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an
zooman

Likecoin验证人,关注科技、自然、阅读、电影及家庭教育

实体的演化



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面对一个临时性的问题时,你要不要增设一个岗位,或者成立一个部门去解决?

逻辑思维曾做过一期节目,叫《“实体化”的后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实体,一旦加入某个系统,他就自然会有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倾向,就会在这个系统里吸取资源,养大自己。

一个组织一旦成立,他就实体化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利益视角,要招更多的人,要拿到更多的预算,甚至要更大的权力范围。

有一本叫《制度与政治》的书,讲到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皇帝为了找几个人来给自己帮忙,设立了几个临时性的官职,这些机构往往会发展为常设的制度,并且成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唐朝的尚书省、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西汉有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叫“中朝官”,是由皇帝的心腹组成的一个政治集团。中朝官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一项是“秘书”,就是帮皇帝起草文件,负责皇帝和外朝文武百官的沟通。另一项是“咨询”,就是帮皇帝出谋划策,担任皇帝的智囊班子。

西汉皇帝培植中朝官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他们去压制外朝,加强皇权。所以,中朝官是皇帝的得力帮手。但正是这群人,导致了西汉的灭亡。王莽就是以中朝官的身份,篡夺了皇位。

明朝有一个官僚机构叫“内阁”,内阁的领导叫“内阁首辅”。“内阁”是怎么产生的呢?当初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废除了丞相。但国家大事那么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就找了几个人来帮忙。这几个人都很有学问,平时待在朱元璋身边,帮他出谋划策,被称为“大学士”。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围在皇帝身边,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经常御驾亲征,北伐蒙古,更需要有人来帮他处理政务。于是他就让几个心腹大臣经常来皇宫内部的文渊阁值班,于是文渊阁就被称为“内阁”。明成祖在位后期,内阁的职权越来越重,已经可以管辖政府六部。

到了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在位期间,内阁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要先由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起草处理意见,报皇帝批准,再发还回去。

在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内阁就成了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比如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内阁首辅张居正独揽大权,成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清朝的中央决策机关叫“军机处”,它原来也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雍正皇帝在对西北地区用兵时,为了避免泄露机密,调可靠的大臣在皇宫里处理紧急军务,就设置了军机处,顺便讨论其他公务。后来,军机处就变成了一个正式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末。军机处的长官被称为“军机大臣”,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还有,汉朝的刺史,一开始就是一个临时的、管监察的小官,因为皇帝对封疆大吏不放心,就派一个小官管管他们。但是后来一个州的军、政、财权都跑到了他手里。还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的总督和巡抚,一开始也是临时指派,最后都变成了地方大员。

有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也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本来是在讲知识发展上的一个简洁性的原则。但是现在看来,在组织发展上,奥卡姆剃刀原理同样适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若增实体,实体就会给你一个你控制不住的结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