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an
zooman

Likecoin验证人,关注科技、自然、阅读、电影及家庭教育

书单交换,以及第二季度阅读小结


第二季度,总觉得自己的空余时间都耗在了“写作”上,为了保持每天更新,不得不绞尽脑汁的想选题,以至于没有时间阅读。

有段时间,我突然很焦虑。我问自己,这样“写作”是为什么?一年前,我给自己列了一个flag,要保持输出的习惯,用文字来梳理自己的思考。这难得就是我想要的输出吗?

于是我停止了在matters,steem、hive各个平台上的每日更新。每天下班后,就窝在沙发上,翻看各种闲书,直至瞌睡降临,或者打开一部电影,让自己陷入别人的人生中无法自拔。

这样“荒淫无度”的过了一周,直到内心的焦虑再次苏醒,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于是,每天下班后,又开始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写字。

这样的状态交替往复,是2020年第二季度的常态。

六月底,我提醒自己,该写一写第二季度的阅读小结了。但是,内心却一再抗拒,给自己各种拖延的理由。因为我感觉这一季度的阅读输入,是不忍直视的贫乏。

直到前几天,@映昕 写了篇“交换书单”的文章,我留言说,“这个这个计划挺好啊”,@芙洛火火Flog 回复说,“有興趣一齊組隊參與嗎?我正想參加。”

老实说我当时有点犹豫,年初给自己列了一份书单,到现在时间过半,书单上划去的书目还只有几本,我不确定有没有精力交换书单活动,阅读一位陌生朋友推荐的书籍。

但随后想,加入一个好玩的游戏,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不确定性,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芙洛火火Flog 在微信里问我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或想开启什么领域的书种。我回复说,正准备写第二季度的阅读小结,顺便检视下自己的阅读偏好。

这么说,实在是因为我在阅读上是个彻头彻尾的杂食动物。让我说自己喜欢看什么书,真的不是马上就能回答得出的问题。

不过我想,所谓交换书单,好玩就在它的不确定性。如果我分析出自己的喜好,然后请朋友根据这个喜好推荐书目,这和自己挑选也并无多少差别,未免会削弱这个游戏的有趣程度。

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头脑的旅行,是一段冒险的旅程。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遇见一个自己原本不熟悉,却十分合口味的作者。那种幸福,让你有发现宝藏的欣喜。阅读,最好玩的地方就在邂逅,就在不期而遇。

还记得很久以前,有位我喜欢的博客作者搬家,处理自己的藏书,搞了个活动,读者付一笔钱,他从自己的书架上随机送给出几本书。这个盲买活动,我觉得很好玩,但可惜,太多人觉得好玩,等我参加的时候,作者的藏书已经处理完了。

印象中逻辑思维刚开始买书的时候,也玩过这种盲拍游戏,据说在00后很流行盲盒,我猜也应该有类似的乐趣。

阅读一位陌生朋友推荐的图书,应该也有类似的乐趣吧?所以,交换书单,还是不去管自己的阅读喜好了,请@芙洛火火Flog 随机盲推,只要我能买得到书就行。哈哈。

以上,是参与“交换书单”活动的说明,专呈@芙洛火火Flog 阅。



说回正题,第二季度,我本以为,没看几本书,本想悄悄的埋掉年初的flag拉倒。

不过我看了下豆瓣、墨滴书摘和得到APP记录,发现拉出来的阅读清单,其实还是超过了每月两本的预定计划。(我阅读实体书会用墨滴书摘做笔记,阅读后会在豆瓣留记录。电子书我用得到app,今年买了得到的电子书会员,基本上已经放弃了kindle)。

第二季度读完的书有:

现实不似你所见

how to 如何不切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给大壮的信

致女儿书

鱼翅与花椒

薪酬激励新实战:突破人效困境

阿米巴经营

手机摄影教程

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

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

进度条即将到底的书有:

显微镜下的大明(70%)

史记的读法(80%)


第二季度的阅读,给我最大惊喜的是《鱼翅与花椒》。

这本书,我在得到听书栏目上听过解读,觉得有趣,但也没到想要自己再去阅读一遍原文的程度。

后来我又在邵恒的“人间值得”栏目里听她再推了一次,但还是没有所动。

再后来,顾横老师也在他的专栏里推荐这本书,他说:

啊呀,这本书简直是100分!哦对了,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一个菜谱呢。吐血推荐!

我没再犹豫,立马下了一本电子书,开始阅读。当我读完序言,我立即把这本书的电子书购买链接分享给两位同事。

前段时间去杭州出差,朋友请吃饭,邀请了一桌的四川老乡作陪,趁着酒兴,我向这些刚认识的四川朋友“吐血推荐”了这本书。

哦,对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英国妹子扶霞,在成都留学,然后爱上川菜,爱上中国美食的过程。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可以让你从头笑到尾的美食书。英式幽默和四川人的幽默简直是绝配。

一本讲吃的书,可以有趣到什么程度呢?你看,扶霞开玩笑说,咱们中国人个个都是天生的吃货。比如英国管自己叫people,咱们中国人管自己叫“人口”,意思是一个张嘴吃饭的生物。这样的洞见,在书中随处可见。

鸡爪、兔头、脑花、肥肠、鸭血……咱们看着稀松平常的东西,对于扶霞来说,那都是一次次灵魂的拷问和to be or not to be的生死抉择。但是过了没半年,她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

扶霞对旧成都的街巷、菜市场、苍蝇馆子和茶馆,有着非常诚挚的热爱。而在对喧嚣市井的描写中,底色却是卡尔维诺式的,有一笔冷色调的疏离感在里头。这本书的译者何雨珈也是个川妹子,翻译得非常好。

同样让我惊喜不已的还有 《现实不似你所见》。

三月份,读了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被他诗一样优美的科普吸引,又一口气读完他的《七堂极简物理课》和 《现实不似你所见》。

《现实不似你所见》也是一本充满诗意的科普书。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本游记。

它给我们描绘了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思想旅程。这是一段摆脱我们常识观念的奇妙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走出对现实有限而狭隘的视角,朝向对事物结构越发广博的理解。“当我们尝试去‘看’量子世界时,我们就如同生活在地底下的鼹鼠要给别人描绘一番喜马拉雅山样,或是像被囚禁在柏拉图洞穴深处的人们一样。 ”

这本书最颠覆我三观的是罗韦利对热量、信息和时间之关系的阐述,时间的不可逆本质上和热量的减少是一回事。“每个毛孔都觉得熨帖”,读完卡洛·罗韦利的这本科普新书大概就是这么个心情。畅快,满足,过瘾。

这也是我给儿子列的暑假书单的第一本书。


四月底,我发起组织了一次社区写作活动,“一封家书寄浓情家书征集”,这期间,我阅读了几本此前想读却没有时间阅读的书信集,包括苗伟的《给大壮的信》、王朔的《 致女儿书》。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字。

王朔的《致女儿书》,与其说是写给女儿的家书,不如说是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而《给大壮的信》,是苗炜——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父亲——对着初生的婴儿絮叨。

曾经,我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的书信,然而终究没能持续。相信每一位喜欢写作的新手父亲都有和我同样的经历。而苗师傅一口气写了三十八封信,加上妈妈的序言,汇集成了这本的《给大壮的信》。

为了给家书征集活动吆喝赚人气,我写了“那些温情脉脉的书信集”系列文章,《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生活 》是《给大壮的信》的阅读札记。还有《母亲教会的道理》,是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阅读笔记。《滋养英国绅士的文化土壤》是《蔡氏家书——蔡斯特费伯爵教子家书选粹》的笔记。

《how to 如何不切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兰道尔门罗的新书。门罗是儿子偶像级的作家,他的那本《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儿子在小学阶段不知读过几篇。我阅读这本书,本来只是为孩子的阅读探路,看看是否值得买来送给孩子,结果一翻开就被迷住了。

兰道尔门罗用超凡脑洞告诉你,再普通的任务都有一个荒诞却符合科学原理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的答案,背后是科学的非凡想象力。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


五月份,因为参加whereit的打卡活动,我给自己设定了个任务,每天用手机拍摄一张好玩的照片。为此,挑了几本手机摄影的教程。想让自己手机摄影的水平能有点精进。

一个月后,我的手机摄影技术,并没有明显可感知的进步。事后复盘,我得出一个结论,囫囵吞枣的阅读,加上没有章法的训练,对任何手艺的精进,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写作也一样,光靠写日记式的训练,并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写手。学习也一样,只会无脑刷题,也成不了学霸。技艺的精进,必须仰仗科学的刻意练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