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10
HP10

閱讀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話說還在念幼稚園的時候我每天都有一段電視時光,當這快要成為習慣之際,上小學後媽媽卻取消了我週一至五的電視時間,還好當時學校有圖書館,於是多出的空檔便改為閱讀時間,久而久之我就養成了對閱讀的喜愛(還有「副作用」是不太愛看電視)。慶幸自己踏入職場後仍然保持著閱讀的熱情,更相信閱讀應該是一輩子的事。不過喜歡歸喜歡,近年自己的閱讀速度及閱讀時間都每況愈下,同時家裏的藏書(解讀:未看的書)卻愈來愈多,我只好安慰自己︰別擔心,書先買下來,到我退休時便不愁沒書可看了(!?)。

這個書架上的書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堆書,又或者是我喜愛的作者的作品系列。

小學年代有點久遠,但自己倒是記得當時看了不少冊小牛頓出版的《漫畫世界的歷史》叢書(漫畫中國版也有看),初時自己從學校或公共圖書館借回家看,但每次都很難借到自己想看的冊次(也因為這原因到最後我沒法看完整套叢書),所以一直都很渴望搬一整套回家(順便也可以當成閃咭般炫耀一下),但沒有零用錢的我知道這絕對是天荒夜譚。後來好不容易儲了一點餘錢,就買了一冊小牛頓的《世界歷史大事件》回家,好歹算是滿足了自己小小的虛榮心(?),而這本書便一直安靜地留在角落上(見上圖),成為昔日的閱讀見證。該套歷史漫畫也成為了我認識歷史的啟蒙讀物──沒記錯的話在國共內戰一段,書中總是將國民黨和共產黨描繪得忠奸分明,現在想來就覺得很好笑。

圖片來自網絡,現在某些網上拍賣場還有人出售該套叢書
留在家中的小牛頓《世界歷史大事件》

很羨慕那些一目十行的人、更羨慕那些過目不忘的人,現在看書面對最大的問題是閱畢書藉後自己很快便忘記了內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對於一些自己喜歡或者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書我會寫筆記(如這類型的摘要),希望能加深記憶、也方便日後自己再查閱,但礙於時間所限總不能每本都寫,所以忘記的內容還是很多(哭)。近來我會借助現代科技之便,在閱讀時用手機拍下一些書頁方便日後「翻閱」(推薦使用CamScanner手機app拍攝書頁,手機的AI程式自動糾正色溫、方向及文字,大大增加可讀性),不知算不算是一個折衷的解決辦法。

這些都是自己看過並留下深刻印象的書,但由於土地問題只能屈就它們用箱子裝起來

以往自己看書多集中在歷史、科普及悠閒小說,而出於對經濟、金融的無知和偏見,自己在中學年代對這類書藉有種避而不看的態度,直到念大學後才覺得這些題目不但重要也很有趣,所以近年算是多了閱讀這類題材的書。至於文學類自己雖然有看但比例相對不多,看著這些藏書也可以猜到我看書的口味有點「偏食」XP

中學年代有一段時期喜歡看軍事書藉、小說及戰爭史
也有一系列的科普讀書,沒有念生物的我很多知識都在這裏惡補了一下(當然大半也忘記了)

自己近年有用GoodreadsAnobii來記錄看過的書藉,前者的介面較好但較少中文書,而這個缺點則正好是後者的強項(Anobii由香港人宋漢生創立,不過該網站已於2016年被賣盤),但近年Goodreads的中文書資料似乎豐富了不少,再這樣下去Anobii恐怕會被Goodreads比下去。

其實自己沒有看這麼多文學書,但有朋友轉贈了一些就一直收藏於此。這架內的書大概我只看了一半。連帶書櫃被壓得彎了我也懶得去處理(反正還有下層的書頂著) XP

回顧自己的藏書多少也反映了自己成長(=老去?)的過程︰中學時朋輩間曾經很流行看劉墉的散文,當時自己也買了不少(現已被「封印」所以就懶得去拍它們),出來工作後對書中說的不少人情世故多了體驗,文章內容自然少了吸引力(儘管如此我還是經常踩中那些待人接物陷阱);讀書年代曾經對「中國人」、「民族主義」、「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之類的概念深信不疑,但現在開始會思考多一重這些詞彙背後所傳達的涵意(當然更多時候仍會對此而感到迷惘);以往對於歷史總是有一種線性、很因果關係式的觀點,但是日後看到不同書藉對歷史的種種解讀都讓人多了對歷史的思考(經常想起Yuval Noah Harari的《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這些過程都是很緩慢、很曲折、甚至是令人很迷惘的過程,但現在看來每一次看書都希望能獲得一些新的體會,累積起來這便成為閱讀的樂趣。

很難想像自己會看完一整套《魔戒》(我是先看書後看電影)及《不毛地帶》,不過這兩套都是我啃得津津有味的長篇小說

肺炎爆發初期我本應多了時間看書,但是疫情的急速擴散總讓人想閱讀更多資訊,而網上海量訊息其實更消耗人心神和影響專注力,自己總忍不住上網留意最新發展,結果閱讀的時間和質量反倒不及疫情前好,直到最近留意到這個問題便抑制一下,情況才稍有改善。

這段時間剛好看完《Midnight in Chernobyl》,書中說的1986年核電廠災難徹頭徹尾是場人禍,同時對於身處於瘟疫中的我來說,書中提及的不少問題(如資訊不透明、人們在災難前孤立無助、制度性崩壞、喪事當喜事辦等)都讓我多了一份體會,我想這本書如果是十年前和今天看應該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Midnight in Chernobyl》是從較宏大的敍事角度著墨,看罷該書讓我想起Svetlana Alexievich也寫了一本《Voices from Chernobyl》,數年前看過她的《二手時代》便對口述歷史這種文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很想看一下Chernobyl災難中各個小人物的故事,剛好可以和《Midnight in Chernobyl》互相補足。另外剛借了《Radical markets : uprooting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for a just society》,還有期待Peter Hessler快將出版的《The Buri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hardcover已出了年多,但為了省空間正等候五月的paperback),這兩個月的閱讀目標已經有著落了。

能夠安心閱讀是種幸福,而能在瘟疫中閱讀更是如此,希望各位matties都能享有這種福氣,並能安然渡過這場瘟疫危機。閱讀快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