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几分
梦醒几分

有空就读书,读书必笔记。

读书笔记0103

我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3. 哈耶克其人

哈耶克,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在外国人中,也算是比较好记的名字。其实他的全名老长一串,平时不太锻炼的人中间不喘气念完是要窒息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不想被空气噎着呛着,就别念全名,还可以更亲切一些,叫他“老哈”。不过,台湾或海外华人区估计是有地方口音的原因,译作“海耶克”,那昵称也相应地要改为“老海”。

哈耶克是世界级名人,有人给他写传记,例如《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The Iron Cage of Liberty)((英)安德鲁·甘布尔,王晓冬、朱之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1)和《哈耶克传》(Friedrich Hayek: A Biography)(阿兰·艾伯斯坦,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4)等,都是几百页的传记。我们不是经济学行内人,不用了解那么多,知个大概就行了。

哈耶克1899年5月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他老爸在政府的社会福利系统里担任医生。像那个年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他老爸对博物学有兴趣,还发表过植物学论文,显然常到乡郊野外溜达,属于有钱有闲的一类人。

再往上溯源发现,原来,哈耶克家族并非普通书香人家,而是很有身份的家族。据说,他的曾曾祖父是成功的企业家,在1789年,因其名声和贡献而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Josef II)封为贵族。怪不得哈耶克的全名中间有个“冯”(von)字的贵族标签,正是源于其曾曾祖父的封爵。

他的祖父也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父亲的植物学兴趣就源于家庭的感染。海耶克的母亲来自维也纳的富裕家庭。外祖父为奥地利的高级政府官员,亦是蜚声国际的统计学教授。由此可知,老哈出生在一个有贵族头衔的书香门第。

他出生的城市也是世界名城。维也纳有“音乐之都”的美称,是欧洲的文化之都,还曾出现一个由哲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维也纳学派”,系主导西方分析哲学数十年之久的逻辑实证论倡导者。也即是那里的人不仅浪漫,也很有理性思维的传统。

哈耶克小时候,家庭与城内知识阶层有密切交往。从家庭到城市,他本人必定也受到很强的文化影响,为他后来的广泛涉猎其他社会学领域奠定了基础。不过,在当学者之前,还是小哈的他,先当了一个大头兵。

哈耶克15岁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地利立即陷入战争漩涡中。他的父亲参军了。那时,心中充满爱国热情的他,常因自己未满服役年龄,不能穿军装上前线而感到难堪。终于熬到17岁,1917年3月,哈耶克参军了。他在受训7个月后,终于成为一名年轻的下层军官。他对自己挺有信心的,他曾回忆道:“只要我愿意,不用费多大劲,我就能跟军官学校中与我一同受训的人一样出色。尽管我缺乏天资,甚至有点笨手笨脚,但在一群十七八岁的军校学员中,我总能跻身前五六名。”

哈耶克部队的前线在意大利。在战场上,他经历了各种危险时刻,受过几次伤。有一次,一个弹片划过他的头部,在他的头骨上留下一道划痕。还有一次,他差点送了命。那是他担任空军侦察员后。他的任务是坐在驾驶员身后负责观察投弹是否命中。在一次混乱的空战中,一架意大利飞机从正前方向他的飞机开火,“(敌机)打穿螺旋桨……我解开安全带,爬到机舱横栏上(准备跳机)。就在飞机快要坠到地面之时,驾驶员成功地控制住了飞机。这可真是惊险的一幕。”他不无后怕地回忆道。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的1918年11月,小哈又受伤了。这一次,19岁的空军侦察员从意大利前线直接回家了,按我们的说法叫做“复员”,成为一名“复员军人”。养伤之后,他来到父亲曾任教的维也纳大学,开始旁听法律系课程。随后,他在法律系注册入学。这时,他再次接到军方通知,要求他进入飞行学校深造。但他最终没有去,命运让他在这个人生关键节点上自由地做出了他的明智选择。他没能成为奥匈帝国的一名高级空军军官,而是选择在维也纳大学正式开始他的学术生涯,后来却成了名震世界的经济学家。显然,与年少时在军校相比,在学术殿堂里,更能显示出他的天资来。


在1921年和1923年,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法律和政治学的博士学位。据说,在学校学习期间,哈耶克本来对社会主义理论颇为赞赏,但后来参加了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主持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学相关议题的座谈会后,经济思想开始转变。由此可见,授业老师中重量级人物的引导作用之重要。

在1923年至1924年之间,他到了美国,担任纽约大学教授耶利米·精其(Jeremiah Jenks)的研究助理,有系统地研究过联邦储备制度的发展和美国当时的货币政策,并搜集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资料,留意到关于工业波动及周期等问题。随后,他回到奥地利,协助政府处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条约中有关法律和经济的问题。接着,哈耶克在米塞斯教授创办的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中心担任所长。

这段时间里,20多岁时的他用德文陆续的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论文,引起当时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利奥尼尔·罗宾斯教授的关注。1931年,哈耶克接受罗宾斯教授的邀请到伦敦经济学院作演讲,随后担任访问学者,一年之后正式被聘为讲座教授。由此,哈耶克开始了他在英国的学术生涯。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哈耶克不愿意再返回母国,申请成为了英国公民,从此终身使用英国国籍,即使战后奥地利重获独立也未再恢复奥地利国籍。这里看到,由血缘而来的祖国和由文化观念及职业发展而选择的国籍之间,在这位知识精英眼中,完全没有纠结如何选择的问题。哈耶克晚年时表示,英国的生活及知识界氛围最合他性格,最受他的认同。在英生活工作时期,哈耶克以英文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我们不懂经济学也就不罗列了,其中有1935年为批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编着的《集体主义经济规划》(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领导地位。

1930年代,哈耶克与另一位经济学泰斗凯恩斯就应实行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义经济理论而爆发了著名论战,轰动整个经济学界,其余波一直延续至今。此论战,虽然当年是手握屠龙刀的凯恩斯获得胜利,大部分西方国家政府采用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来制定经济政策。直到19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成长停滞的困境,各国又觉得哈耶克对凯恩斯在几十年前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1974年哈耶克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期的获奖者之一。随后,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了英美等主要大国的采纳,一时风头无两,手拿倚天剑的哈耶克赢了霸主地位。但学术界和政府政策制定,并不像武侠小说中武林争霸华山论剑那样,可以一招决胜,而是不间断的比试,没有永恒的赢家。因此,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也被人称作“经济学说史上至今未决的巅峰之战”。

1950年,哈耶克离开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到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担任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他离开自感舒适的伦敦远赴美国,据说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

早在维也纳时,年轻的哈耶克曾有个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海伦,可惜由于误会和机缘不巧,海伦在哈耶克1924年从美国归来时已嫁给他人。哈耶克不久后与荷拉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但感情上依然钟情海伦。1930年代便向荷拉提出离婚,继而与在维也纳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海伦交往。1950年哈耶克独自赴美国,是看中那边离婚法要求宽松,即使荷拉不同意也可以办理手续。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与初恋情人海伦再婚了。

在芝加哥,哈耶克的兴趣逐渐转向政治哲学和心理学。1962年,他又前往德国担任弗莱堡大学教授,直到他在1968年退休为止。

哈耶克,一个天才的学者,20世纪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法律人类学、思想史和心理学等方面,而且在各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享誉后世。其著名的著作除了经济学的专著外,重要的有:《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论自由文明与保障》等。他的著作中最常出现的字眼是:自由、法治、市场。人们称他是“自由的精灵和法治的拥趸”。

1991年,哈耶克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1992年3月23日,这位对世界贡献良多的伟大学者,于德国的弗莱堡去世,享年93岁。

任何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起有伏。而人活得久,就能见证许多历史事件的开始和终结。对于哈耶克来说,最幸运的是,不仅眼见着德国纳粹的兴起和覆灭,还能眼见着苏联集团的兴起,再眼见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极权主义集团的垮台。这是他终生倡导并为之奋斗的自由主义的胜利。(2020-3-3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