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宁扬游—丹心碧血,民族英雄

我从灵谷胜境的大仁大义牌坊下走过,沿着台阶下的甬道继续前行。前方是一座高屋顶的建筑,建在十几二十级台阶上。那里就是公墓的祭堂。祭堂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称作“无梁殿”。因为几十年前来过,老妻介绍说,这个公园其他内容她都早已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这座无梁殿。

据说,这座无梁殿为朱元璋敕建,是我国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殿宇之一,已有600年历史仍完好无损。该殿堂原名“无量殿”,只因店内原供奉的是无量寿佛,但又因整个建筑全用巨型砖垒砌而成,无木无梁亦无寸钉,故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木无梁,才得以幸存,并无损地渡过600年战火频仍的动荡年代,尤其是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熊熊战火也没能将它烧毁,成为明朝灵谷寺惟一留存至今的建筑物。

该无梁殿并非国内仅有,据说中国古建筑中无梁殿有许多,例如苏州开元寺、峨眉山万年寺、宝华山隆昌寺、无锡保安寺等均有无梁殿,但以此处的无梁殿为最大。

这座无梁殿经历了数百年风风雨雨,一直是佛家供奉无量寿佛的殿堂,到上世纪30年代,开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阵亡将士墓的祭堂,并被重新定名为“正气堂”。

我走近这座高大古老的建筑,无意间发现在殿外旁边树丛中还有一只巨大的石龟,叫做石龟趺,背上却未见驮着石碑,估计是明朝灵谷寺的遗物。有如此巨大的石龟作为守灵神兽,祭堂内的英灵该能获得千万年的护佑了。

抬头看无梁殿洞门正面上方有巨大的黑色匾额,上有青色大字“无梁殿”。下方又有另外一块大匾额,上书“辛亥革命腊像馆”,落款有签名“陈果夫”。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殿堂内增设“辛亥革命名人蜡像展览”时,正巧住在台湾的陈果夫来大陆游访,有关部门请他题词。此题字书法遒劲有力,豪放大气,但奇怪的是,陈果夫题词中写的是“腊像”而非“蜡像”,不知其中有何玄机,或仅是笔误?那时陈果夫已年过九旬,写错字也不奇怪,但有关方面竟然没发现或者没敢指出来。有记者曾问过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头头,竟然也是一问三不知,甚为奇怪。

走进无梁殿,内里光线昏暗,让人感到阴森。抬头上望屋顶确实无梁,全由大块青砖垒砌,形成了像巨型窑洞一般的圆拱形空间,顶部有透光孔。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面阔5间,进深三间。实际上就是三排筒子间,中间那间最为高大,内里的拱顶高达14米。这座古老建筑特别厚重稳健,改作祭堂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室内有玻璃橱窗展示出按真人大小制作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名人蜡像,有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林则徐等,也有蒋介石、周恩来等人,共五十七位,分为多个主题场景。

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嵌有三块石碑,正中那块白底黑字刻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国父遗嘱”和“民国国歌”碑刻,其内容分别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当年这后两块碑上原本刻的是蒋介石所书写的北伐誓师词和陈果夫手书的中执委祭文,政权变换时便被彻底打磨平了。到后来,由于统战的需要,才改刻如今的内容。

无梁殿内真正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那些嵌入墙内的一排排黑色石碑。据介绍,在无梁殿内一共有110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姓名、所属部队和军阶。其中1至61块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间阵亡的北伐军将士名单;61至67块石碑上刻1932年淞沪会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67至110块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华北抗战中阵亡的各部将士名单,共刻有阵亡将士33224名,全文165,0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阵亡者名录碑刻。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并不在意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化作一个虚幻的影子只留下一个笼统的名字,那就是“烈士”。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上世纪30年代建起的纪念墙,记录了每一个当时可以查询到的具体名字,确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靠近看了一下,在眼前这块碑上首先见到的是“第十三师上校参谋黄承谟”,其后在 “二等兵”军阶下是许多排许多列的人名,密密麻麻,我没有再细看。

我相信在这许多的人名里,一定有国共两党军事干部摇篮——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和工农。这些热血青年高唱着一首著名的歌曲奔赴战场。这首很有效地动员大批青年人让他们热血沸腾地投入战场的歌曲,只有非常简单的几句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我记得从前有一部电影,名叫《大浪淘沙》,就是描写这个大革命时代的。许多年轻人就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中奔赴战场,奋力厮杀,又突然因为政见不同而决裂,变成仇敌。这部电影很不幸地在文革开始那一年拍摄完成,结果立即被封杀,封杀的原因估计是认为影片竟然敢描写国民党的革命行动,待到文革结束后才重见天日。我就是那时在工厂的露天电影场看到这部影片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代让年轻的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即使是现在,我也仍能回想起当时所受到的强烈触动,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影片不过是一部非常脸谱化的片子,许多极力赞美共产党革命的宣传口号是那么不合逻辑地出现在影片里。

我在网上找到那份原本刻在石碑上却在1949年之后被新政权彻底抹去的碑文,那是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宣读的悲壮的《北伐誓师词》,誓词全文316字,摘抄前三段如下: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残阙凶酋,复我平等,还我自由。
	嗟我将士!为民前锋,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嗟我将士!一心一德,勿忘耻辱,勿惮艰辛,勿惜尔死,勿偷尔生,壮烈之死,荣于偷生……

可以看出来,当年的北伐高举的是反帝、打到反动军阀的旗帜,是救国救民、为国效忠的正义行动,对于全体国民革命军将士来说,是一项极为光荣的使命,一项不容推卸的责任。所有革命军人,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都必须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他们的献身精神鼓舞了所有后来的将士们,他们是中华民国的英雄,也即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实际上,“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口号,我们非常熟悉。北伐时,国民党祭起了这面旗帜,抗战胜利后的大规模内战时,共产党也祭起这面旗帜。将来如果还有下一回类似的内战,我相信,还会有队伍再次祭起这面伟大的旗帜,战士们在这面鲜红的旗帜下无畏牺牲,英勇向前,为了伟大的理想而浴血奋战。

公墓建成后,1935 年 11 月 20日,国民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落成暨公祭典礼。蒋介石担任主祭,有 1万多人参加,全国下半旗志哀。从此,这里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直到1949年之后才完全沉寂下来,变成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根据史学家的估算,整个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伤亡大约18-21万人,其中阵亡约为6.5-7.5万人。而战争的另一方三大军阀的军队总计约有35-40万之间的伤亡以及25-35万人溃逃失踪。显然,国民革命军的对手,那些军阀队伍中的军人,死的更多,但因他们都是为反动派效命的炮灰,他们的死毫不足惜,他们尸骨无存、灰飞烟灭也是咎由自取。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新的全国性政权,国号没有变,仍然叫中华民国,但国旗从五色旗变成青天白日旗,政府名称从“中华民国政府”变成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关键的一点改变是,国体变了,从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民主共和国变成了国家主权属于一党的党国,不过还是有一个将来“还政于民”的承诺,据说这是因为中国人暂时还素质太差,没有行使民主权力的能力,所以才由党代行主权。

对于这种变化,有人无法接受,因而非常不合作,因为这个中华民国已经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华民国了,他们所守望的,仍是民主宪政的理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新宇的一篇文章《“民国遗民”章太炎》,揭示出章太炎就是这种人的一个例子。这位参加过维新运动、参加过同盟会、当过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曾与孙中山一起“讨袁”的老资格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在国民党改组时便脱党了,对北伐后的政权不认同,自称“民国遗民”。章太炎所坚持的是辛亥革命的理想,即是当年许多仁人志士参加辛亥革命的初心,追求民主宪政,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行为才是正义的。

如果追求民主宪政和维护民主宪政是正义的,那么,那些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北洋军人是否可以认为是为了捍卫民主宪政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任由他们死后尸骨无存、灰飞烟灭,岂非是对英雄的极大不敬?曾有人将灵谷寺的这座公墓比作美国阿灵顿公墓,需知阿灵顿公墓中同时葬有联邦军将士和南军将士。

实际上,所有的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崇高理想而战,为崇高理想而献出碧血丹心。我希望将来中国也会有一座像美国阿灵顿公墓那样的军人墓园,所有军人,不分军阶等级,不分阵营信仰,生而平等,死而平等。这时的中国一定是一个真正民主宪政的共和国。

《青山依旧之灵谷胜境》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