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时刻
微醺时刻

走过路过,游过玩过,品过尝过,思过想过,一笔带过。

博物馆中看战争(7)

(7)英雄的战士,永远在心中

参观完战争纪念馆之后,我们走出博物馆,站在博物馆门前的台阶高处四望。博物馆位于一个不大的死火山的山顶,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我们向前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海湾和港口那一排高高的吊机;近处是大片绿茵茵的草地;而跟前是一座挺拔耸立的战争纪念碑;碑身上深深地刻着几个大字:“THE GLORIOUS DEAD(死的光荣)”。

回过头来,身后的博物馆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矩形建筑,有几分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缩小版。实际上,这种有着成排粗壮高大廊柱的建筑,仿照的是公元前几百年的古希腊建筑样式,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腊的神庙,充分表现出了和谐、完美、崇高的美感。

博物馆的最高处,在相当于人民大会堂上悬挂国徽的地方,墙上刻着几排文字,具体如下:

MCMXIV-MCMXVIII

The whole earth is the sepulcher of famous men
They are commemorated not only by columns and inscriptions in their own country but in foreign lands also by memorials graven not on stone
but on the hearts of men

第一排是用罗马字母表示的数字组合,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则为:1914—1918。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建于1929年,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建。

下面的几行字则是取自非常著名的演讲中的文字。这是2500 年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在伯利克里葬礼演讲中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写下的颂词中的一段。译文为:

	整个世界是名人的坟冢;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以碑柱和铭文的形式得到纪念,在外国的土地上也有他们的纪念墓碑,这纪念碑不是用石头雕刻的,而是在所有人们的心中。

古希腊时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给繁荣的古希腊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的战争,导致希腊由盛转衰。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博物馆选用这段文字也许有一定的影射。不过,博物馆选用这段著名的演讲,更多的是要借用著名古希腊先哲的文字,给予勇士们的崇高荣耀最响亮的赞颂。勇士们大多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理想、为了缔造公正持久的和平而英勇献身。

在纪念战争和战争中阵亡战士时,人们除了表达哀悼和感激之外,还有一份对和平的珍视。人们会自问,人类难道不能缔造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吗?难道不能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梦想吗?

实际上,“永久和平”并非只是今天的人们的想法,战争带给人们太多的苦难,因而“永久和平”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的企盼,也是许多有识之士一生致力的事业。早在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论文《论永久和平》,自我追问如何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康德认为,实现永久和平的首要条件为: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是共和制(Republican);与此同时,国际权力应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等等。康德所说的“共和制”政体的国家,有以下特征:社会成员是自由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是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宪法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依宪治国。

康德作为哲学家,他的论文我们未必能够深入理解,但我们能够看懂他提出的首要条件是共和制,真真正正的共和制,而非仅是个虚名。现如今,这个前提条件并没有在全球实现。因而,按康德的理论,世界仍无法实现永久和平,战争仍和以往一样随时可能发生。

我们参观新西兰的战争纪念馆,了解新西兰人参与的战争,感觉到他们只是客观地陈述战争,同时更多地揭示出战争造成的破坏,并没有像有些国家的战争纪念完全为了世代牢记民族仇恨。我认为,牢记仇恨只能导致下一次更加残酷和血腥的战争。

建立战争博物馆和战争纪念碑,也表明这个国家会永远铭记这些战争和所有在战争中受难和牺牲的人。人们说,为保卫国家而战死者,是死者中最有名誉、最光荣的;而许多新西兰人,不仅是为了保家卫国,还为了保卫他人的自由权利或为了缔造和平局面而牺牲,更是加倍的光荣。他们应该配得上修昔底德所说的“这纪念碑不是用石头雕刻的,而是在所有人们的心中。”

博物馆中看战争(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