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宁扬游—荒烟野蔓中的残垣废墟

陵墓上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通常叫做“享殿”。明孝陵的地面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殿堂“孝陵殿”,也即是享殿,早已被毁。据说那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毁于战火。在阔大壮观的台基上,现今能见到的只是一座小小的三开间殿堂,让人觉得像是一个胖大和尚的身躯上长着一个小瘦猴的头,很不相称。

原先的享殿,查有关的数据可知,三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尚残存,台基上仍留有大型柱础56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即常说的台阶,其间尚存六块浮雕云龙山水的大陛石,其中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浮雕图案精致而生动。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马皇后神位和其他妃嫔神主牌位,殿前和殿内是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孝陵享殿是仿照明故宫中最重要的建筑奉天殿设计,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根据现存享殿台基上石柱础来看,原来的享殿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非常壮观的建筑。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以九为最高数,五为居中数,后人便将“九五”说成是人君的象征,帝位称为“九五之尊”。享殿原先正是以此规格建设。被兵火毁坏之后,同治四年、十二年都曾在原址缩小重建,现存的殿堂据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江总督刘坤一督修的。重建的享殿为三开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大大缩水了。说实话,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年代,满清朝廷能够在财源几近枯竭的情况下,出钱为前朝皇帝陵寝重建这样一间大殿也算是很给面子了,而且将重建的前朝帝王陵寝建筑缩小一些规模,以便与本王朝先帝陵寝规模相区别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在康熙和乾隆时代,或许能够按原先的规模重建,一方面那时朝廷财源充足,另一方面朝廷还要充分利用前朝开国皇帝来宣扬自身的正统地位。

明朝灭于满清,而满清又灭于民国。到民国时期,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又有了可以利用的价值了。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刚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的孙中山,也率领文武百官到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寝祭拜,留下了不少旧的新闻照片。我们现今在网络上还可以见到当年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们拜祭明太祖陵后在享殿前的合影旧照。

实际上,在孙中山之前几十年,还曾有另一位汉族强权人物来到明孝陵祭拜。这个人就是洪秀全。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率领一帮汉族志士,高喊着“驱除异族,还我神州”的口号,杀气腾腾地直向江南奔来,一时之间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在占领南京之后,洪秀全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满清朝廷对峙的政权。

定都后,洪秀全亲率文武百官晋谒明孝陵,并在陵前宣读了一篇近三百字的《祭明太祖陵寝文》。在祭文中,洪秀全自称“不肖子孙”,奉明太祖为“吾皇”。文曰:“不肖子孙洪秀全率领皇汉天国百官,谨祭于吾皇之灵曰:昔以汉族不幸,皇纲覆坠,乱臣贼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国,遂使大地陆沉,中原板荡,朝堂之地,行省之间,非复吾有,异族因得以盘踞,灵秀之胄,杂以腥膻,种族沦亡二百年矣……”祭文的最后说:“东南既定,指日北征,驱除异族,还我神州,上慰吾皇在天之灵,下解百姓倒悬之急,秀全等不敢不勉也。敬告。”

从这篇祭文可以看出,洪秀全以大明王朝遗民的身份祭拜开国皇帝朱元璋,似乎是要表明他们在进行着朱家后代没有完成的事业,誓言要把满族人赶出中原。不过,这位“不肖子孙”并未能完成他所宣称的事业,不仅没有把满族驱赶出去,反倒是杀了许许多多的汉族民众,甚至于兄弟相残,使得江南富庶之地变成了一片血泪浸染的焦土。

当孙中山站在陵前时,他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也宣读了一份四百多字的《祭明陵文》。文曰:“谨昭告于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基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曰:呜呼!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沈,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疲敝,满清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迭起迭踣,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呜呼!时怨时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

与洪秀全不同的是,孙中山来到陵前的时候,满清朝廷已经在袁世凯的威逼之下于2月12日颁布了退位诏书,异族统治已经结束,而孙中山本人也于13日发布《辞临时大总统文》和《推荐袁世凯文》,要按照协定让出临时总统的宝座。因此,祭文的最后说:“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敬告。”

孙中山、洪秀全与朱元璋,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使命。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洪秀全的口号是“驱除异族,还我神州,上慰吾皇在天之灵,下解百姓倒悬之急”;而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则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们的共同使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同的是,朱元璋和孙中山都成功了,因此孙中山谒陵时,可以大大声地告慰朱元璋:满清已灭亡,汉家江山得以完全恢复了!

虽说他们的思想和话语中充满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但我们作为汉族人,就不去随意评判了。虽然今天的我们依然对国家民族事务没有多少真正的发言权,作为普通草民,即使心中仍有不平之气,至少也少了一份被落后民族欺压的怨愤,这自然是得益于民族先贤的英勇和努力。因而,我们都认可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可以获得族人永远的崇敬。

在孙中山之后,国民政府中蒋介石、林森等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都曾多次来到明孝陵拜祭过。至于他们在享殿前都宣读过什么祭文,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估计都是“奋民族之威灵,复黄炎之疆域”等等之类吧。

今天我们在网络上还可以见到另外的一些明孝陵享殿的旧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显示出,某个时期在享殿前挖有一道很深的壕沟。这张照片又为人们揭示出另外一段明孝陵不为人知的历史。

原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守军为抵御日军进攻在紫金山一带也挖掘了战壕。国军教导总队2旅3团的指挥所正是设在明孝陵的战壕里。

与朱元璋等人相似,在抵御外敌侵略、推翻外族统治的浴血奋战中取得胜利的国民革命军将士及其领袖,本来也应该获得民族英雄称号,并被民众永远崇敬,却因当今统治者不愿认可反而一直抹黑,致使英雄事迹蒙尘,这就让人不禁唏嘘了。

我们来到明孝陵,实在也不过是来看看古旧的宏伟建筑,看看几百年前皇帝的陵墓堂皇阔大,并不想翻什么案。来到享殿跟前,对享殿是否重建也并没多留意,而是被须弥座台基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六百年的风霜雨露以及百多年前太平军的兵火,使得享殿下的台基表现出了最为充分的沧桑感。

那些精雕细刻却长满苔藓的栏杆柱头,那些残损零落、缺失留白的栏杆栏板,那些依然顽强翘起的螭首散水,在纵横交错的绿树野藤间,显示出独特的美感来。这是一种败落凌乱的美感,一种残缺的废墟美。与火烧后的圆明园一样,让人有最深最震撼的沧桑感,一种由辉煌壮观而败落残缺的沧桑感。

这满地的沧桑让人感悟到,人世间,若用大跨度的历史眼光来看,改朝换代不可避免,朝代转换之后,除非完全认同前朝的价值观,除非前朝的人和事还有利用价值,值得去尽力维护,否则从前的一切都可能被毁坏,或任由风雨摧残。世间事物,不可能永恒存在。

我们在此逗留了许久,也许是太久了,竟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似乎所有那些伟大、辉煌、英勇、荣耀、崇高、卓越等等的人物与事物,都与低贱、凌乱、残缺、颓废、猥琐、没落等等联系到了一起。抬头扫眼望去,就连享殿前后那些红墙黛瓦巍然屹立的建筑,在我眼里也都被涂抹上了残旧灰暗的色调,恍惚间似乎见到它们变成了一片片残垣断壁、瓦砾废墟,继而又化为寒鸦声里的荒烟野蔓,残阳下的大漠沙丘,最终在一阵狂风之后不再有任何痕迹,仿佛一切都未曾有过。

《青山依旧之千秋帝业明孝陵》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