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一會
一書一會

喜歡看書,喜歡把書裡的智慧化成概念,讓生活一點一滴改變

你的關心和好意,正在不經意讓愛窒息嗎?

有時候可惜的是,愛還在。卻不知道怎麼相處。

「感冒了? 昨天就跟你說要多穿一點,怎麼講不聽?」、「你可不可以放下手機好好吃飯? 」、「又那麼晚睡,你不知道熬夜會變笨嗎?」

這是關心,卻句句帶著刺。

相處愈久,愈容易想什麼就說什麼,在沒有注意到的時候,關心變成了攻擊,好意變得可疑,最後好好相處漸漸變成「有距離的相處」。

我們都沒有留意到,自己溝通的方式全是武器,差別只是迴紋針還是好折凳。

因為我們習慣的溝通方式,都是硬梆梆的,想把自己覺得好的對的,加到對方身上,所以:要求、規定、勒索,不然就是是乞求、拜託,但這樣的方式會讓每個人都窒息。

真正的愛是自由的、發自內心的、流動的。

我們必須重新學習,怎麼和愛的人溝通。

| 讓愛流動的溝通方式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溝通的目的是要理解,雖然是要跟別人溝通,但首先要能了解自己,你有什麼感受和需要。

了解自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實際去做,你才會發現自己怎麼這麼陌生。

你可以試試看一個練習,想看看最近一次跟別人不開心是什麼事情,然後想想

  • 對方錯在哪? 或自己錯在哪?
  • 對方需要什麼、他的感受如何?
  • 你需要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要說出錯在哪裡很簡單,但是要了解感受和需求,卻難得多。因為我們太習慣從一種籠統的負面出發,知道自己不開心、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感受,也沒想清楚過自己到底要什麼。

關於感受:試著更明確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不要只是說很開心,而是可以說出興奮、感動、滿足、放鬆...。也不要只是說不開心,而是可以說出失望、生氣、沮喪、悲傷...。

關於需求:問自己現在有什麼需要,你會發現隨時隨地都有需要。例如,吃東西、喝水滿足「健康」的需要、跟老公聊天滿足「分享」的需要、工作滿足「挑戰」的需要、追劇看小說滿足「娛樂」的需要...我們行動(或不行動)的背後都是為了滿足一個需要,試著練習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動機。

觀察自己:釐清感受和需求,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深度,更有生活的主導權。

怎麼說: 說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請求

當你開口的時候,為的是讓別人理解你,
所以說的是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求。

這不是自私,我們本來就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這個世界,
如果會讓人感覺到自私,那是因為我們忘了別人也是從他的角度出發。

所以即使自己的想法再怎麼「對」、怎麼「好」(要別人戒菸、多喝水、早點睡...),
也不會因為對方不接受就表現出生氣、沮喪、挫折。這樣就不是溝通,而是強迫。

請求和要求常被混淆,請求是讓別人了解你需要什麼,要求是一廂情願要別人接受,即使是好意也感受不到。讓愛流動的溝通會提出請求,不會提出要求。

雖然要習慣轉念沒有捷徑,但說話還是有些訣竅的:

  • 描述現況:說出你觀察到的現況,不帶責怪批評
  • 你的感受:這件事讓你有什麼感受
  • 你的需求:你有什麼需要。
  • 你的請求:說出你希望別人能怎麼做,要明確、正向、能直接做的具體行動

舉例來說:

  • 早上狗狗會等人餵(描述觀察)
  • 最近因為要寫論文,我好累(你的感受)
  • 我需要睡覺(你的需求)
  • 如果你起床後可以幫我餵牠們吃東西,我就可以多睡一點(你的請求)

沒說出口的是:如果你能配合,我會很高興,但如果你不能,我也欣然接受。

說出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的世界裡,看到什麼、感到什麼、需要什麼

怎麼聽: 聽出對方的需求感受,說出對方的感受

溝通是一個來回的過程,會說,也要會聽,聽是為了理解對方。

試著從對方說的話裡,聽出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一方面比較不會糾結在傷人的語言裡,
一方面會去想他為什麼這麼說。當你試著進一步說出他的感受,他會感激你的理解。

我們有時候也只是希望別人能懂、能明白,這不就是陪伴的意義?

聽見別人:理解在對方的世界裡,他有什麼感受、有什麼需求

| 做一朵芬芳的花

要打造充滿愛的環境,就要順應愛的天性,愛是流動的、自由的。我們展現最好的自己,愛這樣的自己,也給別人應有的自由。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就是一句很美的話。

只是花再怎麼芬芳,也不會知道蝴蝶是今天來,還是明年來、蝴蝶是來一隻,還是一群、蝴蝶是待一下就走,還是會駐足很久?

不管蝴蝶來不來,花依舊芬芳、依然自在。


參考書籍: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 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