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一會
一書一會

喜歡看書,喜歡把書裡的智慧化成概念,讓生活一點一滴改變

動手術之前,我卻知道太多了

"手術前,我打給麻醉醫師想談談,語帶歉意地解釋,自己花了數年研究麻醉過程,對於即將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十分緊張。「我想,我知道的太多了。」「噢,天哪,那可不妙。」"


這是一本書的開頭,這段對話引起我的興趣,為什麼知道麻醉的過程反而不妙? 對自己即將會經歷的事情不是應該知道的越多越好嗎? 

我自己做過一次全身麻醉,無痛腸胃鏡檢查。記得自己躺在床上,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別人說什麼都要照做),有個面罩罩上了我的臉,很快就昏了。醒來後檢查已經完成了,很輕鬆,沒什麼大不了,就是一小段的記憶空白。

從沒有去細想過,那一小段的空白會有什麼影響,直到看了這本書。

麻醉前和麻醉後的你,已經是不同一個人了

這個我認為大不了的空白,根據研究,其實已經改變了我的感覺和行為(驚)! !    而且,有些人經過全身麻醉後,整個人生都不一樣了。

| 到底,麻醉是什麼?

現在的全身麻醉包含三個部分:

  • 讓你睡覺:醒來之後手術就完成了,什麼都不記得
  • 幫你止痛:減少可能的不舒服
  • 讓你不能動:就算睡著,身體也可能會動,過程中亂動會造成危險

聽起來很合理,作者為什要緊張?

全身麻醉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分寸的拿捏:

  • 太多了會醒不過來
  • 太少了會在手術一半的時候醒來
  • 最好是剛好手術後醒來,什麼也不記得

麻煩的地方是,醫師其實不知道被麻醉的人現在是什麼狀況(?!)

因為這牽涉到一個最古老的問題:意識。

而現代醫學對意識的了解很有限,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醒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原始的方法:叫一叫、戳一戳,看看會不會有反應...。

也許能透過一些間接的方法來輔助,例如腦波、心律、血壓、含氧量,但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沒辦法確定人現在是有意識或無意識、麻醉的深度到哪裡。

那我們麻醉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這就是重點所在,沒人知道! 

所以只能透過病人的經驗去側面了解,明明昏睡著,但有人竟然記得手術中發生的事,有些人就算不記得,行為和感覺卻從此不一樣。

一個澳洲的心理學家記得,有個女生在一個小手術後有自殺傾向,透過催眠,她記得醫生在手術中說:「她有夠胖,對吧!」

那麼,我該擔心嗎? 萬一哪一天需要全身麻醉?

噢,天哪,你現在知道的太多了,這可不妙...

開玩笑的啦~

現在外科手術已經到了幾億次,麻醉技術相對成熟,十分安全了。而且,

| 就算在麻醉中,你我都不像看起來那樣無助

就算是面對麻醉,最無能為力的情景,我們還是能做點什麼,你知道嗎?

我們能影響自己的手術結果:需要多少藥物維持沉睡、手術的長度、甚至流多少血(覺得神奇),重點是要帶著正面的態度,好好地和醫師溝通,讓自己(儘量)放心,這也是書裡面作者最後面對的方法。

如果需要手術,找個摯愛的人在你醒來的時候陪著你,會有很大的差別。

最後記得,好好感謝麻醉科醫師,他才是那個讓你活下來的人。

今天也學到了點什麼,覺得很不錯。


參考書籍--麻醉之後 | 臉譜出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