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mnsin
Hymnsin

渴望真理,保持冷静。 Matters 早期种子用户

《流浪地球》电影版影评

第一次写影评。

看过原著,小说版《流浪地球》里面的剧情、人物和电影版《流浪地球》里的剧情、人物几乎完全不同,因此只能将电影版看作是小说版的一个同人作品(然而其实连人设都不同,所以只能算是「同设定作品」??)。

小说版《流浪地球》只是一个中篇小说,虽然乍一看挺粗糙的,像是一个长篇小说的设定草稿,但是能在区区几十页里面讲一个完整且有纵深的故事,我是非常佩服的,就像佩服鲁迅能在寥寥几百字的课文里面写出有力的文字一样佩服。

相比于原小说,电影版在价值观上至少有三点明显不同,本文将主要就此三点展开讨论。

第一:核心矛盾。《流浪地球》里面的核心矛盾,是「拯救全地球」和「只保留宇航船」之间的矛盾。在原著当中,就是「地球派」和「飞船派」之间的矛盾。这两派观点之间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也无道德上的绝对好坏,我在看原著小说时,就被这其中的两难所纠结,而在看到结局之前,的确是不能判断哪一方应该取得「胜利」的:小说的结局发生神转折,太阳最终发生氦闪,证明了「地球派」理论的正确,粉碎了阴谋论,洗白了一度作为反派的联合政府军。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是五味杂陈的:因为如果作者刘慈欣所设计的结局不是太阳氦闪发生,那么所谓的「正确」、「胜利」、「正义」则将完全站在180度对立的方向上去——而这正是电影版《流浪地球》里面所展现的:「飞船派」的AI被实锤了阴谋论,然后被伟大的中国英雄(Hero,男主角,吴京饰)用一瓶酒干掉了_(:з」∠)_。固然,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保全所有人类的「地球派」和只保留一部分人并最大化地球生命和文明延续几率的「飞船派」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如果唯结果论的话,应该是「飞船派」的决定更理智一些——然而,「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这句原小说当中联合政府军最后英勇就义时的绝命句,在电影中被挪用(appropriate)到宇航船的AI「大反派」在「阴谋」破灭时的叹谓,对比之下,实在是讽刺得很。之所以要这样改编,大概也是考虑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工具,要更多的考虑到普罗大众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相比于少数精英逃离的「飞船派」,宁可选择玉石俱焚的「地球派」在荧幕前的感受——可想而知,如果有生之年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三体》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那么操纵飞船逃离太阳系的章北海这等人物大概也需要被和谐掉吧(笑)。

第二:面对人类感情的态度。在电影版中,我们看到了两对父子之间的温情小爱,看到了面对陌生人时吼出「先救人、后救火石」的大爱(电影设定中,火石是给行星发动机点火拯救地球的必要物件,但是我们的小男主角宁可牺牲地球也要保护一个陌生人,实在是「令人动容」),实在是令屏幕前的各个观众都潸然泪下——当然,不同的人泪目的原因可能截然相反:大部分的人是被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所感动了,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少部分的人,却是因为看到他人为「爱」落泪而感到的绝望——明明面对那么严峻的挑战,全地球生死存亡在此一系,怎么还能这样矫情于人类的情感呢?在小说版《流浪地球》当中,人类感情是被极度冲淡的,小说主人公「我」的父亲宣告决定离婚的时候,「我」和母亲都反应非常平淡,因为在流浪地球那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已经不允许存在太多深刻的羁绊了,人类感情俨然成了一种值得舍弃的负担。在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三体》中,有一句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然而,出于照顾内地广大群众观影体验的需求,这种磨灭人类感情的价值观自然是要不得的,因此也只能被和谐掉。

第三: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原著小说当中,主人公「我」的存在感是非常稀薄的,对于全人类命运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与其说是参与者,不如说是旁观者。在小说当中,在「我」和「世界」之间的结构是非常模糊的,除了一个很虚的「联合政府」之外,其他的结构基本不清楚,例如在地球上是否还存在国家、军队、文化壁垒等等,通通都不清楚。也就是说,小说版的《流浪地球》其实是个非常「世界系」的作品。然而,电影版当中,主人公就不再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了,而成了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性Hero,而且还是代表五星红旗厉害国来拯救地球的——通过大小两个男主角的rebel,化不可能为可能,实现了拯救地球的伟业(怎么听上去挺像「人定胜天」这样的口号似的??)。个人英雄主义永远是爆米花电影里面宣扬的主旋律,至于反复出现的五星红旗则一如好莱坞电影当中反复出现的星条旗,因此电影版这样的改编完全也无可厚非。点燃木星推动地球,如此「经AI计算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方案,在影视作品里面当然是成功率100%的方案啦(葛城美里偷笑)。「在虚构作品里寻求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此言不虚!所以,毫无存在感的原主角,在大荧幕改编的过程中,当然是要被和谐掉的啦。

到此为止,我自己的第一性的感受其实已经谈完了。然而,电影版《流浪地球》上映后,互联网上对其展开了论战,两派人对基本论调显得极端对立,甚至更有甚者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首先,在大部分中国大陆网民所能看到的「表层互联网」上,对电影版《流浪地球》的赞誉是一面倒的:「中国科幻片的突围之作」、「比肩《战狼2》的神作」。由此可见,国内宣传系统应该是有任务对本片做正面宣传的,而且从结果上来看,效果很好,国内「表层互联网」上的舆论阵地控制得非常棒,大部分群众也被带了风向。但是,在墙外中文互联网,对于电影版《流浪地球》对评价则是180度不同,简直像是在批判典型主旋律电影一样批判,甚至有人在不了解原小说的情况下,为了发泄情绪肆意抹黑,对小说作者刘慈欣进行人身攻击。墙内墙外两股不同的风向,分别为了捧而捧,为了黑而黑,实在是令人唏嘘。多年之后如果反过头来看这一段中国历史,想必两拨人都会觉得shameful吧?!这两拨人就像小说版《流浪地球》当中的「地球派」和「飞船派」一样,各自正义一方,声嘶力竭,同仇敌忾,浑然不知自己只是宇宙命运当中的一粒浮尘而已。

最后再加一小段个人化的吐槽:关于感情戏。

电影版《流浪地球》里面似乎是没有男女感情戏的。刚开头看到小男主角刘启带着高中女生韩朵朵逃到地面,还以为是私奔,让我在荧幕前兴奋了好一阵子:原来现在的中国电影这么开放了啊,带着 JK 私奔什么的都能拍了……然而很快画风一转,原来韩朵朵是刘启的表妹,白兴奋一场了……什么?你说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干妹妹?啊,果然亲妹妹不如干妹妹啊,不如德国骨科走起?(打断,中国的电影里面不可能有这样的桥段的,死宅请停止幻想。)

小说版《流浪地球》里面有两个和「我」有一定羁绊的女性角色,一个入场青梅竹马灵儿,另一个是日本人妻子加代子。灵儿在一次近日点来临的时候听信「谣言」,和另一个男孩一起前往了地表,再也没有回来(这倒是挺浪漫的私奔,但是估计是在高温的地表丧生了)。加代子在后期也是听信了「谣言」,参加了叛军,最终牺牲在了澳洲战役上,消息传到联合政府军的「我」耳中时,联合政府军几乎已经要守不住了……这些小情节的塑造其实都很容易让人共情,「谣言」的真实与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电影版舍弃不用,实在是可惜了。

末了,我再次想起了第一次与加代子在太平洋的冰原上相遇时的场景:漫天的星空之下,我们互相将对方从深邃黑暗的孤独中拯救出来。我问她为什么不请求救援,她嫣然一笑,以日本人独有的执着说:

「这是一场体现人类精神的比赛,要知道,在地球流浪的宇宙当中是叫不到救援的!」

「那我们一起坐雪橇走好吗?如果你不在意的话?」

我们的雪橇就这样在太平洋的冰原上一点点的前行着,直到小小的太阳终于点亮地平线上的希望,我们抵达夏威夷,在那里,我和加代子向联合政府登记结婚。

The EN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