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THHO
TakTHHO

中年大叔一名,土生土長香港人。斷斷續續寫文超過20年。從最初個人的信仰反思,到香港時事評論,還有零星的書影視歌評。現在的我很想早點退休,多些時間睇書、寫文。而我仍會繼續寫下去。

深入民心的公仔麵

「公仔麵」一詞已成為香港飲食文化中一個有趣的生活用語:明明我們在超市拿起是日本品牌出前一丁的即食麵,卻一律被統稱為「公仔麵」。至於真正的「公仔麵」卻可能是不少香港人眼中的次要選擇。

公仔麵vs.出前一丁
即食麵的出現其實是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1910–2007)發明的產品。他參考天婦羅的製作方法,發現利用油炸的乾燥效果能夠有效保存食物。1958年安藤成立的「日清食品」首次推出名為「雞湯拉麵」的即食麵,直到1968年才正式生產出前一丁。而香港的公仔麵由來,則由香港工業家周文軒(1917–2007)創立的永南食品於1968年將日本的即食麵引入香港,成為今天家傳戶曉的公仔麵。

起初公仔麵只在南聯工業大廈的合作社售賣,麵餅的包裝印有一個公仔,成為品牌的重要標誌。這款公仔麵推出後深受歡迎,於是陸續在市場面世。在香港也是先有公仔麵的產品,到了80年代才有日本的出前一丁進軍香港,並且逐漸取代公仔麵在香港即食麵市場的領導地位。然而公仔麵的品牌早已深入民心,並成為香港人對各類即食麵的統稱。

到了1989年日本日清食品收購了永南食品,永南成為日清食品的附屬公司,而旗下的公仔麵仍然在市場出售。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由細食到大、源自台灣統一食品引入香港的「福麵」同樣於2013年被日清食品(香港)收購。

快、靚、正、但不健康
公仔麵能夠在香港大受歡迎,正好與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而衍生的即食文化不謀而合。

由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開始高速增長,工商業發展越見蓬勃。香港人面對忙碌的工作,生活節奏變得非常急促,大家著眼於「搵食」的需要,故此希望以最短的時間、最方便快捷的方式食飽一餐,以便騰出更多時間繼續「搵食」。於是不少標榜即食方便的產品應運而生,其中港式快餐店的興起正好迎合香港人的速食需要:售賣各式各樣的食物、定期更新款式及口味、並在短時間內完成製作。而公仔麵的出現也提供了一種更快更方便、即煮即食的產品:只需3分鐘便能做好一碗熱騰騰的麵,配上多種款式的湯粉,完全符合香港人的生活步伐和需求。結果公仔麵的出現大受市場歡迎。

這種即食文化的興起,其實是現代化商業社會的產物:要求快、靚、正,一切以效率為先。生產這些即食產品背後不變的卻是現代工業化的思維:低成本、短時間製作以及大量地生產。至於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副作用以及對社會和週遭環境的影響,那並不是企業及生產商需要顧及的事 — — 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也只淪為公關宣傳技倆而已。

高脂肪含量的油炸麵
公仔麵表面上不似是油炸食物,實際上卻是將煮熟的麵條再以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的棕櫚油炸至脫水硬化,再壓成塊狀而成。所以公仔麵是油炸麵,原理和天婦羅一樣,屬於高鹽分、重味精、高脂肪及高熱量的食物,只含有少量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所以已被歸類為垃圾食物(Junk Food)。

就如汽水薯片一樣,這些越是不健康的東西、卻又越是好味和吸引。事實上公仔麵的普及程度,估計大部份香港人也有曾經嚐過。就是當你忙碌了一整天的工作、或是「開夜車」了好幾小時作最後衝刺、又或者完成了一次自我挑戰極限的旅程或戶外活動後在茶餐廳補給時,一碗香噴噴的餐蛋公仔麵隨時成為恢復身心體力的重要食糧。時至今日,公仔麵的食法也擴展至不同的模式:從傳統的放湯煮熱、到後來的撈麵炒麵,今天的公仔麵已成為港式茶餐廳必備的食物,同時是香港主要的食物品牌,縱然香港人仍會選擇出前一丁多於「公仔麵」,但後者依然是各類即食麵的統稱。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健康一點」吃公仔麵?不妨試試以下這個方法:〈你是如何煮即食麵的?

(原文寫於2018年10月4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