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絮
杯絮

人生必然是風雨飄搖 只是我被怎麼搖跟你怎麼去搖 基本上完全兩回事

過新年,賀新年。

不知道欸,我在我爸過世之後,對新年就沒什麼太大的感覺了。

我住台南,以前因為阿公阿嬤都住一起 ,所以大部分來說,過年還是會回家來看老人家。只是後來我阿嬤在我爸則連離開,那時候我考完大學聯考,那時候都還是會回台南相聚,這樣大概維持兩三年,直到阿公在我大三的時候過世,之後家裡聚會的方式也變得比較隨興。而且一個姑姑嫁去日本,台灣過年通常不會在,也有堂弟在海外念書,會相約都是他們放假回台灣的時候,冬天會是聖誕,夏天就是七八月。而且我在台東當替代役,那時候我就決定不回家,畢竟家裡面也沒有人,我弟也還在北部,所以就留在東部玩耍。親戚雖然會問,但我個人是沒什麼回應,就是說跑去台東,不想透漏太多。

想想真的,過年這件事情,在二十多歲之後就變得很微妙了。倒也不是想要跟大家做比較,就只是覺得,自己的常態就是不太有所謂群體活動,也沒有那麼親近的家族關係,就連現在自己在德國都覺得好像就是這樣,跟身邊的人連結也很弱,角色僅在一個「可以看見這些事情但都與我無關」的角度。當然還是會覺得有人陪伴是蠻好的,但要重新有這樣一個生活圈,好像要花很多很多力氣,想想是蠻疲憊的。

再來說說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可能的樣子。

我們面對的當然是各種就價值觀的承接,任何華人文化下的家族與家庭框架,我們有沒有達到,能不能延續,必然是一個最常見的制約。如果說都很順利,自然是很愜意。但如果連自己都不甚明確,被問到勢必會很有壓力。我身邊的人三十歲上下,我自己想像出來的團圓飯,就大概是這種畫面。但我想起的一點是,有家庭的人,日後可能也會這樣期待子女繼續延續傳統觀念。但另外一方面,我們這些漸漸跟原本家庭觀脫節的人,會在日後面對什麼事情,我自己是蠻期待。舉例來說,有沒有可能三十五歲,自己不再是被問的重心,反而是家人開始需要被關懷,可能要退休了,可能年紀大了,生活習慣改變,可能有疾病,需要被照顧了。有沒有可能,還沒有接觸到子女嫁娶,長輩自己就要面臨生命將近的事實。

另外就是,現在的孩子們,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又會面對到什麼世界,以後的生存條件,對他們來說是會更嚴苛,還是更自由。他們現在的經驗, 對應到以後,會是什麼樣的回憶,又會夾雜出什麼樣的思維,想到這裡,我很期待。那畢竟是不同的世界,尤其時間在過是很快的,兩千年出生的小孩,現在都大學畢業了,再過幾年,等我四十歲,台灣也好、世界也好,一定也會再翻出一個更快速的文化。也許以後正統的文字使用不再重要, 社交的禮節不再嚴謹,生活的規律變得更隨意。想起過去小時候念書,常常聽到大人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但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我們比你們好」且「你們的東西不值一提」,這當然代表文化上的驕傲與自信,但也相對的輕視了新時代發展與改變的重要性。這瞬間,腦中閃過台灣人常說的「我們台灣怎樣怎樣,你看國外怎樣怎樣。。。」。但事實上,貴古賤今的習慣四處都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也好,抗拒接受新東西也好。當自己要被世代的洪流淘汰,所有人都還是會充滿危機感的反攻吧。

總之,我還是很樂見世界翻轉,而這些翻轉,因為說再多,其實也跟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畢竟我也就只是一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竄著、晃著,搭著。與其說我在意這些,不如說,我就是個看戲的,往哪邊走,都是隨意,而看見那些變化,反而是種樂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