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史
馬有史

你有聽說過澳門嗎?請讓我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關於澳門的歷史故事~

淺談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在澳門的救濟工作

在「冷戰下台灣在澳門的救濟團體 — — 澳門難胞總會」一文中提到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下稱救總)在澳門的執行機構 — — 澳門難胞總會的由來和其離開澳門的原因。而本文將淺談救總究竟在澳門做過了什麼救濟工作。

救總作為一個統籌機構,它的實質工作大體來說只有一項 — — 財政管理。除了在上文中提及補助氹仔與漁翁街兩座收容所和出資接運難民往台灣外,救總還有多項救濟工作。例如「一二三事件」前澳門有一批親國民黨的「自由僑校」,救總不時會補助僑校一些運作經費,同時設置獎學金供有需要學生申請;漁翁街收容所的流澳國軍雖然分兩批接往台灣,可仍然有一批眷屬滯留在澳門,救總每月會發放小許生活津貼給他們;災害救援,如1957年姬羅利亞台風和1960年瑪麗台風災害,救總都有撥款救災。

救總在冷戰時期的救濟工作遍佈眾多地區,除了澳門外,還包括香港調景嶺難民、韓戰戰俘收容、安置大陳義胞、金馬戰地救濟等工作。雖然救總獲得政府的補助,但若要展開大型的救濟計劃,只能尋求國際援助。美國遠東難民辦公室於1954年至1960年與救總合作。合作期間同意將澳門的業務擴大,設立澳門接待站負責三項工作:一、接運個別來台難民;二、遣台漁民五十戶內,由澳門挑選十戶,計四十人來台安置;三、接運其他難民,最後共接運了三千七百名港澳地區難民往台灣。另外,救總亦有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處理澳門難民問題,一共動用金額高達十四萬美元。救總與聯合國難民署共在澳門展開「救濟澳門中國難民計劃」,此計劃共有六項:一、供給由大陸逃澳難民小額貸款,希望扶助有謀生能力但沒有資金的難民;二、比照美國天主教福利會在青州所建的平民房屋標準,興建平民房屋,以安置難民;三、資助青州聖德麗莎學校擴建校舍,以容納更多難民學生就讀;四、增加難民學生助學金名額,以利更多難民學生擁有教育機會;五、開設難民醫療所,為難民提供免費醫療;六、為婦女難民提供技藝訓練補助金,使她們有一技之長在澳門謀生。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多次政治運動與大饑荒的出現,令不少老百姓選擇逃往澳門,成為難民。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難民,都是救總在澳門的主要救濟對象。無論救總出於何種動機救濟難民,客觀上都舒緩澳門的難民問題,畢竟當時澳門經濟能力遠不如今天,實難以有效解決難民問題。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上揚與澳門加強邊境控制,中國難民潮漸漸消失。而惜日逃澳的中國難民,有人選擇遷至台灣、香港、外國,有人選擇繼續留在澳門,並以此為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