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an
zooman

Likecoin验证人,关注科技、自然、阅读、电影及家庭教育

学校就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


听很多人推荐过一本书,《学校如何运作》,我一直不以为然,这本书是一位教育家写给校长们看的,我们普通读者为什么要看呢?

好奇之下翻阅了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大呼过瘾,这本书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对很多家长来说,有一种破开迷雾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他从山东到北京,当过三十年的校长,一直在实践着他“重新定义学校”的教育改造。他的改革成绩令全国教育界瞩目,但他的目标从来不是创办名校或者教育集团,而是“把普通的学校,办成令人尊敬的学校,让每一位学生走在可以伟大的路上”。

令人尊敬的学校是什么样?会把每个学生都作为独立的成长中心,来构建教职员工的责任。会把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产出教育效益的基础。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为他们设计独特的成长路径。会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鼓励他们挖掘潜能,寻找自己最擅长的那件事。用李希贵的话说,要“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

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中小学的实质,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目的是让他们“先活一遍”。

世界各国的学制都不一样,但基础教育的结束时间却都一样,锁定在18岁,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要把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留在学校里,为他们划出边界,引导他们的行为。

那就是教他们听话守规矩吗?也不是,而是要让他们安全地犯错误。基础教育的真正作用,是在这个教育者守护的边界里,让学生尽情选择,充分试错,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挫败的迷茫,让那些经验促进学生成长,这个成本可比进入社会再犯错小得多。这就是“先活一遍”的意思。

分享李希贵校长在书中的一些观点:

学校教育的无可替代性,也在于这样的功能。等孩子真长到了18岁,情商和智商也成熟了,驱动行为的动力系统、意志上的刹车系统也平衡了。好,完全的法律责任能力也就来了,这以后再补社会经验的课,可能也晚了。
良好的教育重在过程,成绩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既然大家普遍同意这样的判断,那么我们在衡量教师工作的时候,理应依据这样的原则。
可以越级检查,但不可越级指挥;可以越级汇报,但不可越级请示。
“微笑着给予处分”,温和地挽住管理的缰绳,是教育教学一线里“警察”的责任。
每个班学生获得的荣誉和犯下的错误,均累积成分数,最终用来决定教师的薪酬。这样的制度必然引诱人性中的魔鬼出洞。
学校是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在这里,犯错误的成本最低。在这里犯过的错误,孩子将来到社会上能避免重蹈覆辙。
过度管理的突出特征就是不允许学生出问题、犯错误。这样的管理追求,与成长期孩子教育的本质形成对立。学生为什么来学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为什么都把基础教育锁定在十八岁结束?根本的原因是要把孩子尚不成熟的时间留在学校里,把孩子交给老师们陪伴、引导。
仅仅通过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工作的做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而过分干预教师的工作过程,通过检查备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次数,甚至参加学校会议的量化评价,更是与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相去甚远,还会带来大量的繁文缛节。
有人说,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