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不讀〈記承天夜遊〉,靈魂會乾涸?帶孩子讀這3篇蘇軾文章,讓他們智慧大噴發!(1)

別再眷戀〈記承天夜遊〉,在蘇軾的《東坡志林》中,還有更多思辨性及智慧能量更勝於它的文章;與其被動地等出版社選進課本才去讀,不如主動出擊,自行發掘。以下試選3篇文章介紹給各位。
其一,〈石普見奴為祟〉,此文點出了一個心理學的現象。這個現象,在網路世界如果不加以留意、約束,可能會造成動搖國本的劇變哦!

最近,部分出版社為因應新課綱,相繼割捨國文課本裡的〈記承天夜遊〉。消息一出,有國文老師痛批,學生不讀蘇軾「靈魂會乾涸」、「平生不讀蘇東坡,號稱學霸又如何」。

說實在的,選自《東坡志林》的〈記承天夜遊〉雖然是國文課本裡的長青樹,但真的有非讀不可的理由嗎?

當年我在讀國中的時候,國文老師要求我們要把所有的文言文課本背起來,所以〈記承天夜遊〉我至今還可以背個7成。不過,上大學後,我在課餘涉獵了大量的蘇軾作品,這才發現〈記承天夜遊〉根本不能算是蘇軾作品裡的經典,充其量只是他信手記錄下來的雜感與一點牢騷。因此,選〈記承天夜遊〉,就好像後人要選村上春樹的作品,竟不挑他著作裡的文章,卻挑他在臉書上的打卡貼文一樣滑稽。

當然,為了顧及國中的正常教學時數,不宜挑篇幅過長的課文,這一點可以理解。然而,在整本《東坡志林》中,我認為除了〈記承天夜遊〉之外,還有好幾篇思辨性及智慧能量更勝於〈記承天夜遊〉的文章,如果收錄進課本的話,說不定可以逃過被刪的命運。

以下任舉3篇文章,加以語譯,並解說其中薀藏的教學價值。


石普見奴為祟

石普為北宋名將,立有戰功,相傳他殘酷嗜殺。《東坡志林》中有一則關於石普的記載:

石普好殺人,以殺為娛,未嘗知暫悔也。醉中縛一奴,使其指使投之汴河,指使哀而縱之。既醒而悔,指使畏其暴,不敢以實告。居久之,普病,見奴為祟,自以必死。指使呼奴示之,祟不復出,普亦愈。

語譯
石普喜好殺人,甚至以殺人作為娛樂,從來沒有後悔過。他曾經在酒醉時命人捆綁一名僕人,並派手下將他投進汴河,但手下由於憐憫他,私自將他放了。石普醒了之後相當懊悔,而手下畏懼他的暴虐,不敢把私放的事告訴他。過了一段時間,石普生了一場重病,竟見到僕人的鬼魂出沒,他知道僕人是來報仇的,這次死定了。手下知道後,把僕人找來讓他親眼看看,石普從此不再見到鬼魂,也馬上康復了。

這看似一個「偽」因果報應的故事,事實上,對於現代人來說,卻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故事。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稱之為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的現象。簡單來說,人們會不自覺地尋找能夠支持自己成見的資訊或記憶,更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成見,而選擇性忽略不支持成見的資訊或記憶。比方說:假設你心裡已認定「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屁孩」,你會對於聽聞到的各種年輕人脫序行徑特別留意,再次確認自己的認定,「對嘛,我就說現代的年輕人都是沒用的屁孩!」不過,也許在你身邊,有更多認真務實、奮發向上的年輕人,因為不符合你的成見,卻被你給忽視--這,就是確認偏誤。

回到石普。他一開始就認定僕人已溺死,所以日後生了病,然後看到離奇的現象,都將它們解釋為僕人回來索命。此時,不管旁人怎麼跟他說明,他一概不可能相信,唯有活生生的僕人站在他面前,才終於打破他的確認偏誤。

數位化的時代,人們陷於確認偏誤的情況更勝於以往。現在,只要拿起手機一打開,龐大的資訊量如海嘯一般席捲而來,看似選擇性多,但其實使用者仍舊會依據他們預設的觀點來篩選想接收什麼資訊,並將自己封閉在和自己觀點、價值觀相近的頻道內。再加上社群媒體精準的運算機制,會把使用者想看的內容不斷投放在他眼前,更加鞏固他原先的看法,視為理所當然。

在這樣的作用之下,相左的意見也許原本還有調和的可能,但各自的支持者把自己鎖在同溫層,互相取暖,自行斷絕其他資訊來源,使得兩造越走越極端,矛盾、衝突也越演越烈。當今美國社會的政治兩極化現象,已經成為足以動搖國本的重大問題,台灣的政治兩極化也許不及美國嚴重,但也相差不多。這幾年,藍、綠支持者壁壘分明且相互攻訐,甚至搞到朋友失和、家庭分裂;傷害完身邊的親友之後,再回到虛擬的群組內邀功,在同志的吹捧中持續強化成見(偏見),最終陷入確認偏誤的流沙中無法自拔。

幸虧石普的手下把這名僕人帶到他面前,以真實戳破妄想,但在網路世界,可沒有足夠的機制避免使用者掉進同溫層所製造的確認偏誤陷阱。至此,〈石普見奴為祟〉的任務已告一段落,接下來,該為學生上一堂公民課,培養求真、傾聽與包容的公民素養。

~待續~

延伸閱讀:

  • 魯爾夫.杜伯里:《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博客來連結:https://is.gd/h00Jj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