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心
張蘊心

自由工作者/社工師/薩提爾溝通模式認證治療師/和諧粉彩正指導師/生涯設計師/長照諮詢師/A.PLUS優卓 & Wiley Everything DiSC®國際認證顧問/芳療保健師

日更365-20210814

我們都在找回屬於我們的愛與自由,他就在我們心中,等著我們看見他。

在關係工作坊裡,第一天晚上的家庭作業通常都是畫家庭圖,從家庭圖可以讀到非常多的資訊。我們出生的第一個學習環境就是家庭,而我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我們渴望獲得父母的肯定,我們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這一切都成為我們長大的資源。

父母的互動關係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喜歡的,卻在我們進入伴侶關係時,我們複製了父母的互動關係,有時候很厭惡指責的溝通姿態,卻在與伴侶互動的壓力情境下,我們不自覺的就指責了對方,身在其中的我們並不會意識到,但意識到了,就有機會改變了。

這一次的過程,我們擺出了父母在家中壓力情境下的溝通姿態,以及小時候自己的位置,我發現,通常家中的孩子會有一個在暴風圈裡,而另一個會選擇遠離暴風圈,但即便遠離,雙眼還是看著家人們的互動,等待警報解除,重新可以靠近彼此。

當一個國小的孩子必須做大學生做的事情,已經超過他年齡及心智所能負荷的程度,孩子其實是很挫折也感到非常疲憊的,主角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的辛苦,也看見了自己的未滿足期待。老師問,還要揹著這個期待嗎?或是還要把這個期待放到另一半身上嗎?主角說,他不想要,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小時候的期待,長大之後其實不論父母怎麼做,伴侶怎麼滿足,都無法是那個小時候期待的樣態,因為你已經長大,父母也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父母。例如,有成員很渴望父母的擁抱,像是小時候被父親高高抱起,被父親親吻臉頰的親密感。但是,成員已不再是兒童的自己,父親也不再能把他高高抱起,即便父親這麼做了,感覺會很奇怪吧!

只是當我們渴望的時候,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孩提時的自己,也不會意識到父母已非當年的父母,我們緊抓著不放的期待與渴望,是回憶,而非現實。當我們可以分辨這其中的差異,我們可以有別的選擇。

於是,老師問主角,你願意把這個期待放下嗎?我們可以把它放到自己的博物館裡,因為過去這個期待可能幫助自己很努力很積極的獲得很多的益處,也是自己的動力,但現在其實並不需要抓著期待才能往前進了。

主角的眼睛從原本的防衛暗沈,變成閃閃發亮,雖然戴著口罩,卻也感受到他面部表情變得柔和。他說:「原來還有一個選擇是可以放下。」那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答案,當可以放下之後,他整個人都感覺到輕鬆、放鬆,不那麼壓抑、窒息。

就在這樣的一瞬間,他原本禁錮的心,獲得釋放了,看見,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改變就發生了。

我看著他放鬆的那一刻,他說自由了的那一刻,我哭紅了眼,很替他開心,也欣賞他的勇敢與開放,我的所有疲憊也不疲憊了,這一刻好值得,我們都在找回屬於我們的愛與自由,他就在我們心中,等著我們看見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