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yau
chrisyau

恭喜發財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筆記

快速讀了剛剛頒布的綱要,分享潦草的筆記。拋磚引玉。

1. 反復強調粵港澳是中國最「開放」的地區——問題是,什麼是「開放」?這牽扯到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重要國策背後對世界圖景的認識以及歷史性變化。

2. 強調了以世界級城市群的方式「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頁7)」。這裡面值得關注的張力在於,一方面和「中國製造2025」那種強勢的制霸感覺拉開了距離,更突顯融入,另一方面仍然強調了競爭的面向,以及大灣區的「戰略」意義。

3. 統一規劃城市群(而不是城市),在規劃方案制定者看來,有助於「各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頁9)」。這思路背後,仍然是以「經濟」為核心的,國家對區域里時空配置的全面介入,其假設或許是,在此前珠三角經濟形態在不能進一步開發增長點的年代,更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治理結構,來打通、協調各種屏障,釋放之前受阻的「流動性」——交通、制度、資金、貨物、人員等等。只有國家才能讓地方「互補」,規定流動的方式。

4. 延續了近年來對「高質量發展」的強調,其內容包括「環境保育-生態文明」、「共享發展-公共服務」等內容——這些論述除了在十九大報告等文件中出現,也在可以被視為另一城市群發展規劃方向樣本的「雄安新區」中也見到。這背後的問題是,中國政府對「發展」-「文明」-甚至是「現代性」取態在新的全球語境中的變化,以及這種新的願望和已有政治結構之間可能的張力。例如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增強對海洋的保育(頁29),RLY。國家似乎在說,這些看起來充滿張力的美麗未來新世界,缺了統一規劃和強大的執行力,根本做不到。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治理術或許來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節點。對於批判學者來說的問題是,當下中國的「發展主義」正在發生怎樣的演變?

5. 談及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灣區。有意思的是時間性問題:為什麼是2035年?同樣的年份也在北京市的發展規劃中提出。「全面建成」雖是雄心,其篤定和精確性不免讓人生疑。或許這種precision本身也是值得玩味的political performance。

6. 文化與文明之高低:提到灣區目標包括社會文明程度、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的「提升」——這種「打造/engineer」文化/文明勢力的觀念仍然是主導論調。

7. 關於科技創新區域中心的建設,明顯被放在保持經濟繼續增長和國家實力的背景下論述。對規劃制定者來說,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讓科技企業做強做大……香港的定位則是「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中心」(頁17)

8. 綱要最後一個段落里,提及擴大大灣區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包括公眾意見的反饋。但字數極少(頁53)

9. 關於香港。進一步明示,「國」不僅僅是兩「制」共存的場域和地理空間,也被認為是高於制、協調制的一種王道。對於香港本地的環境-土地-保育問題來說,有些吊詭的張力是,國策一方面強調要用最嚴格的方式保護環境生態、節約土地、重新思考城鄉關係、跨境保育(頁6,頁30)——其本身是對大陸城市化帶來的諸多嚴重問題的回應;但另一方面,通篇不斷強調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角色——或者說永恆的城市臉譜,於是「香港」的鄉郊/鄉村以及環境保育問題,儘管按照綱要的思路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但在國家的視野裡,基本是隱身的狀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