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几分
梦醒几分

有空就读书,读书必笔记。

读书笔记0121-自由的幸运

我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21.自由的幸运

《通往奴役之路》的第十四章标题:“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标题下的题语是选自一位英国名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674年)。查询得知,他是诗人、政论家,也是一位民主斗士,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这段题语选自弥尔顿发表于1660年的政论文《建立自由联邦的简易方法》,很长也很不好清楚理解:

反对政府主要目标的大多数人竟然奴役本该自由的人,这是否公正或合理呢?毫无疑问,如果使用强力的话,少数人迫使多数人保留少数人所享有的自由,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无可非议的,而且比多数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以最有害的方式迫使少数人与他们同为奴隶要更为公平。那些只寻求自己的正当自由的人,只要他们有权力而且起而反对的人数绝对不足以推翻它,那么他们总是有权利获得这一自由。

看过之后只知道这段话似乎是说:比较一下两种情况,是少数人强迫多数人让自己保留自由权,还是多数人裹挟少数人一同当奴隶,应该前者更公平一些。那些追求正当自由的人,只要握有权力,就能保有自由。

本章哈耶克似乎是要用经济学来证明政治问题,也是要用“经济术语来重新解释”以往的政治理想和自由、平等、安全等概念。不过与其他人不同,他是要说明对社会的威胁来自垄断而非竞争。他在这一章准备苦口婆心地说服人们放弃走上那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社会和文明越来越复杂,存在着许多非人为的力量,人们过去不得不屈从于这些力量,现在开始憎恨并反抗,意图去人为控制,去进行经济计划。但哈耶克说:“在过去,使文明能够成长壮大的正是人们对市场的非人为力量的服从,没有这种服从,文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正是通过这种服从,我们才能够每天协力筑造某种比我们当中的任何人所能充分了解的还要伟大的东西。”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单个的人是不可能完全观察到各种事实的,若要协调多种多样的个人努力,更是不可能的。人们不知道,要摆脱对非人为的和貌似不合理的市场力量的左右,就只能采取专断的方式,而新的专制主义必将强加在人们的身上,这反而会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人们争辩说,要像学会如何驾驭自然力量那样学会如何驾驭社会力量。哈耶克警告这样想的人说,他们错了,这不仅是一条通向极权主义的道路,而且是一条通向我们文明的毁灭的道路,一条必然阻碍未来进步的道路。

由于个人自由与整个社会完全而永久从属于某个至上的单一目的是水火不容的,自由社会绝不能从属于某个单一目的,唯一例外是处于战争和其它暂时性灾难的状态。到那时,任何事情都得服从于眼前的迫切需要,这是为了长远利益维护我们的自由所应付出的代价。为了将来的自由更有保障而暂时牺牲自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把这些措施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制度安排提出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不能为了一些短暂的非紧急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为说明这个道理,哈耶克在此举了一个例子:克服失业。政府为了减少失业而采取某些强制措施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随后,哈耶克讨论战后恢复经济的问题。他说,我们文明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我们如何解决那时将会面临的一切经济问题。他认为,通过苦干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到检修和更新我们的工业装备和工业组织上去,就会在几年之后恢复甚至超过我们以往所达到的水平,这几乎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不应当由于眼光短浅而不通过增加收入的途径、而是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去救治贫困,这会使得众多阶层的人们感到沮丧,以致使他们变成现行政治制度的死敌。

显然,由于战争的破坏,在写《通往奴役之路》时,英国面临着战后重建的严重问题,是将原来的制度推倒,走集体主义一类计划经济的道路,还是继续自由主义的市场竞争的道路,严肃的问题摆在了英国人的面前,必须慎重考虑。哈耶克也不得不奋力疾呼,从经济学和道德观以及自由与独立、真理与诚笃、和平与民主等价值观方面,苦苦劝说人们要坚持市场经济,要坚持经济自由的同时坚持人身自由。

实际上,几乎所有国家在连年战争之后都面临一个恢复经济的过程,都有重新选择要走的道路问题。现实中的英国,由于战争使得元气大伤,英国国力衰落,各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崛起而获得独立,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已经荣光不再,不得不依赖崛起的大国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虽然哈耶克不断地大声疾呼,但人们还是急于想迅速恢复经济。查资料可知,1945年7月,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落败,工党出人意料地获胜。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英国工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较早地在1948年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马歇尔计划又使英国从美国给欧洲的援款中得到1.2亿美元,稳定了英国的金融市场,使英国的经济更快地走上复兴之路。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为此,工党又赢得了1950年的大选而继续执政。虽然一年后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但是工党政府的改革成果没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一些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

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恢复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面临重重危机,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哈耶克本人在沉寂多年之后也迎来了辉煌的巅峰,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了英美等主要大国的采纳,由之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到1981年,英国终于走出长达十年的滞胀局面,开启了“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

这样看来,在战后,哈耶克的大声疾呼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为了快速恢复经济,英国人民选择了带有一定程度集体主义的方法,后来到七八十年代才真正回到自由主义经济的道路上。也许,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国家、恢复经济,为此而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可看作处于准战争状态,为应付眼前的迫切需要暂时牺牲自由,是不得已为之的办法。

无论如何,英国经济基本成功恢复到战前水平,这是很幸运的。更加幸运的是,民主制度没有被破坏,人民依然可以通过手中的选票对政策施加影响,人民依然享受到选择的自由。这一点按照哈耶克的理论,就是第五章“计划与民主”中所言之“民主是自由的保障”,只要民主制度依然有效,暂时的起伏,没有根本动摇自由的基础。

这是英国的幸运。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如此幸运。最典型的例子是南美洲的阿根廷。曾经发达富裕的国家,在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多次来回摇摆,崛起又堕下,终于堕入泥潭深处,如今仍在挣扎。到底应该实行怎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最为有益呢?阿根廷人不得不继续他们自己的探索。作为经济政策外行的人,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阿根廷的历史和具体社会情况,我实在说不出任何建设性的话来,只能说句不痛不痒的话:应该像尊重自然规律那样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对于本章,我认为最值得认真看待的是这句话:“在一个摧残人身自由和个人责任的制度里,无论是善意或者组织效率都不足以使人安身立命。”

显然,哈耶克最珍视的是个人的自由。有一句格言式的口号,也曾在我们文章中出现过,就是:“不自由,毋宁死!”据查是出自一个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假如有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摆在面前,人们会怎么选呢?选择题:一是富足而不自由;二是满足基本温饱而自由。我猜想,哈耶克面对这道选择题时会选择后者吧?阿根廷人民呢?实际上,如果能破题另选,我想,人们都会贪心一点儿,既要富足,也要自由。只有那些已经穷怕了的人们会有不同想法,还是先选富足再选自由,甚至于只要富足奢侈,即使暂时失去自由,希望过后还能重新争得少许。只是看哈耶克的意思,极权之后,就由不得人们去选了,失去自由之后再失去财富,最终落入贫困和被奴役之中。但愿我们还有机会去选择,在富足中争自由,在自由中求富贵。

2014.12摄于奥克兰Northhea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