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驥
許驥

香港作家

大清王朝的最後努力

  • 楔子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年初。翻開黃曆的中國人,在《黃帝地母經》上看到的是這樣一首預言詩:

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頻饑渴。
高田猶及半,晚稻無可割。秦淮足流蕩,吳楚多劫奪。
桑葉須後賤,蠶娘情不悅。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庚子年,是凶年。固守傳統的中國人深信老祖宗的話,戰戰兢兢進入新的一年。

到了該年5月,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山東「義和團」大舉進京「勤王」。一路上,拳匪殺害外國傳教士,恐嚇中國基督徒。當拳匪來到北京商舖鱗次櫛比的大柵欄後,「先是義和團在老德記大藥房將火點起,令四鄰焚香叩首,不可驚亂。及至延及旁處,團民不許撲救,仍令各家焚香,可保無虞,切勿自生慌擾。既至火勢大發,不可挽救,而放火之團民,已趁亂逃遁矣。是以各舖戶搬移不及,束手待焚,僅將賬目搶護而已。」一時之間,整個大柵欄化為灰燼。

聞訊的光緒皇帝大為震驚,一日連發五道聖諭,敕令「武衛中軍去北京使館區保護所有外交建築,不得有誤」。然而弔詭的是,大清的王公大臣「平時嫉外洋之強,而不知自量,惑於妖妄,詫為神奇」。他們消極應對皇帝的命令,非但不鏟除拳亂,反而偏袒拳匪,給他們暗中提供糧食和武器。

終於,6月份英、俄、法、美、意、日、德、奧組成「八國聯軍」,5萬人進京,史稱「庚子戰爭」。

  • 1901,辛丑

庚子戰爭結束後,慈禧太后命78歲高齡的李鴻章前往與八國聯軍代表和談。

其實早在去年慈禧太后綏靖拳亂、失心瘋向列強選戰之時,李鴻章就已經為大清的命運感到絕望。但是,作為經歷晚清數十年風風雨雨的大臣,李鴻章仍在用理性,竭力保護整個國家免遭厄運。八國聯軍進京之際,他與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協議「東南互保」,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選戰,以免大清陷入全面戰爭。

李鴻章一生簽了無數「喪權辱國」的合約,走到人生終點,不得已還要在《辛丑和約》上花押。《辛丑和約》付出中國空前絕後的賠款,「中國共付各國賠償金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相當於全中國人民每人賠一兩白銀。

《辛丑和約》於9月7日簽署。心力交瘁的李鴻章寫下人生最後一首詩,兩個月後悲憤離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在庚子戰爭中,清廷的武衛軍損失慘重,唯袁世凱的先鋒隊得以保存實力,成為新軍。1902年,袁世凱部改為常備軍,加入全國新軍改編。袁世凱的新軍,是後來北洋軍閥的雛形。

  • 1905,乙巳

1901年,張之洞和劉坤一二人聯名三次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學習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制。庚子戰爭後痛定思痛的慈禧太后,終於向現實低頭,在朝廷改革派的呼籲下,同意重啓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變法中提出的方案。於是,拉開了清末新政的帷幕。

在庚子賠款中,獲賠款最多的是俄國,佔比28.97%,而美國佔比7.32%。

1904年底,曾任美國國務院遠東問題顧問的柔克義(William W. Rockhill)從不同渠道獲知有大批中國青年赴日留學。他想,既然中國青年求學若渴,不如讓他們來美國學習。於是,他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減免部分拳亂賠款,資助清國留學美國》的建議書。

數年來,大清駐美國公使梁誠一直在爭取用黃金還是白銀賠款,聞悉柔克義的建議後,他果斷放棄爭論。他還聽說,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M. Hay)有言「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故而轉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庚子賠款虛數的要求」。其後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美國通過了退還賠款法案。退回的賠款,一部分資助中國赴美留學,一部分成立清華大學的前身肄業館。

1905年9月,經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發布上諭:「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從此,自隋文帝以來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壽終正寢。

  • 1906,丙午

幾乎在廢除科舉的同時,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但是在正陽門車站遭遇革命黨人吳樾行刺,被迫延期至10月底出發。吳樾的行刺,開啟了晚清的「刺殺時代」。經歷了近半個世紀改革失敗,清廷時下的任何改革建議在革命黨人眼中都是不允許的,他們現在只相信手中的槍。孫中山公開反對「君主立憲」,認為一旦立憲之後,君主世襲將成為憲法規範之中,則共和更加艱難。

1906年1月,考察團第二組出發,夏秋之際歸國。兩組考察團共考察18個發達國家,歸國後遞交133卷《歐美政治要義》。考察成果千言萬語歸結為一句話:「強國必須憲政。」

7月,慈禧太后下詔頒布預備立憲,預備期9年。詔曰:「考察政治大臣載澤等回國陳奏,國勢不振,由於上下相暌,內外隔閡;而各國所以富強,在實行憲法,取決公論。今日惟有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廓清積弊,明定責成,以豫備立憲基礎。俟規模初具,妥議立憲實行期限。」立憲的宗旨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次年,考察政治館改為憲政編查館,並促各省從速設立諮議局,各地憲公會紛紛建立。

但與此同時,革命黨人不斷在全國各地製造暗殺、起義,破壞立憲,要讓中國走向共和。其中最有名的,是1907年革命黨人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相繼被處死。

  • 1908,戊申

6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和《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及「臣民權利義務」、「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等三個附錄,規定第二年即舉行地方諮議局和中央資政院選舉,計劃以九年時間籌備憲法。整份憲法雖然有濃厚的君權色彩,但基本上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並賦予民眾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擁有財產、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同時,清廷亦放寬了黨禁和報禁。

但是,中國的憲政之路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11月5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同時去世。12月2日,宣統皇帝溥儀繼位。作為攝政王的溥儀生父載灃,繼承了光緒遺囑,延續立憲進程。但是由於載灃猜忌袁世凱為殺害光緒皇帝的幕後黑手,所以罷免了有能力且有經驗的袁世凱。

  • 1910,庚戌

1909年,中國各省諮議局舉辦選舉,產生地方議會,預備立憲自下而上循序漸進地推進。

但是,慈禧太后去世後,由於載灃威望不足,導致清廷一時間群龍無首。是年,大清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上,印製載灃肖像,以增加其威望。同年9月,汪精衛、陳碧君等人謀劃刺殺載灃,雖未遂,亦足見載灃當時的處境實為眾矢之的。

此時,各地「看熱鬧」的立憲派人士,開始敦促載灃加快立憲進程,發起了如火如荼的「國會請願運動」,要求縮短預備立憲期限。清廷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原計劃9年。但該年全國共有4次請願,直隸、山西、河南、四川、福建等地先後出現數千人集會,要求督撫代奏請願呈稿。湖北集會更喊出「不開國會,不承認新捐(不納稅)」的口號。清廷震驚之下,遂宣布將預備立憲由9年縮短為5年。而來自立憲派的壓力仍然巨大。不滿5年才立憲的人們,繼續奏請載灃加快立憲進程。

10月3日,資政院舉行第一次開院禮,是為國會。這個「趕鴨子上架」創造出來的國會,議員凡二百名,載灃代行蒞選,頒諭嘉勉議員。議員中,欽選、民選各一半。民選議員的選舉辦法是由各省諮議局議員互選二倍於定額之數者,然後由督撫圈定其中一半人為當選者。欽選議員則分為七類,由於合資格人數較多,故其中也包含一定選舉的成分。

  • 1911,辛亥

5月8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載灃任命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籌建「慶親王內閣」,新內閣部院首長共有13名成員,其中滿人8名、漢人4名、蒙古人1名。由於內閣中滿人佔絕大多數,被革命黨譏諷為「皇族內閣」。而支持該內閣的觀點則認為,皇族內閣是發展的必要階段,17世紀英國君主立憲的內閣全部由過往任命,但國會仍逐步削弱了皇權。

對「皇族內閣」的負面宣傳,令立憲派大失人心,國內輿論開始同情革命黨。組閣前不久的4月27日,黃興在廣州黃花崗領導起義。行動雖然失敗,卻在全國造成巨大聲勢。

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為代表的革命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口號,自19世紀末以來的20餘年間,通過暗殺、起義等行動,累積了不少政治資本。

10月10 日,因為「意外的第一槍」,湖北武昌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南方各省先後獨立,清朝以吹枯拉朽的態勢土崩瓦解。還在銳意改革的載灃,怎麼也沒想到大清王朝就這樣迅速覆滅了。

  • 後話

如今回看歷史,倘若立憲成果,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君主立憲國家。清廷在庚子戰爭後11年的「垂死掙扎」,與革命黨人所為的「立憲」與「共和」之爭,頗似英國改良主義與法國革命主義之爭。改良主義講究循序漸進,革命主義講究一步到位。後來有論者提出假設,如果慈禧太后提早十年主持立憲,換句話說,不讓乳臭未乾的光緒皇帝主政,而是由她親自掛帥,利用李鴻章等一批實力兼實幹派大臣,立憲或會成功,大清王朝或可「軟著陸」。但歷史不容假設,無法再來一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