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宁扬游—朝代更迭,江山依旧

穿过外观和结构都相对简单的内红门,经过长长的甬道,走上宽阔的升仙桥,抬头看去,一座高大宏伟的城门楼陡然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明孝陵最为重要的建筑——方城,也叫明楼。

方城是一座长方形的中式城堡建筑,用大块整齐的石条垒砌而成,下部有须弥座,墙体高度约十五六米,正中辟有一拱形洞门,专业名词叫做门券,门内为长长的斜坡台阶隧道。城楼两边有东西影壁,壁上的四角都有精细的砖雕花卉装饰。

明孝陵方城

走过洞门隧道后,有一窄长的横向通道,可算作是一个院落,而正前方,迎面便是称为宝城的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墓。

巨大的宝城,厚实坚固,形成一座长有密林的小山。宝城下部砌巨形长条石,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据说宝城开凿于玩珠峰山体之内,再填以卵石、黄土修筑成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山头。

这个巨大的圆形土丘里是否葬有朱元璋,民间有各种传说。当年朱元璋出殡时,所有南京城墙里十八、外十八共三十六个城门同时洞开,完全相同的葬礼仪仗从各门一涌而出,让民众完全不清楚朱元璋具体葬于何处,是否另有隐秘的墓园。明孝陵至今没有发现盗墓的痕迹,有关部门也没有发掘的计划,墓里有何物无人能十分确定。不过,大家都坚信,朱元璋就在这里面,隔着这厚厚的封土层和诡秘而致命机关陷阱,注视着变化万端的外部世界。

在宝城与明楼之间这个窄长的院落的两侧,均有砖石砌成的斜坡,供上方城用。登上方城,站在垛口旁向前望去,满眼浓密的绿树,郁郁葱葱。绿树浓荫的正中,便是我们一路走来的甬道。

回身看,方城城台上建有宫殿式的砖砌建筑,即明楼,东西阔近40米,南北深约20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墙体涂为红色,正面有券门三个。

方城顶部,原先就建有宫殿式的明楼,满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明楼屋顶毁于兵火,仅存四面砖墙。一百多年来,由于没有屋顶庇护,雨水不断侵蚀四壁残垣,并顺着明楼四周墙面向下渗漏。风雨无情,整座方城被风雨不断摧残,终有一日会达到它的极限。

也许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同时又可以保护历史文物,2008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明孝陵明楼保护设计方案。同年6月15日,明楼加顶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按照历史记载的尺寸重新修建,为了牢固还增加了沉钢支架。我们来得晚了几年,否则这巍峨方城的沦落和凌乱,会更让人感慨人世沧桑。不过,据说新修建的建筑也遭到一些古建保护专家的质疑,认为破坏了原建,墙体拆除、台基钻孔都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我觉得,从保护的角度来看,相较而论,重修明楼总比继续让方城裸奔要好吧?但从欣赏古建的角度,我倒是更愿欣赏裸露在风雨中的自然状态,可以一目了然古建曾经硬朗的体魄是如何在漫漫的岁月中销蚀耗尽的。

走进明楼内部,宽阔的大堂内,立有展示牌,上面是明朝所有帝陵情况的图文简介。 “明朝十九陵”图文表格,将明朝帝陵分布图、陵名、地理位置、墓主等情况做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登基后,将自己的高祖到父亲几代全面追封谥号,在江苏盱眙重建祖陵,在安徽凤阳建父母的皇陵。除了孝陵外,朱元璋的子孙,明朝的所有皇帝都有相应的帝陵,大多建在北京昌平。明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定都在南京,前后经历53年。到永乐十八年,为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强敌的南侵,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平。此举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虽有其高祖到父亲的祖陵、皇陵,但朱元璋的孝陵才是明代帝陵的开山作。中国古代帝王陵寑规制从春秋时期开始,先有“依山起陵”,再有“依山环水”,经秦、汉、唐、宋几代,帝陵逐渐发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和中轴对称的规整格局。但明孝陵打破了以往朝代帝陵的祖制,第一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一个新的陵寝格局:“前方后圆”,并由此影响了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因而可以说,明孝陵是真正拥有个性的皇帝陵寝,也是明清帝陵的开辟者,是领袖级的开山之作。这不仅是风水格局的开创,也是礼制的开创,进一步突出了皇权政治至高无上地位,更是在以过往各个朝代为鉴,因为那些个朝代都已灭亡,为了自家江山的千秋万代,不得不有所创新,寻找真正能保江山万代的帝陵规制。

朱元璋能有此创新能力,我估计他一定是去过许多帝陵观摩。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当上皇帝之后,按例要去一一祭奠过去的开基帝王,给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各敬一杯酒。后来满清的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经南京时总不忘来拜谒明孝陵,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来祭拜明孝陵,都是遵循了同样的规矩。

朱元璋有能力学习既往帝陵规制并有所突破,在其他方面也一样有魄力突破以往朝代帝王的做法。保自家江山万代,要以前朝为鉴,以免重蹈覆辙,这正是他突破旧例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明代藩封制度即是另一例。

各朝代开基帝王都有一个十分棘手又不得不千方百计去做的事情,就是要防范开国功臣图谋不轨。朱元璋称帝后不久,除了诛杀不少功臣之外,为了抵御侵略、拱卫王室同时控制功臣的目的,分封了诸皇子为亲王,并建立起一套严厉的封藩准则。他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给予各藩王优厚待遇和巨大权利,且各藩府均有极大的兵权,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几万不等。藩王作为宗室对属地的异姓功臣起到了监视、限制的作用,大大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但有一利必有一弊,防了外敌和功臣,又疏忽了藩王,因不能从根本上对藩王的军权进行过多限制,最终造成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了朱元璋指定接班人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深知藩王权力对皇权的威胁,废革诸藩和大幅削减藩王的军力,同时继续用锦衣玉食供养藩王及后代,最终却因庞大的宗室耗费使明后期出现了严峻的财务危机,成了致使明朝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元璋若泉下有知,一定懊悔自己能力仍未能登峰造极,未能找到保万代的良方。明朝的灭亡也证明了朱元璋开创的新的帝陵规制仍然不能保子孙万代江山。

清朝几乎完全抄袭明朝的规制,只保得皇权二百多年。同样,民国宏伟的中山陵虽又进一步创新规制,国民党的江山却不过几十年。而更加创新的水晶棺规制,是苏联为其开国领袖所开创,许多追随苏联体制的共产党国家也都争相效仿,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变色,证明了同样不能保一党一派的万代江山。

由此可知,一家一姓之天下、一党一派之江山,虽垄断了国家权力和全社会的利益,却不能保独享权力千秋万代。民主国家的实践证明,唯民主政体,由每届政府追随民意逐渐应变而进步,方可能有万代的平安与发展。

站在方城之上,望着明太祖陵寝的巨大封土堆,我感慨于朱元璋超凡的才能和成就,但无论他如何殚精竭虑,他所期望的子孙万代,早已破灭了。在明之后,朝代仍在更迭,而锦绣江山依旧。

《青山依旧之千秋帝业明孝陵》6

鉴于我这种模式的游记在matters欣赏的人不多,徒耗自己和读者的时间精力而无益,在此仅每个景点选一两篇展示一下即可,不再全部顺序贴出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