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博物馆中看战争(6)

(6)维护战后和平,介入地区冲突

在二战纪念堂同一条长廊里,还另有一片纪念墙,上面刻着相对来说不是很多的名字。每个名字代表着一位在战后为世界和平事业献出生命的新西兰人。竖排的名单共分三组,每组名单上方有一个石刻的花环,在三个花环的上方有三行大字写道:“刻在这面墙上的名字,属于那些新西兰人——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使得其他人可以生活在自由之中。”每个花环的下面都有地名,它们分别是:朝鲜,马来亚/婆罗洲,越南。

席卷全球并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都沉浸在和平终于实现的狂喜中,军人们纷纷解甲归田,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很不幸的是,世界并没有从此太平无事,而是继续有暗流在涌动,和平仅仅维持了不到5年,朝鲜半岛首先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许多人再次被卷入战火硝烟中了。

朝鲜战争爆发的两天后,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决议,号召联合国成员国协助韩国制止朝鲜的破坏和平的行为。新西兰总理西德尼·霍兰(Sidney Holland)认为,作为联合国成员国,遵守安理会的决议是新西兰义不容辞的义务,新西兰必须履行安理会的这项决议。考虑到新自身有限的军事力量,新西兰政府决定首先向半岛地区派出军舰,协助联合国军的行动。

由于新西兰自身海防的需要,当时能够派出的军舰只有两艘“湖”级护卫舰Tutira号和Pukaki号。7月3日,这两艘护卫舰便离开位于奥克兰的德文波特海军基地前往日本佐世保与其他英联邦军舰会合,统一归属英军指挥。这两艘军舰随后参与了仁川登陆战的海上掩护行动。后来又多几艘新西兰皇家海军的护卫舰参与半岛海域的行动。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新西兰海军舰艇至少有两艘在半岛海域参与行动,而于此期间,新西兰皇家海军仅有一位水兵在1951年8月的一次行动中阵亡。

新西兰不仅派出海军参与朝鲜半岛的冲突,也派出了地面部队。新西兰政府在1950年7月下旬,也就是战争爆发的一个月之后,发布通告,征募志愿者参与联合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新西兰青年对此征募通告反应非常踊跃,5天时间已经有5倍预定人数的志愿者报名。最后,有1044人从志愿者中选出,组成被称为“Kayforce”的新西兰皇家炮兵第16野战团以及后期到达的支援部队,该部队经过培训后于当年12月10日从惠灵顿港出发,新年前抵达韩国釜山,随后加入英国第二十七步兵旅,全面参与朝鲜战争。该炮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厮杀了两年半,参与了多次战斗行动,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1951年4月的加平战役和1951年10月的马良山战役。

加平战役是中国志愿军入朝后第5次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加平战役的战场在南朝鲜京畿道,此处是整条战线最为关键的插入点,由此可以割裂敌人东西战线间的联系,阻止东线敌人向志愿军主攻的东线增援。这一带是美军第九军的战区,由南朝鲜第六师进行防守。在志愿军的重点攻击下,南朝鲜第6师迅速崩溃了,导致整个防御圈出现明显缺口。此时,志愿军若突破加平山谷必将对联合国军造成非常严重的局面。原为第九军预备队的英联邦27旅受命封闭两条通向加平的通道,守军包括皇家澳大利亚团第3营和佩特里西亚公主麾下加拿大轻步兵团第2营,由新西兰皇家炮兵第16野战团与美国陆军第72重坦克营提供重炮支援。而中方攻击部队以40军118师为首。

激烈的战斗从4月23日午夜开始,中国志愿军的战士一浪接一浪向防御阵地冲来,军号声、哨子声响彻夜晚直至天明。据罗兰德·索珀所写的《第5次战役的开局——加平战役》,战斗贯穿24日,澳加阵地全都发生了白刃格斗。24日下午,澳军撤退以免被包围。加军则被完全包围。25日黎明,加军阵地所受压力减弱,下午,加拿大营之围得解。中方虽在人数上处于至少五比一的优势,火炮数量却远远不及,最终未能压倒澳加部队,使得进攻受到了遏制。后来,联合国军队主动放弃了加平,有序后撤。

在这次战役中,新西兰炮兵首次遭遇战斗伤亡,但他们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防守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成功遏制对手的进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在1952年2月的阅兵仪式上获得韩国总统的点名赞扬。新西兰炮兵支援下的皇家澳大利亚团第3营,美国第72重坦克营A连,和最后单独作战的佩特里西亚公主麾下加拿大轻步兵团2营,均被授予美国总统集体嘉奖。

此役英27旅的澳大利亚营共32人阵亡,59人伤,3人被俘;加拿大营10人战死,23人伤;新西兰炮兵团2人死,5人伤。联军对中方的损失估计为超过2000人伤亡。据中国志愿军第40军加平地区穿插战斗人员伤亡表称,51年4月23日至5月1日,40军在加平一带阵亡639,受伤2229,其他减员1521。

新西兰炮兵参与的另一场恶战是1951年10月3日到8日的第一次马良山战斗。这次战斗属于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是第64军第191师在临津江以西马良山、高旺山地区进行的防御战。相对应的进攻行动,在联合国军方面的代号是科曼多行动(Operation Commando)。

英联邦第1师及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一部,在包括新西兰皇家炮兵第16野战团在内的6个炮兵营、坦克120余辆及大量飞机支援下,向第191师防御阵地实施逐点、多梯队的轮番攻击。战至8日,第191师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一线,继续进行防御。英联邦第1师则前进3公里,占领了马良山。据联合国军方面统计,英联邦第1师共有20人死104人伤,志愿军方面283人死50人被俘。

在此役中,除了英联邦第1师各部队自有的110毫米迫击炮,76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重炮外,还有新西兰炮兵的88毫米25磅野战炮,总共有120多门炮和迫击炮,同时还得到两个英军坦克中队的支援。

在近一个月后,11月4日,第64军第191师集中3个营的兵力,在60门火炮、10辆坦克支援下,出敌不意地在白天向马良山实施反击,于19时夺回马良山阵地,并在随后几天里击退了英军的多次反击,守住了马良山。也许英军丢掉马良山是因为新西兰炮兵缺阵吧?此时新西兰炮兵已调往他处守卫,由此可以认为,新西兰炮兵在马良山战斗中是成败的关键。

1951年末之后,朝鲜战争上对阵的双方都加强了防卫力量,战场处于僵持局面。在这一阶段,作为步兵巡逻支援力量的新西兰炮兵依然坚守在自己的阵地,偶尔提供防御火力击退对方的攻击,或用猛烈的轰击破坏对方的防御阵地,或进行常规骚扰性的轰炸。在这一阶段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一共发射了约75万发炮弹,由此获得了该师炮兵部队中最出彩的部队的名声。

在停战之后,新西兰炮兵一直驻守在临津江一带,直到1954年11月撤出回国。除了炮兵部队外,新西兰还派遣了400多名各级人员,在1951至1956年间参与英联邦第一师的战场服务和战后驻守。

朝鲜战争期间及停战后,新西兰一共有约3800名军人参与Kayforce部队,另有1300人在新西兰皇家海军中参与行动,共有33名战士在战争中丧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被埋葬在韩国釜山的联合国纪念公墓。其他损失包括79人受伤和1人被俘。在博物馆朝鲜战争的纪念墙上,目测有约41个人名,估计其中也包括各种原因死于停战之后的人员。

人类社会总是不平静,国际间出于各种原因时常有对抗。在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大阵营间的冷战中,也不时有局部流血热战发生。1963年到1966年,在东南亚地区,发生了简称为印马对抗的流血冲突,即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与同族近邻的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冲突。

60年代初,原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等地人民要求独立,在非殖民化行动中由马来亚联同新加坡、婆罗洲北部的沙巴州及砂拉越州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而近邻的印度尼西亚,在经历了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先期宣告独立。

这两个国家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相互敌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谓的“大印尼梦”。印尼的苏加诺总统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要建立一个包括东南亚所有讲马来语的人的“大印度尼西亚”,要接管文莱、婆罗洲和东帝汶,也要将马来亚和菲律宾等纳入版图之内,从而成为国际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同时,苏加诺高举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旗帜也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大力支持。英美则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及自身的利益而坚决支持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

1963年初,冲突正式开始,在大量正规军以游击队的方式渗透并发生战斗之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接到多次提供协助的请求,但新西兰政府并不积极。新西兰与印尼也是邻居,并不愿意发生冲突破坏相互关系。但在1964年印尼“伟大的革命领袖”苏加诺决定通过扩大对马来半岛的军事行动来进一步提高冲突强度时,新西兰就无法置身事外了。

当年九月,印尼98名伞兵降落在柔佛,皇家新西兰步兵团第一营是英联邦在该地区唯一的军事力量。在得到新西兰政府的许可后,第一营追捕了全部的入侵者。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几十名印尼士兵又在柔佛——马六甲边境登陆,但也被新西兰士兵全部俘虏。由于印尼方面不断的挑衅,新西兰政府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不得不认真着手部署增加武装力量打击叛乱。第一营从1965年5月开始展开主动行动,参加了一系列的战斗。

1965 年夏天,苏加诺健康严重恶化。1965年9月底,印尼发生政变。随即,苏哈托将军平息了他称之为“共产主义政变”的骚动,并在镇压过程中屠杀大约几十万印尼共产党和左翼分子,被处决的共产党人中包括了约30万的华人,世界上第三大的共产党组织被彻底瓦解了,改变了印尼国内的形势。到年底,苏哈托将军在印度尼西亚完全掌握政权,结束了苏加诺的终身总统梦和大印尼梦。到1966年5月,与马来西亚的对峙基本上缓解了,暴力在六月结束,于8月11日双方签署了和平条约。

印尼与马来西亚联邦的冲突,似乎并没有发生非常惨烈的战斗,但看博物馆的纪念墙上,在马来亚/婆罗洲的名称之下,阵亡战士名单有66名之多,让人甚感奇怪。看来,维护地区和平也需要和平战士去抛洒热血。

马来亚/婆罗洲纪念墙旁的战争纪念墙是纪念大家非常熟悉的越南战争。新西兰和以往参加一战、二战一样,也没有缺席越南战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派出了炮兵、步兵、卫生兵,还有海空军,以及一些工程人员。总共有近3900名战士参与了越战,最后有187人受伤,37人的生命永远消失在那片热带丛林里了。

在战后冲突纪念墙的前面,还有一面墙,上面并没有人名名单,空空荡荡的墙上只有这样的文字:“但愿永远不会再有其他人的名字刻在这里。”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但我认为,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新西兰人依然抱有那股子理想主义的热情,甚至于为了他人的自由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面墙将来就难以始终保持空白了。

《新西兰游记:再探天涯之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