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几分
梦醒几分

有空就读书,读书必笔记。

读书笔记0101

我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胡议瞎论一番

书还没看,先胡乱议论一下。

有本书,早些年就见公知之类的知识精英人物极力推荐,似乎没看过就实在太落伍了,所以一直想随便浏览一下。这本书的书名挺惊悚,叫做《通往奴役之路》。初见时,感到像足了那些描写黑暗中世纪的惊悚小说的名称,大概了解过内容之后,知道是讲经济学的,什么计划经济,什么自由主义等等,其中似乎又涉及到社会主义与纳粹主义之类的敏感话题,因而也产生一定的惊悚感。但人懒没药治,许久过去了,我也没下决心去扫一眼。

最近一段时间,晚上无合适的影视看,有点无聊了,不知干啥好,就捧着电脑随意去了几个英国报社网站看看新闻和评论,见到西方专栏作家中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挺有好感的,尤其是年轻作家,有点出乎意料。由此,我在想,按照从上学时期隐约留下来的印象,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必然会引向计划经济,而从前多国的实践已经一再证明,计划经济效率低下。虽然我是完全的外行,但挡不住我爱瞎想啊。我想,据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是因为对需求与资源无法有效实现合理的分配等等之类,但以目前计算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计划经济的弊端也许可以克服掉不少了吧?如果效率不再低下而是很高,为什么不能在全世界实行呢?尽快发展经济、全民奔向富足在任何国家都是头等大事啊。

为此,我才想起那本书,那本一直也没能下决心去看的书,就是哈耶克的经典名著《通往奴役之路》,是想看看计划经济的弊端到底为何。

我这些年找到一个看书的技巧,就是在看之前,取巧去看一些比较认真的读者的评论,这绝对是一个捷径,也很有趣味。这次也不例外,我首先到《豆瓣》等网站扫了一眼,从评论中了解到,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虽然没有那么好,但是也没有那么坏,至少不比资本主义坏得多。这个说法让我小吃一惊,难道之前说什么效率低下是错的?那为什么计划经济遭受批评呢?再继续看下去。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会引发邪恶的后果。计划经济体制的原罪在于对个人自由的戕害,并且这种戕害是一种没有上限的可怕存在。计划经济一定会引向极权社会!这个说法还真是有些惊悚,令人马上联想到纳粹集中营和苏联大清洗的恐怖血腥和累累白骨。

再看这本书在百度百科上的简介,确实是一份很惊悚的简介:

论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差别与对立;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特别强调指出了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他从理论上、实际上、历史上列举了大量的论据和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国家民主、社会解放之路;而计划经济是通向个人受奴役、政治上受压迫、而国家和社会走向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路。

有评论者在议论中提到,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宣传机器通过不停的断言、渲染、重复的宣传,直接跳过了事实判断便教人进行价值判断,比如:资本主义永远是万恶的,社会主义绝对是真善美的。我们接受了许多年这样的教育,并没有深究这种价值判断的依据。哈耶克的这本书正是就这两种主义进行了深入的事实分析和推理,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当然,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集体主义未必一定坏,“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常听到且深信不疑的一句话。不过集体主义一定会要求个体为了集体而做出牺牲。为了全体人民奔富裕,个人做出些许牺牲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当某个宏伟目标成为响亮口号并逼迫人们做出许多牺牲,尤其是牺牲人生中许多重要选择的自由权时,这个世界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我们也接受了多年的理想教育,所谓“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而有评论者在此突然引用了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生活的本源。”那就是说,实际上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每个人的幸福是他自己选择的幸福,不是外人可以强加的。伟人画出的幸福图景,暂且不论能否实现,未必是人们真心想要的。我们心中被宣传灌输后建立起的那个理想的图景,是虚幻的,不过是我们对遥远朦胧的未来迷茫的张望而已,而现实的社会却正向另一个方向狂奔,那并非我们真心想要的吧?

罗素那句话,那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生活的本源”,据查出自《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卷三《近代哲学》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四章“埃拉斯摩和莫尔”的末尾,整句话是:

It must be admitted, however, that life in More's Utopia, as in most others, would be intolerably dull. 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and in Utopia there is hardly any. This is a defect of all planned social systems, actual as well as imaginary.

1982年译本的翻译是:“可是必须承认,莫尔的乌托邦里的生活也好像大部分其它乌托邦里的生活,会单调枯燥得受不了。参差多样,对幸福来讲是命脉,在乌托邦中几乎丝毫见不到。这点是一切计划性社会制度的缺陷,空想的制度如此,现实的也一样。”

这样看来,领袖们指引的伟大梦想,极大可能就是那种乌托邦的单调枯燥,而不是参差多样,因为极权本身就不能容忍参差多样,哪会建设一个参差多样的社会呢?

还没去看《通往奴役之路》,我就觉得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即使因大数据计算能力的提高,计划经济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要牺牲所有成员绝大部分自由的话,我也没有兴趣。我最不想失去的是自由选择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权力。不过,也许其他人就喜欢不做选择,就喜欢他人为自己做严格规定,接受甚至喜欢刻板而枯燥、严格规范的生活呢?喜爱自由的人们,被大众裹挟着无法挣脱,虽想尽可能阻止这种自己厌恶的生活成为可见的未来而不能,就只有无奈了。或者,我们只能弱弱地发出一丝声响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2018-08-1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