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史
馬有史

你有聽說過澳門嗎?請讓我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關於澳門的歷史故事~

廣澳雙城:清帝國「大灣區」的核心 — — 《廣州貿易(1700–1845)》讀後感

「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這句話反映了三地緊密的關係,不過很久很久以前並不只這樣,沒有「省港澳」,也沒有「港澳」,只有「廣澳」。范岱克 (Paul A. Van Dyke)的著作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中譯本: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1700~1845))就非常好說明廣州與澳門如何連結起來,成為清帝國「大灣區」的核心,後來香港又如何加入「大灣區」,最終構成「省港澳」。

清帝國對於外國商人來華進行貿易時,會考慮貿易對於國家的和平、安全、和諧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能否從中獲得利益(如稅收)。能保證貿易不會損害清帝國的穩定,同時又可以為清帝國帶來金錢的地方,當時只有廣州符合所有條件,於是自然成為全國對外貿易的中心。

本來清帝國希望把澳門打造成為「國際貿易中心」,但澳門本身的地理條件不佳(如水淺),再加上管理澳門的葡萄牙人也沒有意願,所以最後由廣州作為「國際貿易中心」。澳門雖然沒有能力擔任「國際貿易中心」,卻成為輔助廣州的「國際貿易中轉站」,為當時的國際貿易出了不少力。

首先清帝國並不希望外國人久留中國,要求他們在貿易季後離開中國,他們只好移居澳門,待貿易季來臨再前往廣州。其次珠江三角州河道複雜,外國帆船需要「引水人」的帶領才能由澳門駛往廣州,澳門水上人便很適合承擔「引水人」。由於當時澳門被葡國「租借」已有一段時間,當地人或多或少懂點葡語,有利向外國人進行溝通。最後就是當洋人與華人發生衝突時,可以要度澳門葡人介入,為雙方進行調解分歧。總而言之,澳門對於清帝國來說就是類似中間人的存在。

常言道有利必有弊,澳門一方面為清帝國帶來好處,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不少麻煩。清帝國在貿易中向外國商人收取高額的關稅與一系列費用,驅使外商透過走私的形式來獲取更高的利潤。外商走私的貨品繁多,當中最為人熟悉莫過於鴉片,從1784年的720箱一路增加到1828年的4602箱,可見鴉片走私非常嚴重。澳門毫不例外參與其中,甚至連澳葡政府的高級官員也會「兼職」走私,更誇張的是協助對付海盜的葡國海軍會一邊殺敵,一邊走私鴉片,走私活動可謂接近失控的地步。

澳門始終是葡人「租借」的地方,澳門葡人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於是限制了其他國家的商人在澳門的發展;另一方面,清帝國意識到走私問題不斷惡化,下了更大的決心打擊走私活動,這兩個因素促使外商覺得要尋找一個更安全的港口。這個更安全的港口便是今時今日全球熟知的城市 — — 香港,香港的出現直接間接衝擊澳門地位,漸漸令澳門貿易衰落。

「省港澳」一詞反映了三座城市的緊密程度,卻鮮有人知道何以三座城市會如此緊密,《廣州貿易》一書或許有點啓示。關於珠三角在十八、九世紀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十分推薦《廣州貿易》這書。

原文:https://medium.com/史集-historical-market/廣澳雙城-清帝國-大灣區-的核心-廣州貿易-1700-1845-讀後感-990201a2c29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