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心
張蘊心

自由工作者/社工師/薩提爾溝通模式認證治療師/和諧粉彩正指導師/生涯設計師/長照諮詢師/A.PLUS優卓 & Wiley Everything DiSC®國際認證顧問/芳療保健師

【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創傷不斷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

內容非常豐厚充實

對於創傷有更深的了解

不論是童年創傷還是戰爭下的創傷

很多成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都能找到成因

好適合每個人閱讀

也非常推薦寄養家庭作為讀書會的必讀

只是帶領導讀的人要很強

當然也很適合曾經有過創傷經驗的人閱讀 有各種成因的說明 也有治療解決的方法 看完之後 很想好好去學動眼治療呀EMDR 有些事件不用述說 但就在治療過程中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治療師也只是陪伴協助引導

----------------------------------------------------------------------------------------------

以下摘錄書中我喜歡的文字

1.    創傷經驗會留下痕跡,無論是在整體大環境(歷史和文化上)或是在家庭中都會留下陰暗的秘密,並在不知不覺間傳給下一代。

2.    創傷也會在我們的心靈和情緒上、在我們擁有欣喜和親密的能力上,甚至在我們的生理和免疫系統上留下痕跡。

3.    幫助倖存者感受到自己充分活在當下,讓生命繼續往前邁進。有三種方法

(1)  由上而下,藉由談話、(重新)與別人連結、允許我們知道並了解自己正發生什麼事,並同時處理創傷記憶。

(2)  用藥物來關閉不適宜的警戒反應,或運用其他技術來改變腦部組織資訊的方式。

(3)  由下而上,允許身體擁有一些經驗,從內心深處及臟腑對抗創傷造成的無助、狂怒或崩潰。

4.    我明白吃藥就不會再做噩夢,但這樣做就是遺棄了好友,讓他們白白送命。我需要成為活的紀念,追悼那些死在越南的朋友。

5.    心理受創者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正視自己在創傷事件期間的舉動所引起的羞愧感,無論這個舉動是不帶感情的任務(例如接到施暴的命令),或者不是(例如小孩子試圖安撫施虐者)。

6.    羅夏克墨漬測驗,得以觀察人如何用基本上沒有意義的刺激物(墨水漬)去建構心像。

7.    人類是會創造意義的生物,我們天生就會用這些墨漬創造出某種影像或故事,就像美麗的夏日躺在草地上會從空中飄浮的雲朵看到某些圖案一樣。人們把這些墨漬想成什麼,就洩漏了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的大量訊息。

8.    想像力是生活品質的關鍵,讓我們能擺脫例行的日常生活,藉著幻想旅行、食物、性愛、戀情或最後決定權,讓人生具有情趣。

9.    想像力讓我們有機會展望全新的可能,是讓我們的希望成真所需的發射臺,可激起創意、消解無聊、減輕痛苦、增加樂趣、豐富最親密的人際關係。

10. 一個人如果不斷身不由己地被拉回過去,回到最後一次感受到熱烈投入與和深刻情緒的時候,就會造成想像力故障和喪失心智靈活度。沒有想像力就不會有希望,沒有機會展望更佳的未來,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目標可以完成。

11. 經歷創傷之後,世界就鮮明地切割為知情者與不知情者兩種人,凡是沒有共同創傷經驗的人都不可靠,因為他們不懂。可悲的是,這些人通常包含配偶、子女、同事。

12. 無論創傷發生在十年前或四十多年前,我的病患都無法將戰時經驗跟此時的生活連結起來。讓他們如此痛苦的事件,卻也成為他們唯一的意義源頭,他們只在重新經歷創傷往事時,才感覺真正活著。

13. 當她絕食超過一週導致體重驟減之後,醫師決定強迫灌食。有三人把她抓住,另一人將餵食管插到她的喉嚨,一個護理師把液體營養品灌進她的胃裡。後來,一次午夜自白時,她膽怯又猶豫地像我說出她童年曾遭兄弟和叔叔性虐待,我才意識到我們「照顧」她進食的方式一定讓她感到像是被輪暴。

14. 如果你對患者做一些絕不會對自己的朋友或孩子做的事,你就必須思考,是否在無意間複製了患者過去的創傷。

15. 人類大部分的痛苦都與愛和失落有關,而治療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認識、體驗,並且承受」生活的真實,包括所有的歡愉和悲傷。

16. 人們如果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復原。

17. 動物體內的血清素濃度如果太低,對壓力刺激(例如很大的聲響)會有過度反應,血清素濃度高則能抑制恐懼系統,讓動物在因應可能的威脅時較不會有攻擊性或被嚇呆。

18. 百憂解和類似的藥物,例如樂復得、喜普妙、千憂解和克憂果,都對創傷相關疾患有實質的治療效果。

19. 在針對創傷後壓力症的用藥進行許多研究之後,我發現精神科藥物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人們轉移了對疾病的注意力,不去處理潛在、根本的問題。「大腦—疾病」這種診療模式從病患手中奪走他們對自己的命運主控權,而由醫師和保險公司負責處理他們的問題。

20. 大腦—疾病模式忽略了四個基本事實:

(1)  我們有能力摧毀彼此,也有能力互相療癒。恢復社交關係與社群連結是復原的關鍵。

(2)  語言藉由敘述我們的經驗、幫助我們下定義、找到共同的意義而賦予我們改變自己與他人的力量。

(3)  我們能夠藉著呼吸、移動和觸摸等基本活動來調節自己的生理機能,包括身體與腦部一些不受益至控制的功能。

(4)  我們可以改變社會,創造一個兒童與成人都感到安全且生氣勃勃的環境。

21. 左腦會記住是建中的事實、數據和詞彙。我們用左腦來解釋並整理經驗。

22. 右腦儲存對聲音、觸覺和氣味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引發的情緒,會對過去經驗中的聲音、臉部特徵、姿勢和地點產生自動化反應。右腦喚回的東西就像是憑直覺得知的真相,也就是事物的本質。

23. 創傷治療的挑戰不僅在於處理往事,更重要是增加每天生活的品質。患者的創傷記憶之所以如此深刻,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當下很難感覺自己真正活著。當你無法充分活在此時此刻,你會前往曾經感覺自己活著的地方,即使那裡充滿恐懼與哀傷。

24. 自主神經系統調節三種基本的生理狀態,不同的安全程度決定了哪些生理狀態會在特定的時間點被激發。

(1)  當我們感到威脅時會本能地訴諸第一個層次,就是社會連結。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支持和安慰。

(2)  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或是我們處於緊迫的危險,生物體就會轉而採取比較原始的生存方式:戰或逃,於是我們擊退攻擊者或逃到安全的地方。

(3)  如果這個策略失敗了,我們無法脫身,被壓制或困住,就會關閉自己的功能,並將能量耗損減到最低來保護自己,這時人們就處在僵呆或崩潰的狀態。

25. 瑜珈已被證實能成功幫助女性平靜下來、跟解離的身體產生聯繫。

26. 長期的情緒虐待與忽視所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身體虐待和性猥褻。

27. 病患拿刀割自己,或是抓傷自己的皮膚,其實很少是想要自殺,而只是用他們唯一知道的方法來努力讓自己好過一點。

28. 許多曾經歷創傷和被忽視的人都有跟自己的身體徹底失去連結。

29. 能動性始於科學家所謂的內感受,也就是覺察我們自身細微的、以身體為基礎的感覺,而一個人有越強的覺察,就越有潛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30. 想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首先要知道自己感覺到什麼。

31. 依附關係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堡壘,可以加強孩子的獨立與自信,並使他們同情、幫助身旁受苦的人。從依附連結的親密給予和接受中,孩子學到別人的感覺和想法會與他們相同,但也會與他們不同。

32. 寶寶若在十八個月大時與母親有嚴重破裂的情緒溝通模式,長大後就會有不穩定的自我感、自我傷害的衝動(例如開銷過高、性濫交、藥物濫用、危險駕駛和暴食等行為)、不適切的強烈怒氣。以及一再自殺。

33. 兒童性虐待的發生、恫嚇、汙名化、孤立、無助與自責,都仗恃著一項害人事實。孩子若試圖揭發秘密,都會受到成年人已沉沒和不信任形成的共謀抵制。

34. 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也無法了解父母可能因為太沮喪、太生氣、太失神,以至於無法保護孩子,或是不了解父母的行為跟孩子其實沒有多少關係。

孩子別無選擇,只能找出方法讓自己在家裡存活下去。孩子跟成人不同,無法向別的權威求助—因為父母就是權威。

35. 為了知道我們是誰?為了擁有身分,我們必須知道(或至少感覺自己知道)現在和過去分別有哪些東西是「真的」。我們必須觀察放眼所及的一切,然後貼上正確的標籤,我們也必須有能力信任自己的記憶,並且將這些記憶跟想像劃分開來。

36. 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努力,這份努力使我的病患能夠忍受虐待,忍受在復原之路上必須經歷的心靈暗夜。

37. 有些人無法選擇跑掉或逃走,無人可求助也無處可躲藏,但得設法處理恐懼和絕望。他們可能隔天仍然正常上學,還要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38.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問題—解離、死命抓緊願意提供協助的人,很可能是病患小時候就開始採取的方式,用來處理強烈的情緒和無法逃避的殘暴。

39. 當兒童持續感到憤怒或內疚,或者長期恐懼被拋棄,他們都是如實得到這類感受。那是過去的經驗所造成的。

40. 當兒童害怕被拋棄時,那並不是在反制內在的殺人衝動,而是因為他們在身體或心理上曾被拋棄,或一再受到被拋棄的威脅。若兒童總是滿腔怒火,那是因為他們曾被拒絕或嚴厲對待。當兒童因憤怒而經歷激烈的內在衝突時,可能是曾被禁止表達那些感覺,或因表達那些情緒而面臨危險。

41. 創傷記憶是混亂的。受創者異常清楚地記得某些細節(例如強暴犯的氣味、孩子死去時額頭上的傷口),卻記不得事件的順序或其他重要細節(例如:最早到達現場幫忙的人是誰,是被救護車還是警車載到醫院)。

42. 創傷使你不再覺得能掌管自己,奪走自我領導。

43. 復原的挑戰在於重建你對自己的所有權(包括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自己所感受的,而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

44. (1)找到讓自己鎮靜和專注的方法

(2)在面對讓你想起往事的影像、想法、聲音或身體感覺時,學習維持那份寧靜。

(3)找出方法讓自己全然地活在當下,跟身邊的人建立關係。

(4)不需要對自己保守秘密,包括你如何設法倖存下來的秘密。

45. 身體覺察驅使我們接觸自己的內在世界、我們身體的全貌。光是注意到自己的惱怒、緊張或焦慮,都能立刻幫助我們轉換觀點、開啟自動化習慣反應之外的新選項。感受和知覺在本質上是轉瞬即變得,但正念使我們得底接觸這兩者,當我們關注身體感受時,就可以辨識出自己的情緒起伏,藉此增加對情緒的掌控。

46. 一旦你認清這些創傷後的反應源自你為了保命所做的努力,你就會鼓起勇氣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或雜音)。但這需要幫助才做得到,你必須找個足夠信任的人來陪伴你,這人可以安全地承接你的感受,幫助你傾聽情緒腦發出的痛苦訊息。你需要一個不害怕你的恐懼的領導,他可以擁抱你最黑暗的怒火,在你探索對自己隱藏許久的破碎經驗時,能守護你的完整。大部分的受創者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都需要精神支柱以及大量的指導。

47. 當情緒被束縛在體內,身體也會受到壓迫,所以人們會感到肩膀僵硬、臉部肌肉緊繃,並且耗費龐大的能量才能忍住淚水,或可能洩漏內在狀態的任何聲音和動作。當身體的緊張、壓力解除後,情緒就能獲得釋放。

48. 隨著身體的緊張緩解,人們就能允許自己宣洩壓抑許久的內在聲音,身體將變得更自由,呼吸更自在,進入心流狀態。

49. 恐懼的人需要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位在何處,也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界限。堅定又使人放心的觸摸讓他們知道這些界線在哪裡:外界有什麼、身體的邊界在哪裡。他們會發現自己不需要持續懷疑自己是誰、身在何方。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很堅實,不必隨時處於警戒狀態。

50. 我們知道有些痛楚太過強烈,有些哀傷太過深刻,而有些狂喜太過激昂,我們有限的自我承載不了。當情緒處在這樣的高峰,我們的腦袋停止運作,記憶一片空白,直到周遭環境再度恢復平靜。《智慧七柱—勞倫斯》

51. 要走上復原之路,必須學著說出真相,就算真相疼痛難忍。

52. 我們承受的苦難若是缺少某種涵蓋一切的意義,就需要不停把死亡、毀滅和哀傷合理化。缺少這種意義,就是鼓勵編造謊言,已填補意義的缺口。

53. 治療關係的本質:在原本沒有文字的地方找到文字,進而能跟另一個人分享內心最深處的痛苦與感受。這是我們所能擁有最深刻的體驗之一,在這樣的共鳴中,那些原本說不出口的字句才能夠被發現、被說出、被承接,這是讓創傷的孤立獲得療癒的基礎,尤其是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人都忽視我們的聲音,或要我們禁聲時。與受創對立的,正是充分交流。

54. 當我們開始重新體驗自己與身體需求再度深切相連,就會產生全新的、熱愛自我的能力。我們在自己的關愛中經驗到一種全然不同的真實性,將我們的注意力重新導向我們的健康、飲食、能量和時間管理。這種自我關愛的提升是自發且自然地出現,而不是回應「應該」。我們能夠在自我關愛中體會到一種立即、內在的快樂。---史帝芬˙寇培,《瑜珈與真我的追尋》

55. 我們的自我感覺跟身體息息相關。除非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及詮釋身體的感覺,否則我們無法真正認識自己。我們唯有記住並根據這些感覺來行動,才能安全地在生活中找到方向。讓自己麻木(或是補償性地尋求感官刺激)或許可以使你較能忍受生活,然而代價是失去對身體內在的覺知,也無法充分、有感覺地活著。

56.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身體需要什麼,就無法照顧身體。如果不覺得餓,就無法補充營養。如果誤將焦慮當作飢餓,就會飲食過量。如果感覺不到滿足,就會吃個不停。因此訓練感官復甦是創傷復原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關鍵。

57. 受創的人需要了解他們能夠承受自己的感覺、能跟內在經驗交好,並練習新的行動模式。

58. 對許多兒童而言,表達憤怒或逃跑會危害跟照顧者的關係,而厭惡自己是比較安全的作法,於是受虐兒長大後可能會相信自己基本上是不被愛的,他們幼小的心靈只能用這個方法解釋自己為何受到如此殘酷的對待。他們透過否認、忽視和分裂大量事實來求生存:遺忘被虐待的事、壓抑憤怒或絕望、麻痺自己的身體感覺。

59. 如果你在童年受到虐待,你的內心可能會有一塊稚氣的部分,而那部份就凍結在歲月裡,依舊緊緊抓住這種自我憎恨和否定。許多從可怕經驗中逃生的成年人也會陷在這個困境中。

60. 我們跟自己相處的如何,大致取決於我們的內在領導技能—是否能傾聽自己各個不同部分的聲音,使每個部分都覺得受到照顧,並且避免各部分互相妨礙?這些部分通常以絕對的姿態出現,事實上卻只是想法、情緒和感覺的浩瀚星圖的組成之一。

61. 解離是連續發生的。在創傷中,自我系統瓦解,自我的所有部分變得兩極化且彼此對抗。自我厭惡與自大自誇並存(且彼此鬥爭),還有深切關懷與仇恨、麻木被動與憤怒攻擊,這些也都如此。這些極端的部分都承受著創傷的重擔。

62. 薛瓦茲說:「人類有內在的動力去照料自己的健康,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基本概念,就意味著當人有慢性問題時,就是碰到了阻礙,無法取得內在資源。了解這一點之後,治療師的角色就是跟你合作,而非教導、面值或填補你心中的破洞。」

63. 治療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向內在系統保證每個部分都是可以欣然接受的,保證它們全部(甚至是自殺或破壞的部分)都是為了努力保護自我系統而形成,無論它們現在看似造成多大的威脅。

64. 我不可能提供她小時候失去的關愛與照顧。作為治療師、老師或心靈導師,若你試圖去填補個案內心因早年剝奪而形成的空洞,那麼終究會面臨一個現實:你不是對的人,也不在對的時空。治療焦點應該放在個案跟她各個部份的關係,而非她跟我的關係。

65. 虛擬的記憶跟過去的痛苦是時並存,並提供被看見、被安撫和被支持的感受,進而為受傷及背叛的記憶帶來解藥。

66. 為了有所改變,人們需要在內心深處熟悉跟創傷經驗相反的感受,並以這些根植於安全、掌握、欣喜和連結的感受,去取代一成不變的麻痺或恐慌的自我。

67. 葛利分指出:「遺棄導致無法信任,而經歷過寄養的孩子都很了解什麼是遺棄。除非他們信任你,否則你不可能影響他們。」寄養的孩子經常要同時面對幾個負責人回報,例如他們想轉學時必須應付寄養父母、校方、寄養機構,有時還要面對法官,這讓他們在權力關係上變得很精明,也非常擅長操弄別人。

68. 一個人如果感覺安全,並且跟別人形成有意義的連結,就不太有理由把生命浪費在毒品上或瞪著電視阿呆,也不會覺得非把自己塞滿碳水化合物或攻擊別人不可。但如果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沒有差別,就會覺得被困住,也很容易受到毒品、幫派、極端宗教團體或激烈政治運動的誘惑—什麼人或什麼事都無所謂,只要保證能帶來解脫都好。

69. 負面童年經驗研究指出,童年受虐或被忽視是唯一最預防的精神疾病起因,也是毒品和酒精濫用最常見的原因,更是糖尿病、心臟病、癌症、中風和自殺等幾大死因的主要因素。

70. 創傷不斷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