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博物馆中看战争(3)

(3)土地战争,是民族抗争,也是文明的对垒

博物馆内所涉及的战争,最早追溯到欧洲人来到新西兰,土著民族毛利人与英国皇室签订怀唐伊协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所发生的民族冲突。

博物馆有一面墙,特意设计为纪念这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战争。弧形的墙面上方装饰着一个金色的花环,花环下有由金色字母组成的一个短语:“Kia mate toa”。据介绍,这个短语是新西兰军队中奥塔哥和南部地区部队的格言,意思是“战斗到死”也可翻译为“在死亡中坚强”。格言下面的文字是:缅怀所有那些在1845年—1872年新西兰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们;通过战争他们赢得了我们所知的和平。

在这面纪念墙的两边分别有一面“米”字英国国旗和一面鲜红色点缀着“十”字、四角星和月牙的毛利要塞旗帜。纪念墙上标示的年份区间正是整个新西兰内战延续的时期。

新西兰内战是1845年到1872年发生在新西兰的殖民政府与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一系列的武装冲突。因为冲突的起因主要与土地权属有关,因而这场内战也叫做“土地战争”。战争最初是由欧洲移民定居者购买毛利人的土地和占有一些所有权不明的无主土地而引发争议,造成了紧张的局势和局部冲突,后来冲突扩大升级为部分毛利部落联合抵抗进一步的土地买卖,甚至拒绝承认英王室的统治权。

凡是读过一些近代世界史书的人,一见到“殖民地”“土著居民”“战争”这样的字眼,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种族灭绝”“文化毁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等等之类的景象,会联想到我们的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等等殖民地原住民被欺凌屠杀甚至几乎被灭绝的场景。不过,在新西兰,殖民政府与土著居民之间的战争,场景并非如此血腥,结局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惨不忍睹。

在战争之前,由于毛利人认识到部落间利益冲突难以在内部解决,同时英帝国能带给他们许多先进的技术知识,因而绝大部分毛利部落和平自愿地与英王室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自愿接受英国的管辖。在条约签订之后发生毛利人与殖民政府之间的冲突,并进而转变为一场旷日持久此起彼伏的战争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利益的争夺,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同文明的冲突。后一部分的主要争议是源于对条约文本中“主权”(sovereignty)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于公平买卖和契约精神的理解上。

怀唐伊条约签署之前,毛利部落之间发生了血腥的兼并战,即所谓毛瑟枪战争,留下了大片无人区。此前,毛利人与移民之间已有许多土地买卖,殖民地政府还致力于维护土著居民的利益。但随着定居者增多,居住和耕作的土地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开始允许移民者占有一些所有权不明的土地,由此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发生。由于怀唐伊条约的英文文本与毛利文文本在“主权”一词上存在词义与理解上的差异,毛利人认为所有的无主土地均归属于毛利人,殖民政府无权处置,冲突由此深化。

冲突的早期,在零星的部落抗争中,毛利人占据了主导权。但在1860年代后,部分激进的毛利部落掀起“国王运动”,威胁到了英国王室的权威和统治,同时,随着欧洲移民人口增多,势力逐渐增大,尤其在1862年之后,殖民政府调集了数千英军参与冲突,对毛利人的国王运动进行镇压,以便使移民定居者能获得居住和耕种的土地。在战事的最高峰时期,一万八千名有炮兵、骑兵的英国军队和当地民兵及亲政府的毛利部落战士,对阵约4000名反叛部落的毛利勇士。由于武器和人数的劣势,毛利人从要塞阵地战改为在茂密灌木丛中的游击战。

在此期间,远在伦敦的英国内阁并不支持大规模战争,而是一再敦促殖民政府尽量用谈判的手段解决纠纷,因而战争并未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是在此期间,新西兰殖民政府除了调集英军外,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包括当地的民兵、步枪志愿者团体、专业护林员和亲政府的毛利部落勇士队伍。

最终这场战争的结果以殖民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殖民政府通过立法,对战败的毛利部落施以惩罚,以惩戒叛乱的名义没收了大片的土地。战后通过谈判协商,其中大约一半的没收土地支付了金钱或退还给毛利部落,但通常并没有返还给原来的主人,因而对毛利部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历时多年,给双方造成了一些伤亡。在近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殖民政府方面英军和民兵包括平民共有约八百人死亡,毛利部落总的死亡人数为两千来人。

博物馆中展出了那一时期的一些实物展品,有土著居民简陋的长矛、长杆砍刀等一类很原始的武器,也有英军使用的毛瑟枪、红色的军服和旗帜,可以看出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之悬殊。

双方的武器

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殖民时期发生的战争相比,新西兰的内战相对并不那么激烈,人员的伤亡也相对较轻,这为后来的民族和解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历史遗留问题中,最关键也是最有争议的是没收土地和无主土地的归属问题。

从那个年代起,毛利人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向政府方面提出抗议,直到战争结束一百年后的1975年,才专门成立了怀唐伊调解庭(Waitangi Tribunal),审理与怀唐伊条约有关的法案,受理了许多毛利部落向政府提出的权利诉求案件,纠正过往的一些错失。调解庭经过大量的调研做出报告,批评了英王室在战争中的一些行为,同时也指出毛利部落有违反条约的行为。最后通过协商庭外和解,政府以金钱或土地的形式向毛利人做出赔偿,王室官方也正式对毛利部落做了道歉。由此,新西兰政府与毛利部落双方在法律和协商的框架下达成了重大和解。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土著民族的基本诉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应,而文明进步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没有走回头路,争议也基本上以公平正义的方式得到的解决。

由以上的历史故事可知,新西兰的民族冲突,根本在于争夺土地资源,就像中国上世纪的革命和内战,也是由土地开始的。怪不得人们常说,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是中国内战争夺的最后以一方夺取政权且全部土地充公而落下帷幕,许多曾为土地流血战斗的人们,最终并没有得到土地。

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在最早的毛利人时期,并无明文规定的土地制度。在毛利人的观念里,土地是神的馈赠,一切与土地相关的财富均由部落酋长代表神进行分配。只是在欧洲移民来到之后,才有了土地的买卖,也才逐渐建立起私有财产的观念。

在争夺土地的新西兰内战期间,1860年代,新西兰国会出台了多项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普通毛利人有权将其所属土地在市场上公开拍卖,并不需要经过部落酋长的批准,由此彻底瓦解了毛利人原来的土地部落公有制,进一步明确私人占有的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受到法律最大限度的保护。

在新西兰,与土地相关的还有另一个故事。约在十年前,新西兰的报刊曾发布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标题为“有土地,求继承”。消息内容是有一间酒店的开发商在施工过程中遇上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当他们想利用附近一块闲置的土地时,发现那一大块土地中好几块地的产权所有人竟然分别是五名一百多年前来新西兰淘金的中国人。为此,开发商不得不登报寻找当年淘金客的继承人,以便可以进行土地买卖并开发。但如此久远的历史变迁,当年的淘金华人或许早已回国,或许死于异乡,他们的后人完全无从寻找,因而土地的继承人问题也不易解决。

依照新西兰法律,任何土地的产权都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在产权生效的999年之后,土地无人继承方可收归国有。问题最终提到新西兰议会进行释法讨论。2012年,新西兰议会反复商讨这块土地的解决办法,最终的决定仍然是:那五名淘金客当年用血汗购置的土地,权属应该归他们的子孙。政府和开发商永远不可跨越法律的边界,不经当事人允许不得使用。看来,那项工程只能另作规划了,而那片土地也只有继续荒芜,静静地等待着真正的主人突然出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不过现如今,作为没有一寸私有土地的中国人来说,一切都非常地遥远。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只能当作一则传奇故事,在听过、了解过之后,一笑置之。(续见博物馆中看战争(4)


《新西兰游记:再探天涯之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