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几分
梦醒几分

有空就读书,读书必笔记。

有空就读书,读书必笔记

今日之时代,信息早已爆炸了好久了,套用宇宙大爆炸理论,信息流向四面八方发散扩张,其前锋边缘都出了太阳系,冲向宇宙了。因而可说,满世界都是各种信息,虽有不少垃圾信息,但又有许多是非常深奥精妙的数据、概念、观点之类,对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构建通往未来的途径都极为重要。显然,用“汗牛充栋”这个成语来描述重要知识之多早已过时了几个世代,甚至“海量”这个词汇也被人们用得没了感觉,该用“宇量”了吧?

正是因为信息多到没法数,其中集中记载精妙知识和有益概念观点的书籍也是多到数不过来,想都浏览一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正是因为不可能完成,社会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不是加速浏览反而是放弃,即是现在的人们几乎都不读书了,尤其是经典的大部头。也确实是的,光是微信里的各种信息,各种鸡汤文或者阴谋论等等,都看不过来,哪儿还有空认认真真去读大厚本的书。

所谓“不读书”,也并非现今独有的现象,我们国家从前还有一段时期,大家都基本不读书,只是那时并非书多得看不过来,而是基本没有书读。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罢课闹革命的时期,是“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期,是“白卷英雄”张铁生的时代,同时也是无书可读的时代。说是无书读,是指绝大多数的书都被批为“毒草”而被毁掉,但又并非没有东西看。爱看点儿什么的人,先是争看大字报,后来是看《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篇篇都是重量级的文章。至于其他休闲的或奇谈怪论的都统统消失了,而那些重量级的批判文章,火药味极浓,今天批这个,明天批那个。可以感觉到那个御准拿笔写文章的人,总是横眉怒目,咬牙切齿,开口就骂,声震如雷,口沫四溅。最后看得人都倒了胃口,也怪不得人们不爱看了。

如今与那时相比,彻底颠倒了。书籍极多,多到都“宇量”了。看书的人却不多,人们不是埋头看微信,就是追剧去了。其实,人们并非不爱看,只是大多数不喜欢看那些严肃的东西,最爱的往往是各种奇谈怪论,玄幻的、神秘的、穿越的、秘闻的,等等之类,越是奇幻神秘越吸引人。如今的电视剧更多采用这类题材,怪不得追的人多。

其实,我也是一样。还记得,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大部头的书就是奇幻类,书名《西游记》。那时,我还是小学2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有一次,跟着母亲到她的同事家,在她们谈话的时候,我扫眼见到桌子上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名《西游记》。孙悟空的故事很早就听说过,也在电影院里看过动画片《大闹天空》,知道讲孙悟空故事的书名字是《西游记》。母亲同事留意到我一直盯着那本书,就主动问我是不是想看。就这样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第一次一本正经地捧着大厚本进行认真阅读。

那好像是一本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竖排本的书,看起来比较费劲,但奇幻的内容吸引着我硬着头皮看下去,一些不认识的字就问母亲,有些就直接跳过去。总之,花了不少时间,伴随着各种奇异的幻想,看完了平生第一本长篇小说。

其后不几年,就到了那个没有书读的时代。学校停课了,不用上学也没有功课,休闲的、百科知识的、历史的、社会学的等等各方面的书都很难借到,正好处于求知欲望最强的年龄,没书看,我每天在出去玩回来休息时都烦的不行。家里只有父母亲的专业书,西医的内科学、解剖学、药理学等等,枯燥到了极点。有一天,我无意得知有一位邻居家中有不少中医书。他是父亲单位上的同事,平时爱看中医书,也许还会自己开个方,熬些草药之类吧。我突然来了兴趣,要母亲开口向他借来了不少他珍藏的书,都是中医中药的典籍。别人可能会认为,中医中药书同样枯燥无味。我倒不那么认为,我觉得中医中药也是挺玄幻的。

有着悠久历史、源于古老文化的传统中医,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玄幻故事。白须飘飘的老中医,端坐庐中,见到来访的病人,不需病人开口,只要手搭脉门,闭目沉吟半刻,就像算命的掐指一算那样,立即说出病人的过往生活和各种不幸遭遇,还能算出病人的悲惨将来。不过,这都不要紧,吃他一服药,立即药到病除,恢复龙精虎猛。这还不玄幻吗?

我借中医药的书来看,也许是受《西游记》中孙悟空悬丝诊脉的影响吧。神奇如此,无论如何要看看。

在那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我浏览了邻居的许多本中医药书。由于中医理论深奥神秘,我开始记笔记,把认为重要的部分都抄下。几年下来,积累了好多本用表格纸反面钉起来的自制笔记本。实际上,抄下来之后几乎都没有再重新看过,我后来也没有学医,看过的有关内容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后来学习理工科之后,受到实证科学的浸润,甚至对中医中药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是后话了。不过,那时的自学,倒是养成一个做笔记的习惯。后来看书,见到感兴趣的内容,我还是常常会记在笔记本里,甚至觉得不记下来就相当于白看了。

我记得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知出自什么人,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学子,也影响了我几乎一生。如果认真查找,仅大学之后计,我的笔记不下几十本。那些笔记,分门别类,有专业学习的,有单位日常工作和会议的,也有业余阅读留下来的。

按照一般定义,所谓“读书笔记”,通常“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而笔记的方法,包括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等。对我来说,不同的笔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例如,专业学习的笔记,一般都是“摘要式”,也就是“断章”而“取义”,把课本或专业文章的重点简要摘抄下来,往往是提纲式的,方便学习记忆。单位日常工作和会议,则稍有不同,有提纲式的,最主要是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项,提醒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也有纪要式的,记下会议中的精神和重要的发言,包括各部门的工作,一些有用的数据等等,非常枯燥。

实际上,这些大多数是白记,尤其是日常工作和开会之类的,往往是除了刚开完会那几天,以后根本没有重新看过。但我还是喜欢记,没治了。其实主要是手闲着难受,记点什么也显得比较认真。

只有业余读闲书的笔记,专门记录阅读中感兴趣的段落,或是那些挺有启发的字句,甚至也有受书中文字启发的心得之类,多少有些思想火花或文学色彩,过后偶尔翻看到,也引起一番“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不过,认真读书的笔记,除了专业学习阶段外,出了学校门之后,却几乎没有。

从第一次读长篇小说算起,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出版业大繁荣,可以阅读的书可谓“宇量”,值得阅读的书也实在太多。说实话,一段时间以来,我从一个电子书交流论坛里下载了许多自认为很值得阅读的电子书,有社会学方面的,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有战争系列的,一战、二战、越战、海湾战,等等各个方面的。但始终下不了决心去认真阅读,往往只是下载时简单扫一眼,认为不错,随即就放下了,然后就堆积在电脑里,再也没想起来。

补充说明一下,我所说的“认真”读一本书,就是基本从头到尾通读过一遍,较深入地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涵,还查询各种相关的信息,领悟作者的意境,进而学习他独出的思想方法。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精读”,而非泛泛而读,或那种为了某方面内容而直奔目标的查找。查资料方式的阅读,我在书写游记,或梳理朝鲜战争的过程中,可是翻看了不知多少本书,但都不能说是认真阅读。

终于有一天,在计划写的一本游记完成后的一段空闲时间,我下了很大决心,从网上下载了公知们一致认为值得好好看一遍的书,当然也是一本大多数人会认为非常枯燥乏味而我却觉得有些神奇的书,书名是《通往奴役之路》,准备好好读一遍。

又补充说明一下,关于“神奇”“玄幻”之类词语,也许我的理解与他人略有不同。我觉得,凡是那些不庸俗、不平凡、不随波逐流的,有独特见解、能发人深省、超越同代其他人的,都可称之为“神奇”,甚至于“玄幻”。例如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就很神奇,也有几分玄幻,我基本都看过,曾甚至经很迷恋。

至于被我称为“神奇”的,它们是否有实效、能否经得起科学验证、能否经得起历史考验,则不在判断范围内,因为凡属能经得起后面这些条条框框验证的,就不再属于神奇玄幻,而是实打实的科学的了。

在我眼里,书籍,著作,像《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等能让全世界知识精英们眼前一亮,触发许多新奇思想和激烈争论的著作都可成为“神奇”家族中的一员,都在我极欲深读的范围。

回到前面提到阅读《通往奴役之路》的话题。按照从前的习惯,我开始读这本书时,便同步开始做自己的读书笔记,也顺便放在《简书》平台上分享给朋友们。谁知,平台的审核很严格,也因为该书内容在当前的国内形势下有些越轨,读书笔记频频被平台锁定,弄得很是扫兴,像是被人兜头泼下一瓢凉水,还没看多少就被泼得意兴阑珊了。随后,因为又安排了一次旅游,回来后花了半年整理游记,随后又去梳理第二段朝战过程,那书就搁下了。

其实,书中的观点,也是主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几十年时间的主流观点,而且现今依然充满生命力,但又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论,很值得深入了解。当有了一定理论水平之后,也不妨亲身加入战团,急赤白脸,赤膊上阵,与各方精英好好地争论一番。

有关方面实在没必要搞得这么神经过敏,容不下一点儿不同看法。封锁信息,封闭思想,愚民教育,只会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使得整个民族在世界上,在与其他民族的激烈竞争中,于心理上、知识上以及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等各个方面都落入向后倒退的趋势里,即所谓“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会自食其果的。

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有句名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斗胆说句大话,多读读世界文明史上的经典著作,多了解人类历史进步的脉络,扩展视野,深入探索,吸取其中营养,武装自己头脑,并顺手写几篇读书笔记,分享给同道中的朋友,都是顺历史潮流的正义行为。而且无论水平如何,有无误读误解,都无妨。没有人天然正确,也没有一种理论永远正确、不容质疑。

这会儿,我又有一段空闲,才想起应该把那本书重新拿起来再阅读一下,再续我的读书笔记。至于所谓“开卷有益”之类,其实我也是不那么在意的。读书不过就是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已,即所谓“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反正现在正是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期间,大家都尽量各自傻傻地呆在家里沤着,哪儿都不方便去,还是多读几本好书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