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史
馬有史

你有聽說過澳門嗎?請讓我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關於澳門的歷史故事~

從「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中看澳門

香港文化博物館近期(5月18日 — 9月9日)展出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展覽 — —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整個展覽的構思源於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個廣播節目,以大英博物館的100件文物道出由200萬年前直到今天的人類故事。這個展覽會在世界各界巡回,此前已在不同地方展出,終於來到香港,實屬機會難得。更特別的是,100件文物在不同地方會稍作調整,為展覽添加一份「本土味」。例如香港就首次展出日本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既是大眾所熟悉,又是值得一看的珍品。關於展覽的細節就不再多作介紹,總之極度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去參觀。

展覽名為「百物看世界」,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由百件物品中,一窺世界的面貌,那麼這個展覽可以為澳門帶來怎樣的啟發?雖然展覽中並沒有一件物品來自澳門或與澳門有直接關係,不過亦可以從其他展品得到想像空間。

德國畫家丟勒從沒有親眼看見一頭活生生的犀牛,只憑一些關於犀牛的草圖和文字,就空想出犀牛的形狀,創造出《犀牛圖》版畫。當時歐洲並沒有犀牛,歐洲第一頭犀牛是印度古吉拉特蘇丹送給葡國國王作為禮物。16世紀葡帝國正處於鼎盛時期,謀求在印度建立據點,因而「偶遇」第一頭犀牛。丟勒關於犀牛的資訊也是源於這份禮物,間接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數十年後,葡帝國同樣謀求在中國建立據點,選擇了澳門成為帝國的「租借地」。筆者曾撰文講述一段澳門如何成為英、中、印的地文化交流的媒介,那麼當葡帝國初到澳門時,澳門可能就已擔當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中介人的角色,這段歷史實在值得仔細探究。

葡帝國擴張帝國版圖的時候,同時也輸出其宗教信仰 — — 天主教。印度果亞成為葡帝國一部份後,天主教亦隨之而傳入果亞。當地信徒會利用象牙制作各種各樣與天主教有關的雕刻,例如下圖在展覽中出現的基督雕像,就來自於果亞。這類型的雕刻會被賣到亞洲或葡國西班牙,可以想像澳門天主教徒應該買了不少這樣的雕刻,擺設在家中。另一方面由基督雕像可以看出,一個以果亞為中心,向亞洲不同地區(包括澳門)散播的傳教網絡。

葡帝國解體後,大多數殖民地都走上獨立之路,一條充滿荊棘、滿佈針刺的邁長道路(詳細可點此)。莫桑比克不幸走上這條道路,獨立後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六年、死亡人數過百萬的內戰。戰後,丹尼斯.辛古蘭尼主教提倡「武器交換工具計劃」,劃鼓勵人們以槍械來交換工具,而四名藝術家就將得來的武器改為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如下圖在展覽中出現的的《母親》。任何人觀賞《母親》時,大多只會聯想到反戰含義,但澳門身為前葡國殖民地的一份子,定必多了一番另外的感受。

展覽中有不少展品不只對澳門,對其他地方都有莫大啓發,本文就不一一細說了。總之十分十分十分推介各位去參觀,沒有理由錯過如此用心佈置的展覽。如果看了展覽還覺得意猶未盡,不況再購買《《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覽圖錄》一書留作紀念!

原文刊於Mediu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