵兒,或者話語權突然變很大。就好像有些學校友台文系所,那學校就可以很順理成章的開辦台語相關活動,諸如講座或者戲劇演出,甚至是廣播節目。也有很多人開始錄製podcast,從原本的廣播平台,慢慢轉型到網路,使用者包含學生,台語節目線上化,到不同的戲劇製作人團隊,甚至節目上的名嘴,都用臺語作為一種標籤。

作為一種潮流,台語很自然的搭上了反共建國的順風車,可是在未來,以語言本身的性質來說,我想終究還是會被下一個時代給捨棄,畢竟考試重要的還是英文跟華語,台語頂多算是才藝,即使很殘酷但就是現實,我很慶幸自己是有這樣的經驗,可以說台語,然後還加減有頭腦可以讀英文,但未來的小孩花在英文上的時間大概會是我的好幾倍吧,我不經想起以前上小學,老師很愛說「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我媽更愛說,因為他是老師,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被他拿來跟其他學生比較),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想回去那個時代,給那個老師一巴掌。究竟誰說一代就要比一代好呢?又為什麼每一代都要這樣互相比較呢?究竟站在台上的人,該是要引領學生方向,還是只是逼學生成為某種模樣之後,從那個階段中離開,然後留給學生無法忘記的話語?

扯遠了,做台語這件事情,我真的是一點理想也沒有,就算一直在說,大部分還是講華語,也沒有很逼自己去學台羅跟台語正字,但我覺得某些台語社群的人說實話很不討喜,一直會讓人想要遠離,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原則是互相尊重,如果硬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duck不必。就好像硬要國民黨支持者拋棄中華民國,或要民進黨支持者相信中共,一樣無意義。我如果有想到什麼想講的就講,如果一段時間沒梗,就先放著,不過目前看起來收聽最多的還是跟政治有關的東西,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文化還是很重要,只是要傳承什麼,跟如何傳承,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作法,台灣也算是在經歷自己的文藝復興吧,過了五年十年再回來看,必然會有不同的感觸,那時可能總統也換過兩任,整體氣氛可能又不一樣。在線下這個時間點,要把華國殖民文化移除基本上是相當困難,畢竟文字同體系,文化也橫向傳播,台灣在新世代流行資訊的產出跟渲染相對薄弱(就好像小紅書還是b站之類的東西日漸強大),但至少其他過去存在過的東西,可以在時下的視聽資訊裡入菜,變成在地小吃,我想這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