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
Hsin

碎片雜想

讀余德慧,想起劉宸君

(编辑过)
讀余德慧《觀山觀雲觀生死》時,想起劉宸君《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的雜感

跟余德慧實在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為什麼大學明明也是讀心理諮商相關科系,卻觸碰不到這麼有趣的東西,以前囫圇吞棗的都是歐美主流心理學移植台灣的論述。讀余德慧《觀山觀雲觀生死》的時候也讓我想起劉宸君的《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其實他們之間也沒什麼關聯,但人的記憶和感覺就是這麼有趣。兩人都很清澈,沒什麼雜質,都在問/追求很深層、本質、原初的心靈樣貌,儘管是相隔約25年的著作(而且一位已屆中年,一位才正要開始她的青春)。

突然在想如果大學時候就接觸到余德慧,會不會我現在還在心理學界打滾呢? 他超越了好多好多當時在大學時感受到的一股極限。他的文字不是對表面事物的描述,而總能撥開/越過被社會蒙蓋的灰塵、髒污,往更哲學、更核心、更原始之地探索人的樣貌與心靈。

一直感覺這個當代所有事情都走得好快,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大部分人追求的事情、看起來很對的事情等等,於是我們把這些標籤一個個放到自己身上,不加思索地往前(或是說世界的腳步只允許我們有限度的思索),但內心總感覺不太對勁。回到自己身上,因為自己思考一件事情可以思考好幾年,感受一件事也可以感受好幾年。通常這些事也不是別人的事,都是些自己或是自己和外界的關係。有些東西需要好好品味和思索,但是世界不知道在趕什麼,好像在跟我說,我這些所思所想都不重要,不要再想了。雖然至今常被這種聲音給打擾甚至被綁架,但內在不知道是什麼力量,還是選擇(或是不由自主)想很久。

讀劉宸君的文字會想哭(實際上也哭很慘),因為宸君的臉孔、宸君家人的臉孔、宸君友人的臉孔都會在讀她書時不時出現,那些臉孔很親近、很多愛、很多思念,所以會想哭。讀余德慧比較不會想哭,但內心的震盪已經比共鳴、共享還更強烈了。讀他的文字時,心裡好像有一個寺廟都會有的鐘,那個鐘時不時會被敲擊,瞬間很震盪,餘音會迴盪許久。所以會不自覺在他的文字前停留,感覺這些字句包裹的空間和力量。他的文字不饒口,卻要讀很久。

余德慧雖然是心理學者,書裡卻出現好多哲學、文學和宗教的概念(當然已經都化成他的語言),反而甚少引用其他心理學家論點。他給我的感覺像個在世的修行者,描繪/探究人類心靈樣貌的修行者。然後這好像才是比較有趣的心理學:真正的認識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