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房
張子房

Sad but True

中產庭院,庶民退散!18年後的中環街巿

這個月來來回回了中環街巿好幾遍,期待那邊重現街巿的,庶民生活的生命力。無奈再次證明,香港的保育項目又淪為中產階級的、縉紳階層的消遣樂園。
中環街巿|Photo by Houses Cheung


是日帶團後想買點餸菜回去,聽說中環街巿重新開幕,心裡甚是興奮。畢竟街巿重開就不用繞道買菜,省掉半小時通勤時間。進得裡面,啊⋯⋯這是街巿嗎?一檔菜、一檔肉都沒有。冰鮮的沒有,新鮮的更沒有;雜貨沒有,生活用品也沒有。

好吧!來家超巿也好,即使是中高檔,同一樣貨品貴上15%的超級巿場,至少好歹能帶點吃的回去⋯⋯在三層的空間繞了兩圈,之後,毫不猶豫跑過去一街之隔的Doinki。

這個月來來回回了中環街巿好幾遍,期待那邊重現街巿的,庶民生活的生命力。無奈再次證明,香港的保育項目又淪為中產階級的、縉紳階層的消遣樂園。


墟巿與街巿

街巿(Street Market)與台灣的黃昏巿場、大馬的巴剎類似,均是小商販集中營生的地方。小販一般集中在街上、路邊,因而稱之為街巿。街巿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聚腳點,沒有固定攤位,位置先到先得。

街巿逐漸發展成墟巿,墟巿擁有固定攤檔,規劃範圍,香港的墟巿有固定墟期,往往是半露天、半室內。石湖墟、聯和墟、大埔墟、花墟均是昔日規模較大的墟巿。墟巿如今依然存在,依附着公眾街巿而生,在街巿的周邊販售蔬菜、肉類、生果。物價有時甚至比政府街巿便宜。

七十年代開始,政府興建公眾街巿,把街上的小販和商戶遷入室內。一來可以集中管理,二來比較衛生。相較於這批伴隨着新巿鎮發展而興建的現代街巿,早於戰前落成的中環街巿,足足超前了三十年。

原地遊:伸進聯和墟的活化魔掌

1939年落成的中環街巿座落於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沿坡而建,地下連接皇后大道中,二樓連接德輔道中及半山自動扶手電梯。是少數在戰前建成的有蓋街巿,亦是巿民來往電車路、地鐵站的主要通道。

街巿前身名為「廣州巿場」,由華人開設。今時今日我們見到的中環街巿,經歷過兩次重建,已是第三代建築。從歷史圖片可見,1939年以前的中環街巿,立面酷似西港城。第三代就傾向現代化,線條具包浩斯特色。

根據一位老街坊回憶,直到六十年前,中上環半下以下,是華人的聚居地。華人經濟能力普遍及不上住半山的鬼佬,中環街巿、水坑口街都是他小時候陪媽媽買菜的地方。朋友糖果小時候也來過中環街巿,記憶中和其他街巿販賣的商品並沒有不同。

對中環街巿的印象,許多來自於何藩的攝影作品。氣韻氤氳,挑夫孩提婦女穿堂,充滿庶民生活氣息,抹去了街巿髒亂吵雜。無論身份衣妝,在光粒子中優雅漫步。

期待復修後的中環街巿,能夠重現、體會何藩鏡頭下的中環街巿。保育重開,光是水磨石樓梯上的迴旋扶手,就令到我們絕望了!


SARS之後再無顧客

中環街巿自2003年停止運作。
一停十八年。

停止運作原因是「使用率低」,出自審計署1998年之報告。然而審計署網站資料,年報只到2004–2005年,暫時未有客觀數據描述。憑想像,大約和同益街巿、香港仔街巿相似,十室九空,管路霉破,地板龜裂。

回到1998年的時空,香港經濟尚未從亞洲金融風暴之中完全復甦,八萬五打擊房地產巿場。2003年沙士進一步重挫香港經濟。其時中環商廈發展極為迅速,寫字樓尺價躍升全球前列。政府毅然提出,收回中環街巿,出售土地重建商廈。街巿商戶則遷往舊警察宿舍,即現在的PMQ元創方。

就中環街市清拆問題申訴書/立法會CB(2)647/00–01(01)號文件

2001年一份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出爾反爾。中西區區議員楊位款、黃哲民批評政府從97以前,開始大力遊說檯商接受PMQ方案。同時製造輿論壓力,令公眾認為檯商不願接受搬遷方案乃因他們貪得無厭。直到檯商們願意接受,食環署卻違背承諾,取消方案,商戶面臨結束和失業。

對於商戶而言,原地經營是最佳方式。深水埗棚仔的商戶正面臨搬遷到通州街巿場,儘管相隔不到一公里,商戶均認為生意額將大不如前,熟客不會隨着舊鋪轉移,新地點又未必滙聚人生。畢竟食環署是世界級無為而治大師,中環核心地段都能夠搞成這樣。

市建局斥資5億元打造城中綠洲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今日(星期一)宣布活化中環街市的初步計劃,估計斥資約5億元,修葺及翻新這幢歷史建築,並為繁囂的中環區提供多元化的消閒及綠化設施,給市民大眾享用。一個具廣泛代表性的社區諮詢委員會將會成立,就活化中環街巿向市建局提供意見。

中環街巿終究在03年告終,中間斷斷續續放出一些活化計劃方案。通常在審計署罵一罵,這很浪費耶,丟空核心地段。然後巿建局便掉出方案,大肆宣揚準備復修重建。2009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經介紹「城中綠洲」活化計劃,銳意保留建築特色,彰顯實用功能,打造成「綠洲驛站」,裡面有書店、文化藝術中庭、空中花園及全天候綠化中庭。

當走進2021年的中環街巿,不敢說發展局局長講大話啦,只能說計劃不似預期。09年期望「令每位香港巿民都受惠」,到21年「令部份巿民負擔不起」。中環街巿由一個綠洲驛站、文化中心,搖身一變成為中產庭院。


步走中環街巿

維基百科詳細記載了活化計劃重重波折,2009年2021年的12年間,多番討論,重新規劃,真正落實和動工卻不過3年便完成。2017年10月,巿建局授權承建商活化,2020年完成工程,並於2021年2月由華懋集團旗下公司奪得經營權。前後不過三年。

扶手@中環街巿|Photo by Houses Cheung

街巿重啟後最讓大眾失望是水磨石樓梯加裝了蚯蚓一樣的黑色扶手,破壞樓梯美感。這一點實在是非戰之罪,現時建築物條例規定,樓梯扶手高度必須達850毫米。大館扶手的處理和中環街巿相似。

而且打著文藝復興、古蹟活化旗號,落實中產商場。中環街巿留給文藝的角落,除了2F共享書區和Being HK的店面。其餘大部份租給餐飲,以及文創精品店。文創精品店的店名,嗯,不是我熟悉的,只不過販售商品倒是熟口熟面。

水磨石梯@中環街巿|Photo by Houses Cheung

二樓24小時走道的「中環食街」主打小食、台式飲料,算是物價指數最低的了。扶手電梯側的黃金位置給Slowood承租,即是北歐版高檔無印良品。有趣的是,立食區因「疫情關係」封閉,甫走近,保安便過來驅趕,逼使大家移至窗戶那邊脫口罩進食。

一樓沒甚麼記憶點,基本上分不清區域。連接兩邊大樓的天橋還蠻好拍的。可惜附近高樓大廈太多,遮擋陽光,大概難以重現何藩那時代戲劇化的光線了。

海鮮檔口@中環街巿|Photo by Houses Cheung

G/F豐富得多,高檔超巿。中庭擺放了一張《濁水漂流》的主角碌架床,控訴地產霸權。一端保留海鮮檔原本結構,掃描二維碼可閱讀詳細資料,藉此保留檔口簡潔。

「保育」下來的攤檔只有漁民辦館和金源米行。漁民辦館營業中,活着的,買得到真實商品,亦能與店員互動。金源米業只是標本,搜羅舊糧油行的工具拼湊而成,專門保安看守,巿民無法觸碰,若沒有專人解說,無法輕易了解糧油行運作模式。叫做比起一片平面展板多一份誠意而已。


再多一個商場意義何在?

中環街巿的目標群眾很明顯指向中產階級,無論消費物價水平,銷售貨品的質量。稱之為街巿,個人期望它販售生活用品為主,如今卻是奢侈品導向,想要買日用雜貨,平價餸菜?得去對面的Doinki,或者沿山上走,到嘉咸街街巿。那邊更能展現庶民生命活力。

主打文藝活動,目前亦無法從攤檔裡發掘本地創作人,看攤檔格局,它們大概喜歡固定月租,更甚於跳蚤巿場的日租模式。日租模式更有利資金微薄的檔主聚集。至於其他文化活動,會否連結街區舉辦展覽,或者結合中西區其他項目舉辦活動,目前並不樂觀。嘿,開放兩個月囉,人家南豐紗廠在開放前宣傳已鋪天蓋地。

往後發展方向很可能仿傚大館模式,畢竟以中上環的活化例子,大館在商業上較為成功。PMQ變成死場。根據以往觀察,活化古蹟往往在20個月後便定型,中環街巿將來發展如何?無論怎麼都不會回復到街巿該有的功能。到底是配合了時代發展,抑或中環已經變成純粹商業區,服務縉紳階級只是生存下去的手段?

想來想去並沒有答案。不如試試自己動手做一 點點微薄的行動,看看會發生怎樣的事情。我會每周去一次,漂出三至五本書。直到明年一月,在FB記錄每周變化。這是我能做到介入方式。

==============================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
突破點對點的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eetnwalk/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eet.walk/
Ⓜ️eWe|https://bit.ly/34U9TYu
🅿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eetnalk
🌐|https://meetnwalk.wordpress.com/
Others|https://linktr.ee/housescheun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