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宁扬游—灵谷深松,故老常青

灵谷寺侧面那堵长满了爬墙虎的高大院墙外,一株半高处折断的粗壮枯木,被岁月和风雨侵蚀,表面已经腐朽并长满了青苔,给人衰颓苍凉的感觉。相隔几米处,另几株高大挺拔的树木,叶色浓绿,生长旺盛,又让人感到勃勃生机。就在这枯木与绿树合围的中间,矗立着一座被风雨冲刷岁月侵蚀的石碑。石碑周边是一小块开阔地,而其外围,又被浓密的林木所环绕,绿树繁茂,苍翠幽深。

近看这座四周被汉白玉雕栏围拢的巨大石碑,下面是一只巨型赑屃,头颅高扬,阔口大张,鼻孔朝天,气势不凡。石碑的上部,有负屃左右盘绕,碑体侧边,还有腾云飞升的游龙,整体精美华丽,古朴厚重。在繁复精美花饰环绕的石碑正中,赫然刻着四个大字:灵谷深松。描黑的巨大手书字体,刚劲有力,大气磅礴,透出有历史沉淀的厚重,似有特别的深刻蕴含。

从旁边因日晒雨淋而褪色模糊的指示牌可知,这里是一个叫做谭延闿的人的墓葬入口。这位谭延闿,说实话,我虽曾在书中见过这个名字,却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印象,非常陌生。原来,在民国前期,他也是个大人物。这里就是他的国葬墓园。

这座石碑上,现今刻着“灵谷深松”四字,其实是改过的。原来的碑文是蒋介石的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敬题”。碑首上方刻有一枚红色石印“荣典之玺”,印的上方是国民党党徽,印的下方是“国葬之碑”四字。最后这次王朝更迭之后,原先的碑文被悉数抹去,由当时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题写“灵谷深松”四字覆盖。

2003年有报载文章介绍过,这位高艺林,早年奔赴延安从事宣传和文教,百万雄狮过长江之后,他就成为了第一任的中山陵园管理处处长。他的书法很有根底,浑厚大气、苍劲有力。在管理处的任上,除了这里的“灵谷深松”外,“灵谷塔”和“松风阁”也出自他的手笔。他与眼前这座墓园的主人谭延闿一样英年早逝,50岁便病逝,葬于雨花台。我心里暗想,他的早逝不知是否是因他的题字冲撞了什么?不过,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和谭延闿应该合得来,在一起可以谈谈书法心得,政治就免谈了。

在石碑后面不远处,是一座两柱单门牌坊。牌坊上面不着一字,显然也是被抹去了所有文字。牌坊后是一条弯曲的几百米甬道。甬道的尽头,过小石桥便来到墓前广场。

广场处又竖有一块石碑,碑上原有国民党党徽、“功在党国”四字和谭延闿生平,现字迹与图案均了无踪迹。广场东北角,立有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牌坊柱子上原有楹联一副:“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现在石柱上坑坑洼洼,变成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再沿墓道向前,旁有破损的石马,又见磨光的石碑,再有一座只有水泥框架的建筑。此地原拟建待祭堂,不幸逢抗战爆发,就此搁置了几十年。然后是一座仿宫殿式祭堂,坐北朝南,三开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过了祭堂之后,是最有江南园林风格的“临瀑阁”。这临瀑阁由民国浙江省政府捐建,正建在钟山名胜曲水流觞之上,沿着曲折跌落的九曲小溪砌筑,周围亭、台、阁、坊等层层叠叠,布置精巧,相映成趣。临瀑阁正面的楹柱上有一幅对联:“取长江水莫重泉,交集百端,虔钦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数里,相依终古,仍系弥纶六合心。”这对联也太过艰涩难明了。两侧壁上分别刻有谭延闿生平和浙江省修建墓园的碑记,但都有被破坏的明显痕迹。

过汉白玉精美雕刻的牡丹花坛后,再前行是荷花池。最后一段墓道两旁还有成对的汉白玉华表、石狮和花盆。墓道顶端正中,就是一个以钢筋混凝土、花岗岩筑成的圆形坟墓。

整个墓园占地300余亩,一般评论认为,墓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谷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而成的园林风格,很有特色。此外,墓园中众多的石质碑坊、花坛、华表、石狮等物,据称有些是从北京的清朝大臣肃顺墓前或圆明园等地移过来的,算是物尽其用,同时也可见当年此国葬墓园确是极为奢华。

这位谭延闿,能被国民政府如此隆重厚葬,必有特别之处。网上查一下就可知他的身世和生平。另有一本专著,岳麓书社1993年出版成晓军著《谭延闿评传》,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翻看一下。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别号慈卫、非庵、讱斋,字组安,室名有瓶斋、慈卫室等,湖南茶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谭钟麟曾任陕西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谭延闿是谭钟麟的庶出三子,他本人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曾为清末翰林。

在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时,谭延闿在湖南积极进行立宪活动,后被选为湖南咨议局议员、湖南咨议局局长。由于对清廷立宪进程和做法有不满,由失望而产生革命之念。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革命派积极响应,谭延闿从立宪派角度提出“文明革命”的主张。湖南宣布独立后,谭延闿被推举为湖南省参议院院长,随后继任湖南都督,成为湖南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孙中山回国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及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等,谭延闿均率先表示拥护,后被北京民国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国民党湖南支部长。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谭延闿并未积极响应,但也请辞了湖南都督,一番周折后寓居上海,期间有暇研读孙中山之“三民主义”学说与《建国方略》,遂成为孙中山信徒。在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北京民国政府又再次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而在黎元洪下台时,谭延闿又再次自请辞职。次年,护法军政府任命谭延闿湖南督军,在永州就职,这是他第三次督湘。

1920年,谭延闿全面掌控湖南军政大权,提出联省自治运动。在醴陵守备司令等人发动“平江兵变”,兵逼长沙时,谭延闿宣布辞职。随后又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因原配夫人方氏难产病逝,并未就职。在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之后,谭延闿变卖家产,将穷途末路的孙中山迎往上海。为支持孙中山,他不惜毁家纾难筹措军费,变卖田宅资助孙中山北伐,聚湘军万余人,讨伐陈炯明,拒任北洋军阀新内阁内务总长职务,得到孙中山的器重。

1923年,谭延闿跟随孙中山到广州,之后历任广州政府的内政部长、大本营建设部长兼大本营秘书长、湖南省长兼北伐讨贼联军总司令等。当谭延闿正在湖南与赵恒惕部作战时,陈炯明部威胁广州,孙中山急电谭延闿回师救粤。谭立即率湘军驰援广东,使广州转危为安。

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谭延闿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建国湘军总司令,成为国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10 月孙中山任命谭延闿兼建国军北伐总司令,随后在孙中山北上北京和谈期间,令谭延闿全权办理大本营事务,主持北伐军事。

1926 年,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谭延闿为大会主席团七人成员之一,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汪精卫离职出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定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中央党部也议决汪未回任前由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同时,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推选谭延闿为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北伐开始后,蒋介石在前线督师,谭延闿代理政治会议主席。

北伐第一阶段完成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清党运动,汪精卫、谭延闿在武汉表示反对,宁汉分裂。不久,宁汉合流。随后,他于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10 月 8 日,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推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同时又通过五院(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组织法,谭延闿任首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2月 29 日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在蒋介石因西北军将领反蒋而赴汉口督师时,谭延闿代理国府主席。谭延闿在此期间,多次为蒋介石奔走,周旋于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从中调和,被喻为“药中甘草”。1930年9 月 21 日,谭延闿往小营观看赛马时突患脑溢血,22 日上午 9 时在南京病逝,终年五十岁,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全国下半旗三日,停止娱乐宴会。9月 25 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为谭延闿举行国葬。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谭故院长国葬典礼办事处”,由宋子文担任主任,负责安葬工程与安葬典礼等具体事宜。墓穴工程完工后,1931年9月4日,国民政府在第一公园设置灵堂,为谭延闿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蒋介石、宋子文、戴季陶、陈立夫、吴稚晖等国民党要人出席葬礼。国葬典礼结束后,国民政府下令兴建谭延闿墓园,自1931年动工,1932年底落成。

1933年1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举行谭墓落成典礼,各界要人纷纷致祭。蒋介石的挽联为:“救国仗同心,撑住艰危,大难将移公竟去;匡时资伟略,绸缪建设,群伦失望我愈悲。”胡汉民联:“景星明月归天上;知气春风在眼中。”

谭延闿,由一名封建士大夫逐渐成为民主立宪派的著名领袖,又进一步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人,始终走在了时代前列,虽未见特别突出的贡献,却是处世豁达圆通、善于自保、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圆滑机智,成为政坛上的不倒翁、常青树,而日常里更是待人温文尔雅,从不仗势压人,且生活富有情趣,因而享有良好口碑。谭延闿是个博学多闻、新旧兼通的学者,工书法、善诗联,尤得颜书精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齐名,有“南谭北于”之称。南京中山陵碑亭石碑上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就是他的手笔。同时,他也懂得享受生活,尽兴游玩、美食豪饮。他的早逝也许与好吃有关吧。

民国时期,有许多他的轶事流传坊间,其中有一则最有味道:在他丧偶之后,孙中山曾想介绍宋美龄嫁给他,他却因忠实于原配、信守发妻遗嘱而婉拒,随后又积极撮合了蒋宋姻缘。此外,还有“为母卧棺出殡,孝行感动天下”“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等等,大多都是美谈。不过,也因为人圆滑,落下了“混世魔王”与“水晶球”之类的诨号。总之,就个人的操守与德性而言,谭延闿是一位老好人。

人们都认为,好人死后应得安宁。看他的墓园,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果然是清静幽雅的所在。不过,在一个特别的时期,这里也有不幽静的时候。

有文章介绍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造反派”对这个前朝高官的墓葬极为不满,要破墓开棺,抛尸荒野。1967年夏,经过4昼夜的挖掘,还用了24包炸药,才掀开墓包,再用铁镐一点一点地刨掉棺木四周夯实的细灰土,又经过一周的挖掘之后,终于见到红漆楠木棺盖。棺内用了许多的防腐剂,内里的尸体完好,尚有弹性,口中镶的金牙也未变色,棺内没有任何陪葬品。查看过后,尸体用两张芦席卷裹,抬到南面旧时建的一座小木炭窑内,浇上汽油点火焚化了。而坟墓就此弃荒,曝于风霜雨雪。

“文革”过后,出于统战需要,在谭延闿的女儿要来扫墓前,中山陵园管理处才急忙重修。现在所见圆形坟墓,是1981由政府拨款按历史原貌修复的,而墓中埋葬的,是陵园工人从旧窑处捡回的散乱骨灰。

看过他的一生事迹之后,我心中轻轻一动,感到在国民党的对手中似乎也有一位大人物,与谭延闿有几分相似。同样的圆滑机智,同样的察言观色、善于自保、左右逢源,也是同样表现得温文尔雅,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这位大人物,死后竟然都不敢留下骨灰。也许,这是因为见过这位民国前辈的生前身后才担心自己的身后被人造反,又或者,且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暗地里做过许多完全不能说的事情。谁知道呢?

看过这曾经豪华的墓园,了解过曾经遭受的劫难,我觉得身后的事情实在是任何人都没法预料,还是多想想眼下的事。我们不是大人物,只需做好自己,心怀坦荡,尽力达成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自然一生都内心安宁,人生快乐。从来不做亏心事的人,完全用不着担心身后之事。

《青山依旧之灵谷胜境》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