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大堂深似海,国史壮如歌

和许多地方的大门一样,正中间的大门从来就不会为普通民众打开。我们从侧门走进南京总统府,走过几十米的院子,来到大堂前。这是一座中式殿堂建筑,与西式凯旋门样式的大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堂建筑为抱厦五间面阔七间,青砖铺地,黑瓦盖顶,硬山顶单层双檐,屋脊两端翘起。大堂之后,与大堂穿堂相连的是二堂,而视线可以一直深入,沿主轴线向后贯通,似乎望不到底。

大堂正中的横梁上,悬挂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看着这牌匾,我突然想到,景区连大门都不肯为公众打开,这天下真能为公?也就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已,而放在这里不过是为了让游客感到,此地的展示正是总统府的原貌。

宽大的大堂各处都显得比较新净,同时空空荡荡并无任何家具桌椅之类摆设,视线里只见到立有多根红色立柱。与通常的庙堂宗祠的大堂相似,在最前面中间两根立柱上,挂有一副鎏金漆书对联:

大堂深似海,长挟石城沧桑、钟山风雨;

国史壮如歌,曾振辛亥鼙鼓、己丑雷霆。

在大堂内纵深的第四对堂柱上,还有一副对联,联语为:

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

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

看这两副对联的内容,显然不是旧时的旧物。据说,2006年年中,南京有关的建设办公室和江苏楹联研究会联手进行了一次“南京总统府景点征联”活动,选出了一些佳联挂在总统府各处。说实话,我为没能见到旧时的对联感到遗憾,如此有内涵的历史景区,一定曾经挂有许多旧时名人的楹联。由于在政权转换之后未能第一时间将此地定为文物保护区,想来,许多旧时的文物包括楹联早已失散,无处追寻了。

南京总统府大堂

眼前这第一副对联,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级机关晚晴诗社副主编陈百楼先生所撰,内容也颇有历史底蕴。首句“大堂深似海”,寓意极为深邃,既指贯穿大堂的中轴线一眼望不到底,又暗喻了从石头城到“钟山风雨”的历史长河中,此地所经历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南京城和这座总统府所在地,发生过许许多多让人荡气回肠的事件,走过许许多多令人仰视的英雄人物。从辛亥革命到49年的风云变幻,这座总统府也经历了沧桑巨变与血和火的洗礼。

第二副对联远看正好在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匾额两侧,描绘的显然是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孙中山那一代人所开创的“民主共和”,现在回头看,也同样是历史陈迹了。虽说又过去了百余年,国家的面貌以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但至于说到“民权”等当时那代人的理想,实现了多少却是见仁见智了。

我平时经常会到乡下随便游走,进过许多村子里的宗族祠堂,一般也有比较宽阔的大堂(也就是相对而言,与此地完全不能相比),大多非常陈旧破败,但总会有一副对联,用文字解说家族的源流或志向。总统府是前朝执政集团的最高机关,与宗祠有某些类 似,但作为前朝的宗祠,现在只能由后来的执政集团摆布,显然不能代表原来集团的意志了,只不过是被胜利者当做战利品,用以炫耀胜利,并宣扬胜利者的观念。若能展示原装的对联,其欣赏价值将大幅提升。

站在大堂内,向四处张望,可以见到墙壁上挂有巨幅的油画,一共有六幅。这六幅油画的名称分别是:煦园曙光、国共和谈、国府西迁、共和肇始、敕治两江和天国风云。这六幅油画用图画的方式艺术地展现出这个殿堂曾经经历的几个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简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史迹。

因为我看这几幅画时的顺序,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正好反方向,在此也就用倒叙来解说了。

所谓“煦园曙光”,系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象征着旧政权的失败,新政权即将诞生。画面描绘的是在那一时刻的几天之后即4月27日,解放军几位高级将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昂首阔步走进总统府时的情形。从此,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当时大多数民众一定都异常兴奋,心中都抱有许多的梦想和期待。若再多问一句,那些梦后来有多少实现了呢?答案就可能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了。

油画“国共和谈”,描绘的是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国共和谈的地点从重庆改到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画面中有蒋介石、陈诚、周恩来、董必武、张群和劭力子等。我数了一下,画面中后面还站有一位,不知是谁,没作介绍。当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为了争夺政权再起战端。美国和苏联均希望中国国内维持和平局面,分别向国共两党施加压力和影响,迫使国共两党接受和谈。美国先后派遣特使赫尔利、马歇尔来主持和谈。但国共两方均无诚意,最终谈判破裂,中华大地再次战火连天,直到决出雌雄,方才罢休。如果当年能够和谈成功,军队国家化,双方组成联合政府,然后进行民主选举,实现宪政,民主共和的理想真正实现,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说实话,我的想象力好像有些不太够用。

国共和谈

“国府西迁”则描绘了1937年11月日军即将兵临南京城下,林森率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时的情形。画面中从左至右分别为立法院长孙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长于右任、行政院长蒋介石、司法院长居正、考试院长戴季陶,画家作画时考虑的人选特别显示出国民政府按照孙中山五权分立原则建立起的政府架构。说到“西迁”,实际上,中国高层的有识之士早已知道“中日必有一战”。蒋介石于1934年聘任的军事总顾问德国退役陆军上将法肯豪森,在1935年8月拟就的一份《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中,特别重点研讨中日开战后的形势,提议“终至四川为最后防地,富庶而因地理关系特形安全之省份。”蒋介石在此处写有旁批:“最后根据地”。此一时期,工农红军正在过草地,在奋力突破各种堵截的长征途中;而蒋介石也正在西南视察,并且明确提出了以“四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的复兴基地建设方针,为持久抗战做准备。由此可知,中国能够在力量对比悬殊、半壁江山沦陷的情况下坚持到二战结束,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绝非侥幸。

国府西迁

“共和肇始”反应的是民主革命先贤们推翻满清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伟大业绩。画面选取1912年1月孙中山等人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的情形。孙中山正是在此地宣誓成为临时大总统。画面中有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陆军总长黄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参议院长林森、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和法制局长宋教人。实际上,满清末帝溥仪是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国正式离开历史舞台。推翻满清政权的第一功臣是袁世凯,而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政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应该是从国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国民政府第一任大总统那一刻算起。不能因为袁世凯后来走了回头路而否认他建立共和的伟大功绩。当然,如果画上袁世凯,就与此地完全无关了。

再下一幅油画是“敕治两江”。中国的两江三省,是粮赋重地,东南锁钥。清朝政府先后敕封重臣任两江总督,画面中左起分别为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满清早在康熙年间便已设置有两江总督之职,系满清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担任过两江总督的官员多达八九十人,有满人也有汉人。其中有一位叫陆建瀛,任内遇上太平军进军江宁(今南京),城破时被杀。也许他的被杀现场正是在这间大堂所在的位置。上述画面中的五人,均为汉人,除了张之洞,其余四人均由镇压太平军起家。这五人都是晚清时期对全国局势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朝廷重臣,也都是曾在此地办过公的实力人物。由此看来,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果,就是用战火为朝廷遴选出了几位堪当重任的大臣。

最后一幅画作是“天国风云”。画面上是天王洪秀全率诸王建立太平天国,与满清政府形成分庭抗礼之势。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遂改名天京并将太平天国定都于此。就在这原来的两江总督署的位置,大兴土木修建成为天王宫。现今总统府大堂,正是当年天王宫的金龙殿——又称为“荣光大殿”——的所在地,是洪秀全上朝时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悲剧收场。在满清全力围剿下,天京合围后,城内粮食不足,洪秀全带头吃草团——即所谓“甜露”——充饥,因此得病而死。众将领根据天王的遗愿,就在金龙殿他的宝座下挖掘一个坑,将洪秀全遗体用绣龙黄缎包起埋入安葬。清兵入城后,将洪秀全尸体掘出鞭尸,最后烧成灰烬。又将被擒的李秀成等将领绑在金龙殿的立柱上刑讯。最后放火焚毁,金龙殿最终与洪秀全等人一同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如今的大堂,是后来曾国藩重建的两江总督署大堂。

看完这些油画,我们回头再看大堂前的那副对联,禁不住深深感叹,历史是如此地波云诡谲,变化多端,如大海般深不可测又暗流涌动。百多年来的近代史,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了。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结局最为悲壮;满清虽有许多忠心耿耿的能臣勉力支撑,最终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孙中山等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史,也是一段屡败屡战的悲壮历史,虽然孙中山能荣登临时大总统之位,却“柄国不满百日”,不得不将权位拱手让人;日军兵临城下时的国府西迁,同样是充满了悲壮色彩,匆忙而去,留下了满城军民任人宰割;而最后百万雄狮过大江时的国民政府,惶惶然离去,更是悲壮至极。这样的一段近代史,用“大堂深似海,国史壮如歌”来形容,其中之“壮”实为悲壮至极之“壮”。

《青山依旧之改朝换代总统府》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