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補齋
何補齋

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推理閱讀】現實比小說更小說-從《幻夜》到《河邊春夢》

(编辑过)
從東野圭吾的小說《幻夜》,到艾拉.雷文的《死前之吻》、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聰明的瑞普利先生》、康乃爾.伍立奇的《我嫁了一個死人》,到台語歌曲《河邊春夢》。

東野圭吾的小說《幻夜》裡,女主角新海美冬要求男主角水原雅也,依照電影《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男主角麥特.狄倫的手法,在旅館浴室中將被害人分屍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自從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大概所有人都知道要如何分屍才能不留下痕跡。」

我沒有看過電影《死前之吻》(1991),卻對片名卻有印象。翻了一下書櫃,果然有。是詹宏志主編《謀殺專門店》套書中的一本,還沒有讀過。

有時候,你總是需要一個緣份來開始讀一本書。

《死前之吻》是描寫一個登徒子「力爭上游」的故事。

他老兄退伍後去唸大學,致力登龍之術,追到了銅業大亨的千金,又讓女朋友未婚懷孕。他從女友口中得知,未來的老丈人是個超級老古板,若知小女兒未婚懷孕,可能會氣到把她趕出家門。如此一來,不但分不到財產,而且拖著一個落難千金加一個小屁孩 ,他人生還有什麼指望呢?

於是乎他勸女朋友墮胎,不果。乃設計一個圈套,騙女朋友寫下遺書,寄給她的姐姐,然後就安排了一齣女朋友自殺的戲碼。

這個登徒子殺了女朋友之後,居然利用交往中所得情報,換了個名字轉學去追女朋友的二姐,竟也得手。但後來二姐對於小妹的死因起了疑心,決定查個水落石出。在真相大白之前,這個登徒子又把二姐給殺了。

接下來,登徒子又換了一個名字去追性情孤僻的大姐,這次不但追到手,連婚期都訂好了。此時,恢恢天網罩下,兇手終於現形而被逼死,故事得到一個正義的結局。

然而,小說中並沒有分屍的情節,想是電影改編時加入。原來新海美冬只看過電影 ,沒讀過原著小說。

這本1953年出版,艾拉.雷文所著的《死前之吻》,故事主線是跟著登徒子的視角。前面百分之九十五是「犯罪小說」,最後百分之五才變成「偵探小說」。論者有謂,此書啟發了犯罪小說類型的出現,為推理文類打開一片新天地。

之後,才有派翠西亞.海史密斯《聰明的瑞普利先生》系列小說橫空出世。此亦有改編電影《天才雷普利》(1999),由麥特.戴蒙主演。

瑞普利先生是個小人,他受美國富豪的委託到歐洲尋找游蕩不歸的兒子,卻殺害了富家公子後冒充其人,在歐陸招搖撞騙,每到謊言快被戳破的時刻,就動手殺人,而且都沒有被拆穿,過著「提心吊膽卻幸福快樂」的生活。

此書於1955年出版時,被指為道德淪喪、傷風敗俗。但隨著時間的淘洗,現在已被譽為犯罪小說的濫觴及經典。

當然,《聰明的瑞普利先生》中關於「變換身分」的設計,也有前輩之作足資啟發。

1948年出版,康乃爾.伍立奇所寫的《我嫁了一個死人》,描寫一位未婚懷孕的少女,有一天回到紐約的租屋處,發現男友已經帶著所有的東西跑了,只留下一個信封,裝著美金五元外加一張紐約到舊金山的單程火車票,叫她滾回老家去。

這個孤伶伶的女孩搭上了火車,巧遇了一對新婚夫妻,懷孕的媳婦是第一次要回家見有錢的公婆。途中火車居然發生了出軌意外,很多人都死了,那對新婚夫妻也未能悻免於難,但這女孩只是傷重昏迷不醒。當她醒過來時,卻發現自已陰錯陽差的被當成豪門媳婦,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

雖然她一直想向別人坦白說這一切都是認錯了人!但為了腹中胎兒可以受到良好的照顧,她一再錯失表白的機會,就這麼戰戰競競的住進陌生的家庭,憑著火車上一場聊天的內容冒充起別人。

更意外的是她居然和小叔陷入情網。

就在這時候,那個無恥的前男友居然找上門來勒索,強迫這個可憐的女子和他到別州去辦理結婚登記,以圖「父以子貴」、「夫以妻貴」,想要謀奪豪門的財產。

最後,有人殺了那個無恥的前男友。到底是誰殺的呢?結局峰迴路轉,引人深思!

然而,更令我驚心的,倒不是前述幾本推理小說串聯起來的閱讀經驗,而是小說與事實之間令人頭皮發麻的相似性。

管仁健先生的新聞台「你不知道的台灣」,曾刊載一篇精采的文章《台灣烏龍版的「少女殉情記」》。 這篇文章記述的故事大致如下:

1950年1月13日,在台北市涼州街淡水河十三號水門發現一具女屍和二封遺書,依據遺書的內容,二十一歲的本省籍女子陳素卿因與外省籍男子張白帆相戀,不被家人接受,張白帆又與另一名女子徐冰軒交往並使徐女懷孕而結婚,陳素卿因而殉情,並留遺書一封請父親勿再排斥外省人,另一封留給張白帆的遺書則表明伊與張的交往是那麼純潔不逾矩,都是狐狸精徐冰軒用身體來横刀奪愛,極為無恥云云。

當時的時空環境中,本省人及外省人存有極多摩擦,彼此通婚時常遭到反對。此時有個純情的本省女子為愛殉身,而且如此讚揚外省男子,乃成為當局極佳的宣傳工具。甚至連當時的台大校長傅斯年都題贈輓聯曰:「無緣何生斯世,有情所累此生」;並提議募款將此痴情女子埋葬於台大校園之內,社會各界捐款不斷。

然而,在當時《新生報》記者姚勇來追查之下,才發現張白帆本名張清溪,福建人,1948年4月於廈門因犯竊盜罪被判刑,乃改名張白帆來台,並偽造台大學生證,在閩台日報謀得副刊總編一職。(這豈不是小說中的「改換身分」嗎?)

在閩台日報任職期間,張白帆認識了出身鶯歌望族,年輕美麗,家境富裕的會計小姐陳素卿。張白帆為圖嫁妝,乃死纏爛打,終於在中央旅社得到陳女初夜,之後上門提親。(這豈不是《死前之吻》中的登龍捷徑?)

惟陳素卿的父親發覺張白帆居心不良,斷然拒絕親事,並為女兒另行婚配。張白帆見圖謀不成,又腳踏兩條船的與播音員徐冰軒交往,使徐女懷孕並結婚,婚後卻仍與陳素卿往來。

後因陳素卿婚期在即,催促張白帆要做個決定,張白帆乃以陳女身分書寫遺書二封,要陳素卿照抄一遍,說是把遺書寄出,讓家人以為她死了,不再尋找,便可帶她私奔而去云云(這簡直是《死前之吻》的現實版)。

陳素卿依約寫了遺書,張白帆卻不肯私奔,且為了擺脫陳女糾纒,詐騙陳素卿要一起殉情。於是二人相約在淡水河十三號水門,張白帆拿了一個綁了死結的套環給陳女,自己的套環卻是使用活結,故女死而男存。張白帆將陳素卿手寫的遺書二封留在現場,故佈疑陣,隔天經警方通知,才故作驚訝的到場指認。(和《死前之吻》中登徒子詐騙富家女去辦理結婚登記而殺人的手法,可說是異曲而同工。)

這起真實案件之曲折離奇,比起《死前之吻》或《我嫁了一個死人》猶有過之。作案手法與《死前之吻》的情節設計,驚人雷同。害我簡直要懷疑艾拉.雷文是不是有看過台灣的報紙,才得到《死前之吻》這部小說的靈感。

淡水河十三號水門案件,除了上述男女主角的曲折故事外,牽涉其中更恐怖、更離奇的事情還有非常非常多,真可謂再好的故事都沒有真實人生來的精采,關於這個部分請參看管仁健先生的原文或相關著作《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於茲不贅了。

這個案件曾經轟動一時,並引發了電影《少女殉情記》的創作改編,連周添旺先生在1934年創作的台語歌曲《河邊春夢》,都因為這個社會事件而爆紅,後來成為許多知名歌手不斷翻唱的名曲。

河邊春風寒,怎樣阮孤單。

舉頭一咧看,幸福人做伴。

想起伊對我,實在是相瞞。

到底是安怎,毋知阮心肝。

而這位張白帆先生出獄後,居然仍是個文化名人。隱地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誰寫得最少?〉,文中提到:「還有一位張白帆先生,他早年在中廣公司服務,後來是文星雜誌的主編和經理,也曾是大林書店負責人,一支健筆,連當年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都為其才華驚嘆,然而張白帆直到今年(2009)二月過世,始終未能將其文稿結集(生命不如意,讓他對自己的作品也不看重,生前他就焚燬了自己一切的信件和手稿)。

這位焚稿的老人在塵埃落盡之後,到底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恐怕也將是個永遠的謎題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