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博物馆中看战争(4)

(4)布尔战争,为了帝国而走出海岛之战

十九世纪末,在远离新西兰的地方,在非洲的最南端,发生了一场战争。人类社会为了利益或其他原因发生战争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毫不奇怪。但奇怪的是,这场在地球遥远一角的战争却牵动了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们的心,竟然能把许多不相干的人都引入战乱中。战争虽然与新西兰毫无关系,却有许多新西兰的年轻人竟然奋不顾身地踊跃参战。

这场战争叫做“布尔战争”,正式的名称是“第二次布尔战争”,具体是指1899年10月11日到1902年5月31日大英帝国与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在南部非洲建立的两个政权——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

“布尔”来源于荷兰语“Boer”(农民)一词,是居住于南非的有荷兰、法国和德国白人血统的混合民族的称呼。这些人的先辈早在十七世纪便已移民南部非洲,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并自行管理,独立发展。实际上,也是在那段时间,荷兰人在台湾也建立过一个政权,如果不是郑成功打败并驱逐了他们,或许台湾也会有另外一帮“布尔人”,东亚的版图和局势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布尔人首先来到南非建立殖民地,在黑非洲建立了白人统治的区域。十八世纪末,英国人也来到南部非洲,用购买的方式挤占了最南端的一角,建立起开普殖民地,成为英国势力进入非洲的桥头堡。由于双方观念的巨大差别,布尔人不能忍受英国殖民政府的政策,坚决抵制英国人的统治,便向北迁居并成立了两个布尔人的独立政权。他们与英国人时而和平共处,时而冲突争夺,互相始终存在敌意。当南非地区发现钻石矿和黄金矿之后,双方的摩擦加剧,最终在十九世纪末发生了一场大的冲突,即是惨烈的第二次布尔战争。

战争开始之后,由于装备相对精良、准备比较充分的布尔军队主动进攻,加之布尔战士英勇机智,屡屡击败仓促上阵应战的英军。在屡遭败绩之后,英军不得不大规模增兵,与英国在世界其他地方殖民地的志愿军一同,以45万大军的强大武力对阵总人口44万、军队不到10万的布尔人,轻易便取得了胜利,占领了他们的地盘。但不曾想,战败的布尔人并不屈服,坚持采用游击战不断进行袭扰,以“全民皆兵”的方式顽强抵抗,使得英国人疲于应对。为此,英军采用建立居民集中营和拉网式扫荡相结合的方法还击,使得布尔人在武力围剿和贫病交加中损失巨大。

最终,双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筋疲力尽,不得不坐在谈判桌前。通过谈判,他们签订了弗里尼欣条约。布尔人放下武器,不再对抗,承认英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由此,英国彻底赢得了战争。同时,在条约中也约定,英方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准许他们保留枪支用于自卫,还提供三百万英镑给战争中遭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作为赔偿,对战争中的布尔军事指挥官均不判处死刑等等。

由此,经过近三年的血腥战斗和艰苦的谈判,布尔战争终于以比较体面的方式结束了。几年后,1907年英帝国同意南非实行自治,并在随后不久,将整个南非联盟交由布尔人全权统一管理。

新西兰人的参战是在战争最艰苦的那段时间。那是在布尔战争爆发之后不久,战场上英军的形势危急,而英帝国版图广大,军队分散,一时难以集中兵力。为此,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当局召开军事首脑会议,决定向南非派遣志愿军,支援英军的行动。这一决定得到了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等殖民地的响应,纷纷派遣志愿军到南非。

当时,新西兰从政府当局到民间人士均群情激奋,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狂热的青年们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参战上战场,去保卫大英帝国的南非领地。在青年志愿军出发的日子,海边的港口有如潮的人群为志愿兵团送行,摇动的鲜花如海浪翻滚。

据资料介绍,新西兰为这场战争输送了六千五百名志愿军士兵,还有八千匹马,另有一批医生、护士、兽医和几位学校教师随行。虽然伦敦方面不准许,但仍有毛利族士兵加入了参战队伍。从参战到战争结束,浴血奋战的新西兰志愿军共有71人阵亡,他们成为了新西兰人心目中的英雄;另有159人因病或其他意外死亡。布尔战争是新西兰人的军队走出小小海岛汇入大英帝国世界范围军事行动的第一战。

在展馆中央,我们见到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塑像。外观上看,塑像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一样,身着宽松的长袍,仰头望向前方天空,右手高高抬起,手掌微微翻起朝上,左手下垂,拿着一束花,靠在身旁。塑像的底座上刻着一串字母:“Zealandia”。这就是“西兰蒂亚”,可以认为是新西兰曾经的爱称,也正是近期地质学家号称发现的世界第八大洲的名称。实际上,西兰蒂亚这个名称最早是出现在1857年的一本书——《New Zealand or Zealandia, The Britain of the South Seas(新西兰或西兰蒂亚,南太平洋上的不列颠)》。用这个特殊的名字来指称新西兰,带有非常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自从这个名称出现之后,曾经掀起一轮颂扬新西兰的爱国热潮,诗人们也用它来讴歌这片自由的土地。但在20世纪之后,这个名字便渐渐沉寂,直到近期。

西兰蒂亚女神

显然,这个名为西兰蒂亚的女神塑像,象征着新西兰。在女神塑像身后墙壁上方,有一块木匾,上面大字写着:“At the Empire’s Call: The Anglo-Boer War(响应帝国的号召:英布战争)”。这里就是纪念新西兰参与布尔战争的展示区。

这里展示了一些照片、图画、文字和其他物品,介绍了当时的人物以及战场上的战斗画面。其中有一个白布横幅,横幅两边有英国和新西兰的旗帜,中间写着:“Good luck to our boys(祝愿我们的孩子们好运)”,是当时新西兰人民对他们那些走上战场英勇奋战的子弟们的良好祝福。而从新西兰去到南非的青年志愿军战士们,也都确实不负期望,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赢得了骁勇善战的美名。位于南非斯灵格斯芬泰恩(Slingersfontein)附近的一座山,还以“新西兰”来命名,就是因为新西兰士兵在这里与布尔人发生过激战并赢得了胜利。

新西兰人对这场战争表现出的热情和献身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年轻人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誉主动冲进枪林弹雨去流血牺牲,一定是出于某种崇高的精神,即所谓的“家国情怀”。对这种伟大的情怀,我们都非常熟悉。在上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当中国遭遇日本侵略的时候,许多海外华侨毅然回国投身抗战,或大量捐款捐物支持国家抗敌;在上世纪中叶一个新政权成立时,海外侨胞也是同样的热血沸腾,踊跃回国,积极参加他们所期望的自由民主新中国的建设。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是对民族自身的深情大爱,是对自己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西兰的情形与此相似,当时许多政府高层和社会贤达,例如新西兰总理理查德·塞登,均出生于英国,是第一代移民。而当年走上南非战场的许多新西兰士兵,估计大多是出生在新西兰的第二代移民,但他们仍然将大英帝国看作是自己的祖国。此时,大英帝国正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国雄霸天下、威风凛凛。由此可知新西兰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来源了。

在展馆的一面纪念墙上,按字母顺序刻下了所有布尔战争中阵亡的新西兰战士的名字。在英国国旗和新西兰国旗护卫的纪念墙中间,刻有以下字句:“镌刻在这面墙上的名字,属于那些在南非战争中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他们的国家的新西兰人。”

英布战争纪念墙

布尔战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里我们还能感觉到,当年的新西兰人与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同族同胞一起战斗时所表现出的民族认同感,他们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却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让人颇为感慨。看镌刻在墙上的这些牺牲于百多年前的士兵的名字,我不知道今天普通的新西兰人是否依然认同他们的选择,看他们仍郑重地纪念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我相信,他们一定仍然敬重那些为民族牺牲的战士吧!(续见博物馆中看战争(5)

《新西兰游记:再探天涯之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